立足海北州生态环境条件和农牧业资源禀赋,对接全省“四区一带”农牧业发展格局,按照绿色有机、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理念,结合产业发展现状,统筹谋划、分类施策、优化布局,构建海北州“三区两园一平台”农牧业空间布局,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十四五”期间,以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布局为主线,依据规划重点突出、以点带线、以线拓面、梯度发展的原则,综合考量海北州的自然环境特点、生态区域特征和产业发展现状,以门源、海晏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祁连藏羊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刚察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为契机,重点构建生态有机畜牧业发展区、绿色循环农牧业先行区、现代特色种养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园、现代农业产业园;海北州农牧业数字平台。健全具有高原特色海北特点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乡村产业体系和经营服务体系。
(一)三区
1.生态有机畜牧业发展区
区域范围:门源县苏吉滩乡、皇城乡;海晏县青海湖乡、哈勒景乡、甘子河乡;祁连县峨堡镇、默勒镇、阿柔乡、野牛沟乡、央隆乡;刚察县哈尔盖镇、伊克乌兰乡、吉尔孟乡,共涉及13个乡镇。
发展定位:突出产业链式发展和规模化生产,将区域畜牧业建设成为全省有机畜产品重点输出地,藏羊、牦牛良种生产推广基地和国家草地生态畜牧业示范基地。
发展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严格草畜平衡,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畜牧业。加强藏羊、牦牛本品种选育,解决藏羊、牦牛种业“卡脖子”问题。加快打造产业融合发展平台,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建设,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着力打造生态有机畜牧业发展样板区。
2.绿色循环农牧业发展先行区
区域范围:门源县仙米乡、珠固乡;海晏县西海镇、三角城镇、金滩乡;祁连县八宝镇、扎麻乡;刚察县沙柳河镇,共涉及8个乡镇。
发展定位:坚持“特色突出、绿色循环、区域协调、开放发展”的理念,建立“农牧结合、草畜联动、优势互补、种养循环”的机制,构建“饲草-养畜-加工-肥料-草地”的绿色循环模式,将海北州打造成全省绿色循环农牧业发展先行区。
发展重点:以绿色循环农牧业发展理论为引导,结合粮改饲试点工程,大力发展草产业,扩大人工饲草种植面积,继续推行以草定畜、划区轮牧、草地改良等举措,进一步提高天然草地保护和利用能力。完善规模化养殖场标准化、集约化建设,建成集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品牌建设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新建或扩建一批有机肥加工企业,提升有机肥生产能力。
3.现代特色种养示范区
区域范围:门源县浩门镇、东川镇、泉口镇、青石嘴镇、北山乡、阴田乡、麻莲乡、西滩乡;刚察县泉吉乡,共涉及9个乡镇。
发展定位:围绕油菜、青稞、饲草、肉牛、食用菌、冷水鱼等重点和特色产业,加快建成全省乃至全国油菜、青稞繁育供种基地,立足特色产业优势,建设国家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打造现代特色种养示范区。
发展重点:充分利用冷凉气候优势,科学规划建立油菜、青稞种子生产保护区,创建油菜青稞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提高饲草、肉牛、食用菌、冷水鱼等特色产业的生产水平,完善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健全各类利益联结机制,为乡村产业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二)两园
1.现代农业产业园
布局:门源县、海晏县、祁连县、刚察县。
发展定位:力争将产业园打造成为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农民参与度高、经济效益显著、建设水平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引领区、油菜青稞生产转型升级示范区、乡村产业兴旺引领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区、巩固脱贫成果和“双创”孵化样板区。
发展重点:立足现有藏羊、牦牛、油菜、青稞、饲草五大特色优势产业,以“生态优先、绿色生产、旅游带动、融合发展”的思路,通过“生产+加工+科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促进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营销、研发、服务等不同经营要素相互融合,进一步发展农旅结合的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努力建设更趋完善的产业体系、更加稳固的生产体系、更具活力的经营体系。
2.现代农业科技园
布局:门源县、海晏县、祁连县、刚察县。
发展定位:突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科技创新引领支撑,积极促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建设科技创新平台,转化先进技术成果,打造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示范基地、现代高原生态农牧业新兴产业孵化基地。
发展重点:研发引进转化一批高原农牧业科技成果,引进培育一批高原特色农业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高原特色畜牧业、农业和旅游业产业,孵化以藏羊、牦牛和油菜、青稞等为特点的生产加工科技型企业,孵化一批服务功能完善的从事高原生态旅游事业的创新型服务类企业。培养和集聚一批科技特派员和农牧科技技术明白人,造就一批科技型人才,培训一批掌握先进农牧业技术的农民和企业家。
(三)一平台
依托“青海省互联网+高原特色智慧农牧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州县两级农牧业数字平台,实现与省级大数据平台的对接,建立农牧业自然资源、种质资源、新型经营主体、集体资产、宅基地等专题大数据库,构建全州农牧业农牧区数据资源“一张图”。建设农业农村应用管理平台,开发监测预警、科技教育、种质资源管理、农田建设管理、乡村社会事务、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等业务系统,推进农牧业管理线上线下相结合。
“十四五”时期,围绕种植业、养殖业、农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旅游等四大行业,重点发展藏羊、牦牛、油菜、青稞、饲草料等五大特色产业,适度兼顾肉牛、食用菌、冷水鱼、蔬菜、休闲农业等产业,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建设,把海北州建成重要良种供应及生产基地、农畜产品加工转化新型基地、种养加一体化循环农牧业生产基地,全省现代农牧业示范区,全国生态畜牧业示范基地。
(一)养殖业
养殖业以保护草原生态为前提,科学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重视现代种业发展,强化品种选育和提纯复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
1.藏羊产业
发展思路:以生态有机畜牧业发展为依托,大力发展绿色有机藏羊生产,提升多胎藏羊选育扩繁能力,推广藏羊本品种选育成果,提高藏羊个体生产性能。持续推进藏羊高效养殖技术,健全标准体系,提高繁活率和出栏率。加快畜群周转,继续发展羔羊经济。着力打造祁连藏羊农产品特色优势区,提升藏羊区域公共品牌知名度。积极探索联农带农机制,实现藏羊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发展目标:到2025年,藏羊存栏量稳定在285万只,出栏藏羊185.25万只,出栏率达到65%以上。
区域布局:门源县苏吉滩乡、皇城乡;海晏县西海镇、青海湖乡、哈勒景乡、甘子河乡;祁连县峨堡镇、默勒镇、阿柔乡、野牛沟乡、央隆乡;刚察县哈尔盖镇、伊克乌兰乡、吉尔孟乡。
2.牦牛产业
发展思路:按照“草畜联动、牧繁农育、循环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牦牛生产,重点加强牦牛“提纯复壮、三增三适、一年一胎”等先进技术推广应用,提升养殖场标准化、规模化、数字化生产水平,完善产地初加工设施设备,健全牦牛追溯体系,积极开发牦牛乳,发展特色有机乳业。全面建成牦牛优势产业区,提升农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发展目标:到2025年,牦牛存栏量稳定在45万头,出栏牦牛17.5万头,出栏率达到35%以上。
区域布局:门源县苏吉滩乡、皇城乡;海晏县西海镇、青海湖乡、哈勒景乡、甘子河乡;祁连县峨堡镇、默勒镇、阿柔乡、野牛沟乡、央隆乡;刚察县哈尔盖镇、伊克乌兰乡、吉尔孟乡。
3.特色养殖业
发展思路:引导规模化特色养殖场及新型经营主体开展肉牛、冷水鱼、草原鸡等特色养殖产业,建立健全稳定的产业扶持政策和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加快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发展壮大特色农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推行“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农牧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健全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发展目标:到2025年,肉牛养殖规模达到5万头,冷水鱼等特色养殖业养殖效益明显增加。
区域布局:门源县浩门镇、东川镇、泉口镇、青石嘴镇、北山乡、阴田乡、麻莲乡、西滩乡;海晏县三角城镇、金滩乡;祁连县八宝镇、扎麻什乡;刚察县沙柳河镇、哈尔盖镇、泉吉乡。
按照高产、高效、优质、集约的原则,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稳定青稞种植面积,建立油料、青稞和饲草生产基地。重点推广优良品种标准化生产,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稳定提升粮油基地原料品质,提高粮油综合生产能力和饲草供给水平。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扩大蔬菜标准化生产,加快培育发展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水平和产地初加工储藏能力,做精做强特色种植业。
1.油菜产业
发展思路:以建设全国最大的油菜北方油菜原位育种基地为目标,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大力发展油菜种业,加大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力度,建立油料生产基地,稳定油菜播种面积,重点推广早熟、高产、优质品种,推进农机农艺结合,集中连片推进优质品种标准化生产。丰富产业业态,促进农旅融合,发展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业,打造多元化的特色油菜产业。
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州油菜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以上,油菜良种繁育面积1万亩以上,总产量达到5.34万吨。
区域布局:门源县浩门镇、东川镇、泉口镇、青石嘴镇、北山乡、阴田乡、麻莲乡、西滩乡;海晏县三角城镇、金滩乡;祁连县八宝镇、扎麻什乡;刚察县沙柳河镇、哈尔盖镇、泉吉乡。
2.青稞产业
发展思路:以建设青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优化种植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稳定青稞种植面积,建设集良种繁育、商品粮生产和产地初加工为一体的综合生产体系。重点推广优良品种,提高青稞品质和单产,保障涉藏地区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州青稞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青稞繁育面积稳定在4万亩以上,总产量达到8.75万吨。
区域布局:门源县浩门镇、东川镇、泉口镇、青石嘴镇、北山乡、阴田乡、麻莲乡、西滩乡;海晏县三角城镇、金滩乡;祁连县八宝镇、扎麻什乡;刚察县沙柳河镇、哈尔盖镇、泉吉乡。
3.蔬菜产业
发展思路: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推进设施蔬菜、露天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适当兼顾食用菌等特色种植业。按照“统一规划、规模建棚、打造基地、提高档次”的思路,加快推进设施装备升级改造,引进推广先进技术经验,增加蔬菜产量,丰富蔬菜品种,着力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水平,保障商品蔬菜市场供给。
发展目标:到2025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其中露地蔬菜1万亩以上。温室总量达到0.5万栋,总产量达到2.5万吨。
区域布局:门源县浩门镇、东川镇、泉口镇、青石嘴镇、北山乡、阴田乡、麻莲乡、西滩乡;海晏县三角城镇、金滩乡;祁连县八宝镇、扎麻什乡;刚察县沙柳河镇、哈尔盖镇、泉吉乡。
4.饲草产业
发展思路:立足草畜联动和防灾救灾,适度增加饲草种植面积,提高优质高产高效饲草品种比例,建设“高效、集约、持续”的优质和有机饲草饲料生产基地,提升饲草种、加、储、运机械化水平,大力推广青贮、草颗粒等饲草加工利用技术,充分利用人工饲草地、耕地、圈窝种草,增加饲草供应和贮备,提高草畜平衡空间,季节平衡和应急保障能力。
发展目标:到2025年,人工草地面积稳定在16万亩(圈窝种草4万亩),饲草(鲜草)产量达到20万吨以上。
区域布局:门源县浩门镇、东川镇、泉口镇、青石嘴镇、北山乡、阴田乡、麻莲乡、西滩乡;海晏县三角城镇、金滩乡;祁连县八宝镇、扎麻什乡;刚察县沙柳河镇、哈尔盖镇、泉吉乡。
(三)加工流通业
发展壮大农畜产品加工业,培育加工业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加工产品标准体系、创建名特优新品牌,延长农牧业产业链,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产地批发市场、中心区域集市贸易市场、农村电子商务等多层次的农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加快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拓展营销渠道,提高全产业链综合效益。
发展思路:以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重点,发挥区域内现有产业园、科技园示范作用,培育壮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能力,完善特色农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由重点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全产业链产业化联合体。
发展目标:到2025年,扶持现有或引进8家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以上,加工储运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加快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建成乡镇级农产品仓储物流基地30个,县级活畜交易市场8处。
区域布局:以门源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海北国家农业科技园、海北高原生态畜牧业科技示范园、祁连冰沟科技产业园、门源生物园、刚察扶贫产业园、海晏高原畜产品加工园为核心。
(四)乡村旅游业
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加快推进海北特色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业发展,积极融入全域旅游大格局。深入实施文旅农融合项目,大力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开发乡村旅游特色产品,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和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发展思路:依托祁连山、青海湖地区独特的旅游资源、发展前景和生态环境,创新农业经营形态,走产业融合、农旅结合的道路,采用政府引导、多方协作的方式,打造一批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的休闲观光农业景区景点。
发展目标: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挖掘文化内涵,营造休闲氛围,培育独特卖点,打造集观光、休闲、度假、娱乐、探险、体育、商务为一体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和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区,推动乡村休闲旅游高质量发展,将旅游业打造成为推动全州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朝阳产业。
区域布局:门源县、海晏县、祁连县、刚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