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的饲养管理(精选12篇)

1 要注意防暑降温

夏季对于生猪的饲养条件要求比其他季节更加严格, 这样才能避免生猪出现疫情, 提高生猪饲养效益。猪舍的选址要注意通风, 建设在比较开阔的地带, 尽量建立在下风向, 以避免对邻居产生不好的影响。此外, 可以在猪舍的顶部搭建凉棚, 能够保证生猪的通风环境, 使猪舍在夏季通风顺畅, 从而使猪的环境有所改善, 有效缓解生猪环境的高温, 防止生猪因高温而患病。

2 落实饲养管理

夏季气温较高, 如果管理不善, 饲料很容易发生霉变, 如果用变质的饲料直接喂猪, 会大大增加猪的发病几率。因此夏季要加强对猪饲料的管理, 确保饲料新鲜不变质。其次, 对于生猪的食量也要有所控制, 夏季本身高温难耐, 如果猪的食量过大, 会对消化以及肠胃等有所损害, 造成生猪的体质减弱, 从而增加生猪的发病率。因此, 要控制生猪的饮食量。对于饲料的营养方面, 可以采用营养较高而热量较低的食物代替高脂肪、高热量食物。

3 改善卫生条件

如果猪舍的卫生条件差, 在夏季高温作用下, 细菌传播速度很快。此外, 蚊虫叮咬也对生猪的管理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因此, 必须改善生猪的卫生条件, 为生猪建立良好舒适的生长环境。饲养员要定期打扫猪舍卫生, 及时清除粪便, 经常清洗和消毒猪舍, 保证生猪健康成长。

商务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严格履行职责,加强对生猪屠宰活动的日常监督检查。

商务主管部门依法进行监督检查,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生猪屠宰等有关场所实施现场检查;

(二)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情况;

(三)查阅、复制有关记录、票据以及其他资料;

(四)查封与违法生猪屠宰活动有关的场所、设施,扣押与违法生猪屠宰活动有关的生猪、生猪产品以及屠宰工具和设备。

商务主管部门进行监督检查时,监督检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应当出示执法证件。

对商务主管部门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挠。

商务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举报制度,公布举报电话、信箱或者电子邮箱,受理对违反本条例规定行为的举报,并及时依法处理。

商务主管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生猪定点屠宰厂(场)不再具备本条例规定条件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逾期仍达不到本条例规定条件的,由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取消其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资格。

★ 昆明市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治安管理条例

★ 区开展生猪屠宰专项整治的工作方案

★ 定点屠宰申请报告

★ 肉牛屠宰废水处理工艺探讨

★ 工伤保险管理条例

★ 工伤管理条例

★ 河道管理条例

★ 个体工商户管理条例

★ 校车管理条例

关键词 生猪屠宰检疫;现状及问题;规范管理

中图分类号:S851.34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8.113

生猪屠宰检疫,是猪肉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最后一步检疫程序,要想保证猪肉的新鲜安全,离不开检疫程序,它不仅对猪肉产品的质量有重要影响,还关系到畜产品的发展和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目前形势下,基层地区对生猪的屠宰检疫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不健全的屠宰网络、规范化较低的屠宰场和检疫员的意识和技能不足等,这些方面都为生猪屠宰检疫工作的规范化增加了难度。最近几年,生猪检疫工作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在整个社会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所以生猪屠宰检疫的规范化管理已经是刻不容缓。

1 基层生猪屠宰检疫存在的问题

1.1 屠宰检疫设施不健全

我国对猪肉产品的安全质量愈加重视,对检疫工作的投入也不断加大,然而检疫设施仍有待完善,如许多基层地区还没有屠宰检疫的固定用房和专门用于检测实验室;其次,许多基层地区还把显微镜和玻璃片等作为生猪屠宰检疫的主要设施,显得十分简陋。另外,屠宰场和检疫部门分属两个不同的部门,两者之间缺乏有效及时的沟通和协调[1]。屠宰检疫的设施跟不上时代潮流必然会造成误诊,导致猪肉疫病的传播,进而危害消费者健康和畜牧业发展。

1.2 资金少,经费不足

基层生猪屠宰检疫的资金投入少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经费不足使保障机制无法真正建立,屠宰检疫难以正常开展。例如,国家暂停征收动物产品检疫费用后,必要的检疫费用没有被基层地区的政府列入财政预算,这种状况对生猪宰前检疫工作造成了很大影响。此外,由于经费紧张,许多地方的检疫人员不能接受完善的知识和技能培训,种种原因导致生猪屠宰检疫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因此检疫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

1.3 检疫人员技术能力偏低

许多基层地区的检疫机构中,检疫人员往往不是出身于正规院校,而是一些年龄偏大、学历不高的初中毕业生,他们缺乏系统的屠宰检疫技能和完整的知识培训,甚至有一些个别的检疫机构中还存在违反《动物防疫法》等现象。检疫人员技术能力和业务能力水平低,往往不能严格按照检疫程序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对基层生猪屠宰检疫同样造成了很大的问题。

2 规范化管理的措施

2.1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检疫设备是生猪屠宰检疫工作的基础。为了确保生猪屠宰检疫的质量,基层检疫机构需要配备完善的检疫设施,如检疫用刀、检验盒、放大镜和体温表等设备,这些设备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检疫标准配备。生猪屠宰检疫过程中必须用刀,如果遇到可疑的问题,一定要进行采样并送到实验室检查,检查合格后才能滚花,然而出证。根据《关于完善屠宰点检疫设备的通知》的要求,基层屠宰检疫机构必须设置化验室、配备检验工作台和显微镜、染色液等检疫器材。此外,需要配有消毒药、喷雾器和检疫工作服等[2]。

2.2 建设规范高效的检疫队伍

检疫员的各方面素质决定了猪肉产品检验质量的高低,为了完善生猪屠宰检疫的规范化管理,必须提高检疫员的素质,建设规范高效的检疫队伍。检疫机构应该制定检疫员上岗培训制度,凡是申报检疫员岗位的,必须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且只有通过合格的考试后,才能持证上岗。对于动物检疫员来说,检疫机构要以技能培训为手段,通过就业准入制度選拔合格的检疫员。动物检疫员上岗前,必须取得《动物检疫员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同时,检疫机构应该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检疫队伍,如建立定期的考核和培训机制,对检疫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强化检疫人员关于生猪疫病检疫知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借此不断地增强检疫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保证检疫工作取得实际效果。现今,检疫机构的检疫人员每年都要进行培训和考核,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将一些文化水平较高的检疫人员送到上一级学校进行培训;另一方面,是对在岗检疫人员进行轮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和操作技术。只有加强检疫人员的整顿,加强检疫人员的教育,通过考核,将那些素质低、技术水平不足和法律法规知识不健全的检疫人员进行裁决,才能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效性的检疫员队伍。

2.3 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保障机制

生猪屠宰检疫的顺理进行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支撑。就当下形式来看,基层生猪屠宰检疫的资金短缺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由于经费的紧张,许多基层地区的检疫人员工资收入较低,对检疫队伍的稳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根据最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的规定,县级以上的政府需要遵循本级政府的职责,动物疫病所需要的经费必须纳入本级政府的财政预算,这其中包括预防、扑灭、控制、监督管理和检疫;同时,要积极争取上级政府的资金和项目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为生猪屠宰检疫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2.4 完善各部门的监督体系

对生猪屠宰检疫过程的监督管理是规范化管理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各基层的检疫机构的监督工作应该以《动物防疫法》为依据展开,以全体监督员为基础,以各县区的卫生监督所为重要依托。首先,可以通过卫生合格证的发放来强化检疫工作的监督管理;其次,可以通过执法检查来监督屠宰和检疫过程有无违章现象屠宰检疫以监督为主,生猪产品想要在市场销售,必须持有产品合格证、屠宰和检疫印章等。如果有不符合规定的猪肉产品,必须给予处罚。

3 检疫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3.1 屠宰前进行检疫

首先,生猪在进场时就要进行严格的登记和查证,检疫人员需要负责查收消毒工具的证明和产地的检疫证明;其次,对需要屠宰的生猪应当进行逐头的检查,只有健康无病的生猪才可以进行屠宰。

3.2 屠宰后进行检疫

屠宰后的检疫主要以剖检和感官检查为主。全流程的同步检疫在生猪屠宰过程中实施,需要对生猪的头、胴体和内脏器官统一对照检查,如遇特殊情况,则需要到化验室进行检验。生猪宰后检疫的优点是可以检测出那些潜伏或不明显的病猪,检疫人员能够尽早发现病猪,这样对疫情的防治和疫病的抑制扩散具有重要作用。

3.3 检疫结果的处理

猪肉检疫合格后需要盖上验讫的印章,并出具《产品检疫合格证明》,之后才能准许猪肉出场销售。动物的检疫则由受到法律授权的检疫人员进行检疫,同时检疫人员要对猪肉产品的检疫结果负责。

4 结语

在基层猪肉屠宰检疫的规范化管理中,饮食业是猪肉产品管理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对其进行监督要依靠卫生防疫部门的力量,检查猪肉产品的来源、检疫证明和验讫印章等文件。猪肉产品质量的安全生、生猪疫病的防控和公共卫生都与基层生猪屠宰检疫密切相关,我们需要努力解决生猪屠宰检疫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检疫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和高素质的检疫队伍,生猪屠宰检疫的管理才能走向规范化。

参考文献:

[1]赵振林,郑航林,殷慧萍,等.谈基层生猪屠宰检疫的规范化管理[J].肉品卫生,2005(3):18-19.

[2]杜长岭.基层生猪屠宰检疫的规范化管理[J].养殖技术顾问,2012(11):177.

1.1 基础母猪的饲养管理

1.1.1 基础母猪的概念

经过1~2胎检验合格的后备母猪被称为基础母猪,基础母猪是猪场生产种猪和商品猪的基本条件。后备母猪配种妊娠产仔后,经过产仔、哺育、仔猪发育情况等记录,确认符合要求的才可进入基础母猪群,如果头胎产仔情况不符合要求,可检验第2胎,第2胎符合要求,则进入基础母猪群,不合格母猪作育肥猪处理。

1.1.2 基础母猪的年更新率

一般商品猪场的基础母猪的年更新率为33%左右,即每年有1/3的种母猪要淘汰,同时,每年增加占基础母猪数1/3的后备母猪进入基础母猪群。一般规模化猪场的年更新率为25%~40%,更新率高时,基础母猪的更新速度加快,如果能进行有效的选种,更新速度快,则有利于提高种母猪群的质量。

1.1.3 后备母猪的选留

良好的健康状况,优良的品种性能,健壮的四肢,乳头数6~8对且排列整齐、发育均匀良好,高产母猪的后代均可留为后备母猪。

1.1.4 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指标

(1)配种时合理体重:125~135 kg;(2)配种时月龄:7~8月龄,不超过10月龄;(3)配种时发情次数:2~3次;(4)配种时背膘厚度:16~18 mm。

1.1.5 后备母猪的营养特点

体重在75 kg左右的后备母猪约4月龄,在配种前既要生长又要发育,需要的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比育肥猪高得多,所以不能用肥猪料、妊娠料代替后备母猪专用料。后备母猪日粮应含有15%粗蛋白质、0.95%钙和0.65%磷。

1.1.6 后备母猪的分阶段饲喂

(1)生长育肥前期的饲养管理(30~60 kg):采用生长育肥期饲料,自由采食;(2)生长育肥后期的饲养管理(60~100 kg):采用后备母猪专用饲料,自由采食,要求日龄达145~150 d时,体重达95~100 kg,背膘为12~14 mm;(3)体重100 kg至配种前的饲养管理:饲喂后备母猪料,根据膘情适当限止或增加饲喂量;(4)配种前10~14 d:后备母猪达到初情并准备配种时,可以使用催情补饲的方法来增加卵巢的排卵数量,从而增加约1头窝仔数。

1.2 怀孕母猪的饲养

1.2.1 妊娠母猪饲养管理三个指标

即生产出体大、健壮、数量多的活仔猪。产后母猪乳腺发育正常、产乳多;尽可能地节省饲料,降低初生仔猪生产成本。因此,配种后3 d不要增加饲喂量,因为高能量的饲料会增加受精卵的死亡;配种前后(12~21 d),此时为乳腺细胞大量的增生时期,该阶段高能量饲料会影响乳腺的发育;配种100 d以后如果营养不足则会造成胎儿死亡、生长不良、母猪产仔无力,出现母猪难产。

1.2.2 母猪怀孕期和产前产后易发生的疫病

母猪怀孕期和产前产后很容易发生便秘、厌食、产后热、泌乳量减少或无乳等。最大的危害是便秘,发生率为5%~25%,有的高达40%。特别是妊娠后期母猪和产前产后母猪发生率有的高达50%。保护肠道上皮细胞的完整性才是真正解决的问题。

1.2.3 产前免疫工作

妊娠母猪管理重要之一是产前免疫工作,目的在于保证仔猪通过吮吸母猪的初乳获得母源抗体。一般配种前适合免疫的疫苗主要有猪瘟和伪狂犬基因缺失苗。在产前3~4周适当注射伪狂犬基因缺失苗和多价大肠杆菌苗。

1.2.4 加强妊娠母猪的运动

注意妊娠母猪料中的钙磷比例一般分别不低于0.75%和0.6%,适当增加青贮饲料和阳光下运动。

1.3 仔猪繁育阶段的饲养管理

1.3.1 仔猪的生长和生理特点

(1)生长发育快,出生后7~10 d内体重可增加1倍,30 d内,体重可增加5倍以上。由于生长发育快,体内物质沉积多,对营养物质的数量和质量需求很高,同时对这方面的短缺反应敏感,稍有不慎就会出现问题。(2)消化道生理机能尚不完备,刚出生时,仔猪的胃只有5 g,仅能装25 mL乳汁,胃液、胆汁分泌不够正常,消化酶的分泌不够平衡,对乳汁中的营养吸收尚可,对来自外界补充的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能力极差。(3)缺乏先天免疫力而容易患病,出生时尽量让其早吃初乳,以获得母源抗体。(4)体温调节机能差,寒冷季节注意保暖,采用仔猪红外线保温灯,把仔猪统一放入护仔栏内进行保温,夏季多用些口服补液盐或小苏打来降温防暑。

1.3.2 养好仔猪必须抓四食过四关

(1)抓乳食、过好初生关:哺食初乳,固定乳头,仔猪出生后一般都能自由活动,依靠自身的嗅觉寻找乳头,个别体弱的仔猪必须借助于人工辅助,最迟应该在产后2 h内让乳猪吃上初乳。母猪整个分娩过程应有人在场,避免母猪压死小猪,发生意外。(2)抓开食、过好补料关:仔猪出生后第7 d,用全价的颗粒饲料哄吃,实在不吃的猪只,把颗粒料强制塞入小猪嘴内,反复几次,让其觉得有味道,下次才会主动去舔食。仔猪出生第3 d,最好补充电解质水,可以买现成的口服补液盐,也可以自配:葡萄糖45 g、盐8.5 g、柠檬酸0.5 g、甘氨酸6 g、柠檬酸钠120 mL、磷酸二氢钾400 mL,加入2 kg清水中,连饮10~15 d。(3)抓旺食、过好断乳关:30日龄左右仔猪将进入旺食阶段,在此阶段应增加采食量,每天饲喂次数以5~8次为宜,不更换饲料,保证饲料质量的稳定性。(4)抓防病、过好活命关:在乳猪断乳时,仍然将30%母猪料、50%仔猪全价料、20%乳清粉均匀掺在一起饲喂,一直维持到10 d左右,逐步减少母猪料和乳清粉直至全部转为仔猪全价料。此时饲料中可以加些强力霉素或林可霉素等抗菌药,按每500 kg仔猪用20%强力霉素150~200 g/d或者同剂量的林可霉素,连用5 d可以起到预防消化道及呼吸道疾病。

1.3.4 中药复方饲料添加剂的应用

早期断乳仔猪应激产生综合征等问题,从而引发仔猪肠道微生态失调、日粮营养成分不能被正常消化和吸收,进而导致仔猪腹泻、营养不良、生长受阻甚至死亡。可选用三颗针、黄芪和山楂3种中药的粗提物按1∶2∶1比例制成复方中药制剂来替代抗生素应用于断乳仔猪。三颗针提取物有效成分三颗针小檗碱含量为17.34%,黄芪提取物有效成分黄芪多糖含量为56.50%,山楂提取物有效成分为山楂黄酮含量5.8%、有机酸含量6.39%。

1.4 育成猪繁育阶段的饲养管理

1.4.1 环境卫生

场区要每15 d消毒一次,圈舍每周消毒一次,粪便和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冬季猪舍要保暖,夏季猪舍要防暑;猪舍通风要合理,干湿度要适中。

1.4.2 免疫接种

动物免疫接种是预防各种动物传染病所采取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中十分关键的环节。因此,应加强猪瘟、猪O型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大肠杆菌病、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等病的免疫接种工作。

1.4.3 生猪驱虫

常用的驱虫药有伊维菌素、左旋咪唑等。伊维菌素为超广谱、长效、高效、低毒低残留驱虫药,内服对体内外寄生虫特别是线虫、节肢昆虫具有良好驱杀作用。混饲:每100 g可拌料200 kg,充分拌匀后供育成猪自由采食,连用5~7 d,驱杀率达98%以上。内服:一次量,每千克体重育成猪使用0.2 g,一般一次即可。左旋咪唑或丙硫咪唑主要用于杀灭线虫、蠕虫类。妊娠母猪配种前用左旋咪唑或丙硫咪唑驱虫一次,仔猪断乳后用左旋咪唑或丙硫咪唑驱虫一次,育肥猪每2个月用左旋咪唑或丙硫咪唑驱虫一次。

1.4.4 适时出栏

适时出栏直接关系到生猪育肥期日增重、料肉比和生产成本。因此,当生猪体重达到90~110 kg时应及时出栏。生猪体重超过110 kg时,食量大但长膘慢,未及时出栏,将增加养殖成本。

1.4.5 优良品种

生猪品种的好坏直接影响生猪的生长,因此,广大养殖户应严格引进种公猪和种母猪。目前,优良的种猪有约克夏、长白、杜洛克和皮特兰,母猪常用太湖、长白。经多次杂交后选用瘦肉型的内三元猪系。

2 生猪饲养过程常出现的病症

2.1 猪流行性腹泻

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不论猪的品种、性别和年龄大小都可感染发病。流行季节为每年的11月至下一年的早春,病死率根据猪的体况不同而有差异。仔猪死亡率高,成年猪不死亡。

2.2 副猪嗜血杆菌(HPS)病

是引起猪发生浆膜炎和关节炎的原凶。在临床和病理学上,患猪以浆液性、纤维蛋白性、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以及高死亡率为主要特征。

2.3 传染性胃肠炎(TGE)

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的病毒性传染病,引起2周龄以下仔猪呕吐、严重腹泻和高死亡率(通常为100%)为特征。

2.4 传染性胸膜肺炎

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猪呼吸系统的一种严重的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胸膜肺炎为特征。主要表现肺炎和胸膜炎,最急性型的病变类似类毒素休克:气管和支气管充满泡沫样血色黏液性分泌物;肺充血、出血,肺泡间质水肿,靠近肺门的肺部常见出血性或坏死性肺炎。

2.5 猪链球菌病

是由链球菌引起猪的多种疾病的总称,属国家规定的二类动物疫病。其病原体为多种溶血性链球菌,该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根据血清学反应,可分为20个血清群,较重要的有A、B、C、D、E、F、L、R等血清群,其中R、F群既可引起猪发病,也可导致人发病。目前,引起猪链球菌病暴发和流行的链球菌主要有C群、L群(引起败血症和关节炎)、D群(引起脑膜炎、败血症、关节炎、肺炎)和E群(引起淋巴结脓肿)。而E群链球菌引起的淋巴结脓肿最为常见、流行最广;C群引起的败血性链球菌病危害最大、病死率高。

2.6 仔猪副伤寒

又称猪沙门氏菌病,主要由猪霍乱和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

2.7 仔猪黄、白痢

是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疾病,以剧烈水泻、迅速死亡为特征。病原一般为溶血性或非溶血性大肠杆菌。

2.8 猪圆环病毒病

主要由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PCV)引起,猪圆环病毒是迄今发现的一种最小的动物病毒。现已知PCV有两个血清型,即PCV1和PCV2。PCV1为非致病性病毒、PCV2为致病性病毒。感染后的患猪表现两种主要症状:(1)断乳后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其病原为PCV2。患猪主要表现为被毛粗糙、皮肤苍白、发育迟缓、体重减轻、进行性消瘦、呼吸过速或呼吸困难、嗜睡、腹泻、可视黏膜黄疸,咳嗽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常突然死亡,体表淋巴结,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肿大。(2)猪皮炎与肾炎综合征(PDNS),患猪主要表现为后躯、后肢和腹部皮肤有圆形或不规则隆起,周边呈红色或紫色,中央黑色,以后融合成条带状或斑块,有时可扩展到胸肋或耳部,轻者体温正常,常可自行康复,严重者表现跛行、体温升高、厌食和体重减轻等症状。

2.9 猪感冒

2.9.1 猪流感

猪流行性感冒是由猪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突然发病,迅速蔓延全群。流行性感冒发生初期,患猪表现食欲减退或不食,眼结膜潮红,从鼻中流出黏性分泌物,体温迅速升高(40.5~42.5℃),精神萎靡,咳嗽,呼吸急促,心跳加速,最后严重气喘,呈腹式或犬坐式呼吸。尿少呈黄色,粪干甚至便秘。

2.9.1 猪普通感冒

猪普通感冒多因天气骤变、营养不良、体质瘦弱等引起,单个发病,不传染其他猪和畜禽。患猪表现为食欲减退或不食,精神不振,体温升高至40℃,流清鼻涕,被毛蓬乱无光泽。

3 饲养新技术及添加剂的使用

3.1 洛东生物技术

(1)洛东酵素中的纳豆芽孢杆菌和酵母菌都属于需氧菌,随饲料进入猪消化道后,快速生长繁殖,消耗掉消化道内的氧气,为长期定植在消化道内的厌氧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创造无氧条件,使其得到大量繁殖;同时使需氧的致病菌由于缺氧而无法在肠道中定植,从而形成良好的肠道的微生物菌群结构。(2)饲料中加入了洛东酵素,肠道内的微生物产生有机酸,降低猪肠道内的pH值,增强肠道的蠕动和分泌,促进饲料的消化吸收;益生菌群在肠道内的生长繁殖会产生大量的消化酶,从而提高猪对饲料的转化,促进猪的生长,可节约饲料8%~12%。

3.2 抗菌肽添加剂的使用

3.2.1 抗菌肽

又叫抗生素肽(antimicrobial peptide),是生物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类生物活性小肽。这类生物活性小肽是非专一性的免疫应答产物,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它不仅能抗多种细菌或真菌,而且还抗原虫、病毒或肿瘤细胞。

3.2.2 抗菌肽分类

根据来源不同可分为昆虫抗菌肽、哺乳动物抗菌肽、微生物抗菌肽;根据结构可分为α-螺旋抗菌肽、富含半胱氨酸的抗菌肽、含某种氨基酸的抗菌肽、β-折叠抗菌肽、含稀有氨基酸的抗菌肽。抗菌肽具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抗寄生虫等生物活性。

3.3 益生菌添加剂的使用

3.3.1 益生菌(probiotics)

是一种含有大量有益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具有维持生猪肠道微生物平衡、提高机体健康水平的活菌添加剂。动物从出生开始,这些细菌就进入胃肠道内,并且在不同的部位,细菌的数量和种类都有所不同,随着年龄增长,营养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胃肠道菌群发生着不同的变化,所以胃肠菌群自身以及与机体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中,肠道菌群的平衡和稳定对机体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其宿主的健康具有深远的影响。

3.3.2 益生菌分类

根据农业部公布的分类有乳酸菌类、酵母菌类、芽孢杆菌类、光合细菌类。其中肠道内益生菌主要包括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乳杆菌(Lactobacillus)、芽孢杆菌(Bacillus)和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肠道益生菌可以通过非免疫调节作用来稳定微生态环境,即通过体内定植、黏附、竞争占位提高内源宿主的防御机制。此外,益生菌还可通过提高机体的体液免疫水平和细胞免疫水平来增强机体的免疫防御机能。

3.4 疫苗免疫的管理

动物免疫接种是预防各种动物传染病所采取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中十分关键的环节。因此,应加强猪瘟、猪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大肠杆菌病、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等病的程序化免疫接种工作。

3.4.1 后备种猪

配种前4~5周(每次注苗时间间隔7 d)接种:(1)猪细小病毒病灭活苗1头份/头,乙型脑炎弱毒苗1头份/头。(2)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弱毒苗(进口苗)1头份/头;另一侧衣原体灭活苗3 mL/头;猪蓝耳病弱毒苗2 mL/头;另一侧传染性胃肠炎4 mL/头。(3)猪瘟脾淋苗2头份/头;另一侧口蹄疫浓缩苗(进口佐剂)2.5 mL/头。

3.4.2 经产公猪

用以上后备种猪的8种疫苗(剂量同上)和链球菌冻干苗4头份/头(每次注苗时间间隔7 d)每年接种3次。

3.4.3 经产母猪

(1)配种后即算,但头胎母猪打过疫苗末超过1个月的不免疫;配种后2个月以上流产或空怀母猪末免疫猪瘟、传染性胃肠炎、蓝耳病、伪狂犬病的必须补免,每年接种3次口蹄疫苗(每次每头2.5 mL)及每年用伊维菌素驱虫4次。(2)产前30 d伪狂犬病基因缺失弱毒苗1头份/头,另一侧链球菌冻干苗4头份/头;产前20 d传染性胃肠炎灭活苗4 mL/头,另一侧蓝耳病弱毒苗2 mL/头;产前15 d仔猪黄白痢基因工程苗2 mL/头,另一侧传染性萎缩性鼻炎苗2 mL/头;产后10 d细小病毒灭活苗1头份/头,乙脑弱毒苗1头份/头;产后15 d衣原体灭活苗3 mL/头。

3.4.4 断乳当天仔猪

刚出生时,猪瘟脾淋苗每头仔猪注射1头份,断乳当天再补注1头份。

3.4.5 仔猪及生长猪

(1)3日龄伪狂犬基因缺失苗滴鼻1 mL/头。(2)17日龄传染性胃肠炎2 mL/头;另一侧蓝耳病弱毒苗2 mL/头。(3)24日龄猪瘟脾淋苗1头份/头。(4)35日龄传染性胃肠炎3 mL/头;另一侧蓝耳病弱毒苗2 mL/头。(5)40日龄注射猪O型口蹄疫苗1 mL/头。(6)55日龄猪瘟脾淋苗1头份/头;另一侧口蹄疫浓缩苗(进口佐剂)1.5 mL/头。(7)70日龄伪狂犬基因缺失弱毒苗(进口苗)1头份/头;另一侧口蹄疫浓缩苗(进口佐剂)2 mL/头。

摘要:加强生猪科学饲养,提高生猪出栏率,降低养殖业的饲养成本,对增加企业及个人的经济收入意义重大。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养殖成本高、经济效益低,养殖数量多、成品猪出栏率少,养殖规模小、培育环境恶劣。该文介绍了生猪科学饲养管理技术、常见的生猪疫病,通过提高洛东生物发酵技术及中药复方、益生菌、抗菌肽等饲料添加剂合理使用,提高生猪出栏率,降低养殖业的饲养成本,增加了企业及个人的经济收入,意义重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管理准则

前 言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北京市绿色食品办公室。

本标准起草人:王立贤、赵克斌、欧阳喜辉、刘剑锋。

范 围

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生猪生产过程中引种、环境、饲养、消毒、免疫、废弃物处理等涉及到生猪饲养管理的各环节应遵循的准则。

本标准适用于生产无公害生猪猪场的饲养与管理。也可供其他养猪场参照执行。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8471 猪的饲养标准

GB 16548 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 GBl6549 畜禽产地检疫规范 GB 16567 种畜禽调运检疫技术规范 NY/T 388 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 NY 5027 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 NY 5030 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兽药使用准则 NY 5031 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兽医防疫准则 NY 5032 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饲料使用准则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净道 non-pollution road 猪群周转、饲养员行走、场内运送饲料的专用道路。3.2 污道 pollution road 粪便等废弃物、外销猪出场的道路。3.3 猪场废弃物 pig farm waste 主要包括猪粪、尿、污水、病死猪、过期兽药、残余疫苗和疫苗瓶。3.4 全进全出制 all-in all-out system 同一猪舍单元只饲养同一批次的猪,同批进、出的管理制度。猪场环境与工艺

4.1 猪舍应建在地势高燥、排水良好、易于组织防疫的地方,场址用地应符合当地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猪场周围3km无大型化工厂、矿厂、皮革、肉品加工、屠宰场或其他畜牧场污染源。

4.2 猪场距离干线公路、铁路、城镇、居民区和公共场所1 km以上,猪场周围有围墙或防疫沟,并建立绿化隔离带。

4.3 猪场生产区布置在管理区的上风向或侧风向处,污水粪便处理设施和病死猪处理区应在生产区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处。4.4 场区净道和污道分开,互不交叉。

4.5 推荐实行小单元式饲养,实施“全进全出制”饲养工艺。

4.6 猪舍应能保温隔热,地面和墙壁应便于清洗,并能耐酸、碱等消毒药液清洗消毒。4.7 猪舍内温度、湿度环境应满足不同生理阶段猪的需求。

4.8 猪舍内通风良好,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含量应符合NY/T 388要求。4.9 饲养区内不得饲养其他畜禽动物。

4.10 猪场应设有废弃物储存设施,防止渗漏、溢流、恶臭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引种

5.1 需要引进种猪时,应从具有种猪经营许可的种猪场引进,并按照GBl6567进行检疫。5.2 只进行育肥的生产场,引进仔猪时,应首先从达到无公害标准的猪场引进。5.3 引进的种猪,隔离观察15~30天,经兽医检查确定为健康合格后,方可供繁殖使用。5.4 不得从疫区引进种猪。饲养条件

6.1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

6.1.1 饲料原料和添加剂应符合NY 5032的要求。

6.1.2 在猪的不同生长时期和生理阶段,根据营养需求,配制不同的配合饲料。营养水平不低于GB 8471要求,不应给肥育猪使用高铜、高锌日粮,建议参考使用饲养品种的饲养手册标准。

6.1.3 禁止在饲料中额外添加p—兴奋剂、镇静剂、激素类、砷制剂。

6.1.4 使用含有抗生素的添加剂时,在商品猪出栏前,按有关准则执行休药期。6.1.5 不使用变质、霉败、生虫或被污染的饲料。不应使用未经无害处理的泔水、其他畜禽副产品。

6.2 饮水

6.2.1 经常保持有充足的饮水,水质符合NY 5027的要求。6.2.2 经常清洗消毒饮水设备,避免细菌滋生。

6.3 免疫

6.3.1 猪群的免疫符合NY 5031的要求。6.3.2 免疫用具在免疫前后应彻底消毒。

6.3.3 剩余或废弃的疫苗以及使用过的疫苗瓶要做无害化处理,不得乱扔。6.4 兽药使用

6.4.1 保持良好的饲养管理,尽量减少疾病的发生,减少药物的使用量。6.4.2 仔猪、生长猪必须治疗时,药物的使用要符合NY 5030的要求。

6.4.3 育肥后期的商品猪,尽量不使用药物,必须治疗时,根据所用药物执行停药期,达不到停药期的不能作为无公害生猪上市。

6.4.4 发生疾病的种公猪、种母猪必须用药治疗时,在治疗期或达不到停药期的不能作为食用淘汰猪出售。卫生消毒 7.1 消毒剂

消毒剂要选择对人和猪安全、没有残留毒性、对设备没有破坏、不会在猪体内产生有害积累的消毒剂。选用的消毒剂应符合NY 5030的规定。

7.2 消毒方法

7.2.1 喷雾消毒 用一定浓度的次氯酸盐、有机碘混合物、过氧乙酸、新洁尔灭等,用喷雾装置进行喷雾消毒,主要用于猪舍清洗完毕后的喷洒消毒、带猪消毒、猪场道路和周围、进入场区的车辆。

7.2.2 浸液消毒 用一定浓度的新洁尔灭、有机碘混合物或煤酚的水溶液,进行洗手、洗工作服或胶靴。

7.2.3 熏蒸消毒 每立方米用福尔马林(40%甲醛溶液)42mL、高锰酸钾21g,21℃以上温度、70%以上相对湿度,封闭熏蒸24h。甲醛熏蒸猪舍应在进猪前进行。

7.2.4 紫外线消毒 在猪场人口、更衣室,用紫外线灯照射,可以起到杀菌效果。7.2.5 喷撒消毒 在猪舍周围、人口、产床和培育床下面撒生石灰或火碱可以杀死大量细菌或病毒。

7.2.6 火焰消毒 用酒精、汽油、柴油、液化气喷灯,在猪栏、猪床猪只经常接触的地方,用火焰依次瞬间喷射,对产房、培育舍使用效果更好。

7.3 消毒制度 7.3.1 环境消毒 猪舍周围环境每2~3周用2%火碱消毒或撤生石灰1次;场周围及场内污水池、排粪坑、下水道出口,每月用漂白粉消毒1次。在大门口、猪舍人口设消毒池,注意定期更换消毒液。

7.3.2 人员消毒

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净道和猪舍要经过洗澡、更衣、紫外线消毒。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必须进生产区时,要洗澡,更换场区工作服和工作鞋,并遵守场内防疫制度,按指定路线行走。7.3.3 猪舍消毒

每批猪只调出后,要彻底清扫干净,用高压水枪冲洗,然后进行喷雾消毒或熏蒸消毒。7.3.4 用具消毒

定期对保温箱、补料槽、饲料车、料箱、针管等进行消毒,可用o.1%新洁尔灭或0.2%~0.5%过氧乙酸消毒,然后在密闭的室内进行熏蒸。7.3.5 带猪消毒

定期进行带猪消毒,有利于减少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可用于带猪消毒的消毒药有:0.1%新洁尔灭,0.3%过氧乙酸,0.1%次氯酸钠。饲养管理 8.1 人员

8.1.1 饲养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传染病患者不得从事养猪工作。

8.1.2 场内兽医人员不准对外诊疗猪及其他动物的疾病,猪场配种人员不准对外开展猪的配种工作。

8.2 饲喂

8.2.1 饲料每次添加量要适当,少喂勤添,防止饲料污染腐败。

8.2.2 根据饲养工艺进行转群时,按体重大小强弱分群,分别进行饲养,饲养密度要适宜,保证猪只有充足的躺卧空间。

8.2.3 每天打扫猪舍卫生,保持料槽、水槽用具干净,地面清洁。经常检查饮水设备,观察猪群健康状态。

8.3 灭鼠、驱虫 8.3.1 定期投放灭鼠药,及时收集死鼠和残余鼠药,并做无害化处理。8.3.2 选择高效、安全的抗寄生虫药进行寄生虫控制,控制程序符合NY 5031的要求。运输

9.1 商品猪上市前,应经兽医卫生检疫部门根据GB 16549检疫,并出具检疫证明,合格者方可上市屠宰。

9.2 运输车辆在运输前和使用后要用消毒液彻底消毒。9.3 运输途中,不应在疫区、城镇和集市停留、饮水和饲喂。病、死猪处理

10.1 需要淘汰、处死的可疑病猪,应采取不会把血液和浸出物散播的方法进行扑杀,传染病猪尸体应按GB 16548进行处理。10.2 猪场不得出售病猪、死猪。

10.3 有治疗价值的病猪应隔离饲养,由兽医进行诊治。废弃物处理

11.1 猪场废弃物处理实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11.2 粪便经堆积发酵后应作农业用肥。

11.3 猪场污水应经发酵、沉淀后才能作为液体肥使用。资料记录

12.1 认真做好日常生产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引种、配种、产仔、哺乳、断奶、转群、饲料消耗等。

【关键词】养猪;科学饲养;生猪养殖

据统计,生猪饲养在我国农村畜牧业结构中占有85%的比例,这样的高比例证明生猪饲养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生猪饲养具有的优势是其他养殖业无法比拟的,生猪饲养占地面积小、出栏率高、成本较低、增值快、人工费用低、劳动成本节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的高度发达,生猪饲养从农民自主生产变为集约型的产业,生猪饲养规模从原有的1个村几户变成今天的大面积覆盖。然而,由于市场经济杠杆的微妙作用,生猪产业经历了几次变化与调整。在经历了冲击以后,养殖户更加谨慎。如何让生猪养殖业主能够自己掌控生猪产业而不受市场制约呢?我们的规划就是提高科学饲养水平,规范人工管理,将生猪饲养推向精细化的发展方向。

1 积极引进生猪饲养管理技术是提高生猪质量的关键

1.1 从源头上抓好种猪饲养管理

生猪饲养要从基础抓起,其首要任务就是做好种猪的挑选和饲养。种猪分为种公猪和种母猪。种公猪的主要作用是进行配种以获得更多的仔猪,种公猪的质量决定了仔猪的质量,公猪对于猪生产具有主导性作用。猪属于繁殖力强的动物种群,1头良好状况的公猪1年最高可以繁殖1000头仔猪,如果是人工授精,则可以繁殖10000头。种公猪的选择要从外貌和体格进行筛选,选择时要观察种公猪的眼神、皮毛、四肢等关键因素,选好后要将其放置在环境适宜的地方养殖,要合理安排配种的时间和频率。选择种母猪的注意事项与选择种公猪具有一致性,只是种母猪要注重生养仔猪的必要条件。

1.2 保持猪群的固定性

随着生猪养殖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文明养猪。这里说的文明养猪就是注重猪的群体性,即一旦确定一定数量的猪就要保持同一批次的猪群占主导。动物学研究表明,猪具有一定的思维,同种类的猪群会和谐相处,对于繁殖仔猪具有推动性作用。此外,在公猪与母猪的配额上也要保持一固定比例。

1.3 分类饲养是提高生猪存活率的重点工作

在对种母猪配种之后,要密切关注种母猪的妊娠情况,对种母猪进行早期妊娠鉴定。一旦确定母猪妊娠就要对其进行严格管理,实行分类管理,避免妊娠母猪受到其他猪的干扰和伤害。对妊娠母猪的饲养要根据其妊娠月份进行精细管理,从饲料种类和数量上进行严格掌控,对饲料的选择要进行合理审查,保持饲料干净、卫生且营养丰富。母猪生产后,要对母猪和仔猪进行体格检查,确定母猪和仔猪的健康。其次,仔猪的保健尤其重要,要根据仔猪的护理要点进行保护,仔猪生存环境要注意温度和湿度标准。仔猪哺乳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要注重母猪哺乳期的饲料供应,无论是母猪还是仔猪,都要观察其变化,避免发生损害仔猪的情况。

2 在人工管理上建立生猪养殖的机制

2.1 建立生猪养殖档案制度

我国农业已经进入到现代化农业层次,现代化农业就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管理水平的现代化和管理机制的现代化,已经从过去的单一农业变为多元化农业,生猪养殖在农村的广泛实行必然会带来养殖业的兴旺发达。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应建立档案制度,明确每一批次猪群的数量、质量和特点。生猪养殖档案还可以记录猪群的生长过程,包括疾病记录、繁殖记录、销售记录等,对大批量生产的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随时查阅生猪养殖档案来了解猪群的所有信息。

2.2 把好生猪养殖疾病控制关

疾病是猪群减少的主要因素。在生猪养殖中,最容易发生的就是痢疾。控制痢疾的主要方法是施用一定藥物,同时保持环境卫生。在仔猪入栏前,要做好栏舍的卫生工作,用碱水进行消毒,或者用5%来苏水和10%过氧乙酸进行消毒。猪只患病治疗时,一定要确定疾病种类再选择药品,对症用药。

2.3 完善生猪养殖技术队伍和卫生队伍

在广大农村,专业技术人员相对于过去已经有了质的突破。农村环境好了,愿意在农村工作的年轻人也多了。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人员扮演着重要角色,对科学养猪起着决定性作用,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对技术管理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猪饲养的科学性要有技术保证作为基础支持,从选猪、育猪到售猪都要进行全程技术监督,使猪的生长符合科学化管理培育的原则。在生猪养殖的技术实施上,要本着科学严谨的作风,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要有依据、有见地。

3 结论

作为优势产业,生猪饲养拥有广阔的生产基础和市场前景,在养猪业生产中引进先进科学经验、规划人工管理和提高产品生产规模对于鼓励农村和农民增产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无公害食品 生猪饲养管理准则[J].养猪,2005(5).

[2]李桦,郑少锋,郭亚军.我国生猪不同饲养方式生产成本变动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

[3]陈诗波,王亚静,李崇光.中国生猪生产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

[4]连高社,占健智.我国生猪产业投入与产出的典型相关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10).

高温的季节对生猪来讲是非常危险的季节,天气太热不仅影响母猪的发情时间和长短,也影响了公猪的精液的成活率,降低了生产量。再者,生猪在高温的情况下,汗腺没有办法将热量全部排出,导致生猪内热,降低身体的免疫力,让生猪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而且在高温的情况下,会出现猪瘟、猪流感、猪肺疫、猪链球菌病、传染性胸膜炎、伪狂犬病。病症严重的生猪会出现严重的腹泻,呼吸困难,以及行动迟缓、腹部水肿、便秘等症状,若不及时的治疗会让生猪死亡,为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

2 应对技术措施

2.1 猪舍的科学建设

2.1.1 猪舍的选择。

针对生猪养殖场猪舍的地点选择,需要对周围的环境和交通进行调研,选择交通便利、阳光充足、水源充足的地方,而且需要按照养殖的规模选择宽敞的地点。

2.1.2 猪舍的设计。

传统的养殖场都是整体的圈起来,而且生猪都在一起圈养,经过科研人员的改进,现在的养殖场都是将猪舍分成不同的类型。在建设的时候,猪舍需要进行干湿分离,而且在设计猪舍的时候也需要考虑到猪舍围墙的高度,这样方便阳光的进入和通风,如果猪舍的墙面比较矮,通风效果就不是很好,若是过高,则阳光进不了,所以经过反复的研究,现在很多的猪舍一般都在3米左右的高度,这样既不影响采光也不影响通风。

2.1.3 房顶设计。

生猪养殖场在房顶的设计是非常讲究的,有的房顶是用瓦砖铺盖的,有的是石棉加泥的房顶,也有水泥板。在经费上面考虑的话,水泥板和瓦砖都比较昂贵,虽然比较耐用,但是很多猪舍都不会利用这样的材料,而且通风和透气性也稍差,无法抵挡炎热的夏季。所以,养殖场更多地时候用的是石棉制的房顶。石棉的房顶在炎热的夏季,不仅通风效果好,而且能够有效的调节厂房内部的温度。

2.1.4 辅助设施建设。

在猪舍里面的辅助设施有:地面、排水槽、引水渠、料槽、以及排污处理等。但是随着科技不断的进步,猪舍中辅助设备也随之更加科学,现在猪舍中都利用先进技术进行降温,屋顶喷雾技术、舍内喷雾技术、以及水帘降温或是机械通风。

屋顶喷雾技术和舍内喷雾技术,就是将喷淋设置安装在猪舍的屋顶上,利用水管将水引导喷淋之处,定时为猪舍进行降温。再者就是水帘降温,这是一种近几年才兴起的降温方式,是在机械通风的基础上,在通风口加置水帘,让风通过的时候,蒸发水帘的水滴,使空气中湿度升高,降低猪舍的温度,这样的降温方法一般都可以降温5度左右。

2.2 在高温季节生猪的饲养管理

2.2.1 充分饮水及消毒。

在生猪养殖场高温夏季的管理中,需要对生猪提供充足的水分,建议养殖场修建自用的水池,并定期检查养殖场内部水管的安全问题,保证消毒环节,确保生猪用水的安全性,并建议在水中添加电解多维为生猪提供充足的营养,提供其生存的免疫力。而且夏天温度非常的高,需要针对猪舍进行全面的消毒和清理,确保猪舍的环境和卫生。加大猪舍的空气流动,让猪舍的温度能够保持平衡,打开所有的窗户和门,快速的降低温度。

2.2.2 防止高温中暑情况。

到了高温天气,生猪的免疫力都会出现下降的情况,高温也会导致猪舍滋生很多的细菌。所以,在给生猪喂饲料的时候要添加相应的药物进行预防,并每天都要坚持对猪舍进行消毒。若是生猪出现中暑的情况,应该及时的将生猪转移到通风凉爽的地方,并剪开耳朵和尾巴进行放血,加以药物及时的治疗。

2.2.3 各类猪只饲养管理。

(1)高温季节对公猪的管理。高温中猪舍的公猪会因为天热而有所变化,公猪是配种所用,也因为天气太热而性欲下降,不利于配种。所以,建议配种的运动在早晚进行,并且在中午的时候为公猪群降温,减少光照时间,减少饲料。(2)高温季节对母猪的管理。而对于母猪来讲有两种,一种是怀孕的母猪,一种是待产的母猪。怀孕的母猪需要在高温中以清淡的食料为主,并将每栏中的母猪数量减少,最好能做到一圈一猪,每天3次粗料,一次降温。对于待产的母猪,应以单间为主,在单间内部设有遮阳设施,在临产的时候饮食宜青料,以防便秘或是流产。(3)高温季节对小猪的管理。高温天气下的小猪,比较喜欢阴凉的地方,在饲养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猪舍的温度,避免小猪出现痢疾的现象。也应该保证小猪猪舍的干净和通风,不能够过于潮湿,注意要经常消毒。

3 结语

本文中所列出的方式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和实验的经验所得,在建设猪舍方面的改进,以及针对公猪、母猪、小猪的不同饲养方式,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生猪在高温夏季发病的机率,让养殖场降低损失。希望能够为众多养殖场提供思路和方式。

参考文献

[1]陈光俊.育肥猪的饲养管理[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07).

[2]商景峰.生长育肥猪精细化健康管理新技术[J].中国猪业.2010(03).

1 夏季和冬季生猪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夏季和冬季作为气温变化最为剧烈的两个季节, 其剧烈变化的气候对于生猪的养殖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下面我们分别对夏季和冬季生猪饲养管理技术的要点进行分析。

1.1 夏季生猪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由于夏季温度高, 生猪为了散发体热呼吸速度加快, 导致生猪体内的新陈代谢受到严重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夏季生猪饲养管理时最首要的是做好养殖场地的降温工作,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猪舍进行降温: (1) 搭建凉棚, 防止太阳的直接照射, 在夏季对生猪进行饲养时, 需要搭建可以庇荫的棚子或者是将藤本植物等种植在猪舍旁边, 减少太阳光对于猪舍的直接照射, 起到遮阳的效果。 (2) 对生猪养殖场地进行人工降温, 在夏季每天定时定量的对猪舍的地面以及墙体洒水或者冲洗, 运用水分的蒸发带走热量, 降低养殖场地的温度。 (3) 通过人为手段对生猪进行降温, 生猪没有汗腺, 因此在散热时是通过呼吸和皮肤来散发热量, 因此, 在夏季高温时候, 可以采取喷雾的方式将清水喷洒到生猪身上, 加快生猪的散热, 给生猪降温。 (4) 加强对猪舍的通风工作, 对猪舍进行通风是夏季改善生猪生存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每一个季节都需要做好猪舍的通风工作, 尤其是在高温炎热的夏季。

其次, 在夏季要根据生猪季节的生理特点, 调整好每日的食量结构, 并且保证饲料的质量。夏季气候炎热, 生猪的食量普遍下降, 出现厌食现象。因此, 夏季在进行生猪饲养喂食时, 应当尽量减少饲料中能量的含量, 增加绿色饲料, 并且补充生猪对水分的需求量, 假若饮水不足也会导致生猪食量减少, 生长速度减慢。夏季气候不仅仅是高温, 空气中湿度相对来说也较大, 因此在进行喂食之前, 养殖户要保证饲料的质量, 避免将霉变的饲料给生猪喂食, 导致生猪出现厌食、拉稀等症状, 甚至会导致母猪出现奶水减少以及流产等情况, 因此在喂食之前养殖户应当对饲料进行检查, 在购买时尽量选择大型的饲料厂, 选择少量多次购买的方式, 避免饲料由于时间过长产生潮湿霉变。

1.2 冬季生猪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冬季绝大多数地区的气温变化十分明显, 绝大多数地区都处于潮湿干冷的状态中, 因此冬季对生猪进行饲养管理时首先要做的是加强猪舍的保暖工作。在冬季来临之时, 要对猪舍的门窗进行检查, 确保猪的门窗是完整不漏风的, 对于不完整或者遭到破坏的门窗及时进行修整和更换, 确保猪舍的温暖, 避免由于外来风造成生猪的生病, 对于除了门窗之外的供水、供电设备也要进行检查, 保证在冬季这些设备可以正常的运转。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 对于妊娠猪和肥猪的养殖场地也要进行检查, 为肥猪和妊娠猪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以及生产环境, 加强对该猪舍的保暖工作, 提高猪仔的成活率。

2 加强生猪防疫工作的管理

除了夏季和冬季这两个气候变化十分巨大的季节需要对生猪进行严格的饲养管理之外, 在其他日常的饲养过程当中也需要加强对生猪的饲养管理, 增加生猪的免疫能力, 保证生猪的健康。常见的及爱情那个生猪防疫工作有两种办法:一是增强生猪的抗体免疫能力, 二是严格执行生猪的预防接种制度。

2.1 增强生猪的抗体免疫能力

在进行生猪饲养管理的过程当中, 为了避免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需要增加生猪的抗体免疫能力。在进行生猪喂养的过程当中, 一定要保证饲料的干净卫生和全面营养。在进行喂养时一定要做到定时定量, 不能打乱生猪原有的进食规律。在喂食之前要检查饲料质量, 发生霉变、腐败以及有毒的东西是不能够进行喂食的, 城市泔水一定要煮过才可以喂食。对猪舍要定时进行打扫, 保证猪舍的清洁干燥以及通风。

2.2 严格执行生猪的预防接种制度

严格执行生猪的预防接种制度是预防生猪传染病最为重要的措施之一, 生猪的预防接种制度应当根据饲养地的生猪流行性疾病的状况定制, 常见的免疫程序是:在仔猪出生后的第20-25日, 首次免疫猪瘟;在第40-50日, 免疫仔猪副寒;第60-70日, 免疫猪瘟、猪丹毒、猪肺疫 (三联苗) 和其他目前流行的传染病苗。

在引进新猪进入猪舍时, 一定要先对新猪进行单独的饲养观察, 确认新猪健康无隐藏问题才可以放入到猪群内。

3 结语

总之, 由于季节的变化导致气温的急剧变化, 这种变化对于生猪的饲养管理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在这种变化过程中, 一旦处理不好生猪的饲养管理工作就会造成仔猪的成活率急剧降低, 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损失。因此在饲养生猪的过程中, 养殖户除了加强生猪自身的抵抗力之外, 还需要注意保持养殖场地的干净卫生, 并对猪舍进行通风干燥, 降低由于饲养管理不当造成的生猪死亡现象, 保证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摘要:冬季和夏季是气温变化幅度大的两个季节, 剧烈变化的气温对生猪的饲养带来一定的困扰。夏季气温持续升高, 空气湿度大, 导致生猪的发病率提高, 生产力下降, 严重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而在冬季, 由于气温寒冷干燥, 因此生猪的体能消耗巨大, 对于生猪的生长发育是十分不利的, 并且由于气温过于寒冷, 导致仔猪的成活率以及生存率都严重下降, 这些都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那么如何做好生猪养殖工作, 为养殖户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呢。

1 生猪屠宰检疫的意义

生猪屠宰检疫是指对被宰猪所进行的宰前检疫和在屠宰过程中所进行的同步检疫。做好生猪的屠宰检疫工作能有效的保证猪肉食用安全, 防止疾病的传播, 是保障广大人民能吃上放心肉的重要措施。通过检疫可以发现被屠宰猪是否带有病菌, 并通过隔离、消毒、无害化处理等措施有效的控制病菌的传播。这能有效的防止人们吃到带有病菌的猪肉, 防止人类感染疫病, 对公共卫生安全有重大的意义。

2 加强生猪屠宰检疫管理

生猪屠宰检疫过程至关重要, 检疫部门应从各个环节加强对生猪屠宰检疫的管理。

2.1 加强监督机制的建设

在屠宰检疫的过程中, 检疫部门必须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进一步完善屠宰场检疫制度, 确保屠宰检疫工作的顺利开展。相关执法部门应不定期对屠宰场的检疫工作进行检查和考核。对于屠宰场管理措施不完善及妨碍检疫秩序的, 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给与严重的处罚。只有加强监督机制的建设, 才能有效的控制屠宰场不良检疫秩序的发生。

2.2 加强宰前检疫的管理

宰前检疫是指对即将屠宰的生猪活体进行的检疫, 主要包括临床检查、查证验物、药残检测等工作。它是产地检疫的继续与补充, 可以初步确定生猪的健康状况和药物残留情况, 尤其能够发现许多在宰后难以发现或检出的人畜共患病, 防止患病或对人体有害的动物进入屠宰环节, 为屠宰检疫必不可少的第一步。有些生猪由于运输环境的影响, 在运输过程中会感染和产生一些疾病。加强宰前检疫的管理, 能及时发现患病猪, 这样在进入屠宰加工车间之前, 对患病猪及时剔除、及时处理, 为检疫的后续步骤打下基础, 有效的节约检疫成本。宰前检疫是保证猪肉卫生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防止动物疫病的传入、促进产地检疫工作的开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2.3 加强清洁消毒的管理

清洁消毒主要是为了消灭扩散到外界环境中的病菌, 防止疫病的传播。屠宰场的清洁消毒工作必须要做到对与带病猪接触过的一切事物进行消毒, 其中包括卸猪台、待宰仓、屠宰车间、运输车辆及屠宰工具等进行全面消毒。同时, 要根据病原体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消毒, 这样才能确保消毒工作能够达到杀灭所有病菌的目的。

3 结语

1.1

猪场应建在无疫区, 其与交通要道、居民区等要保持足够的防疫距离。

1.2

养猪场的生产区和生活区人员、猪只、物料单向流动, 以防疫病传播。

1.3

猪场的空气、土壤及用水质量均应符合《出口猪肉供宰活猪饲养场备案指南》的要求, 并达到NY/T388规定的标准。

1.4

养殖场的建筑材料、饲养设备、饲喂设施、电气设备的安装都应符合出口备案养殖场的要求。

2 饲养管理

2.1 人员管理

对入场人员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入场人员不得患有人畜共患病。

猪场实行封闭式管理, 外出回场的工作人员须经消毒、淋浴、更衣后方可入场。

2.2 饲料使用

进场的各种饲料必须符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的要求。

2.3 兽药使用

兽药使用必须符合《兽药管理条例》的要求。

2.4 疫病监控

养猪场必须对规定的生猪疾病和兽药残留情况进行监测, 并接受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监督。猪场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

2.5 引种要求

引种时, 种猪的选择、运输和到场后的隔离检疫等操作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要求执行。

3 哺乳仔猪培育

3.1 母猪产前防疫

3.1.1

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弱毒苗, 母猪配种前1周免疫一次。

3.1.2

猪口蹄疫疫苗, 母猪配种前半个月免疫, 用量3m L。

3.1.3 。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 母猪配种前一个月免疫一次。

3.2 产房消毒

分娩舍地面、墙壁、栏杆在母猪进入前7~10 d用大卫立康或洁净消毒。

3.3 仔猪消毒

3.3.1

仔猪出生后, 接产人员一手握住仔猪前肢, 一手用消毒毛巾擦干仔猪身体和口、鼻的黏液, 仔猪呼吸通畅后, 在仔猪脐带近腹端的2~3 cm处涂上碘酒, 并用消毒剪刀剪断脐带, 脐带剪断后再用碘酒充分消毒。

3.3.2

哺乳猪舍每隔一周用大卫立康或洁净消毒。

3.4 尽早吃到初乳

及时采取人工辅助的办法, 让每头仔猪尽快吃到初乳。

3.5 固定乳头

固定乳头小、体质弱的仔猪固定在母猪的前2~3对乳头或中间乳头吸乳, 体重大、强壮的仔猪固定在后面的乳头吸乳。

3.6 保暖

分娩栏内设保育箱, 用保温灯给仔猪保暖, 每隔1~1.5 h哺乳仔猪一次, 4~5 d即可放出仔猪。

3.7 寄养

产仔后母猪缺乳、死亡或仔猪数量超过母猪乳头数时, 可让其他分娩不超过3d的母猪代哺仔猪。

3.8 补铁

出生2~4 d的仔猪肌注牲血素或富铁力, 1 m L/头。

3.9 早期补料

仔猪出生5~7 d补料, 可让其自由采食哺乳仔猪料。

3.1 0 供足饮水

供给仔猪充足、清洁的饮水。一般仔猪出生3 d内补水, 饮水可任其自由饮用。

3.1 1 预防腹泻

加强饲养管理, 保证圈舍温暖、干燥、卫生, 防止仔猪发生腹泻。

3.1 2 免疫接种

仔猪20日龄肌注猪瘟兔化弱毒苗2头份。

4 肥育猪饲养

4.1

仔猪 (20~60 kg仔猪) 培育

4.1.1 仔猪断奶。

通常在仔猪21~42日龄时断奶, 断奶仔猪留原栏, 母猪转栏, 断奶最初3~5 d母猪需回原栏哺乳, 第1 d哺乳3~4次, 第2 d喂2~3次, 第3 d喂1~2次, 以后则完全断乳。

4.1.2 全进全出饲养。

仔猪断奶并在原栏饲养1周后转入保育舍。

4.1.2. 1 保育舍消毒。

仔猪转入保育舍前, 对保育舍进行清扫、冲洗, 并用消毒剂或用高温消毒。4.1.2.2合理分群。一般采取原窝培育, 即剔除个别发育不良的仔猪后, 同窝的其他仔猪饲养在一起。如果同窝仔猪过多或过少, 需重新分群, 可按仔猪体重、强弱分群, 同栏仔猪体重相差不应超过1~2 kg, 以防强夺弱食。可将各栏的弱小仔猪合并成小群进行单独饲养。

4.1.3 饲喂方式

4.1.3. 1 控制喂量。

仔猪断乳后的最初7 d可给予正常喂量的75%~80%的饲料。

4.1.3. 2 不要突然变换饲料。

仔猪断乳初期应继续饲喂哺乳仔猪料15 d, 以后再逐渐变换饲料。

4.1.4、温度控制

4.1.4. 1 防寒保温。

春冬季断乳仔猪要注意防寒保暖, 舍内温度应控制在20~25℃。

4.1.4. 2 防暑降温。

夏季应做好降温工作, 舍温不能超过28℃。4.1.5调教。将猪舍分为饲喂区、趴卧区、排泄区三个区, 通过训练使猪养成在这三个区分别进食、趴卧、排便的习惯。

4.1.6 免疫接种。

仔猪及生长肥育猪防疫。猪瘟兔化弱毒苗免疫, 仔猪20日龄及60~65日龄, 2 m L/头。猪丹毒弱毒冻干苗, 60~65日龄时皮下注射, 1 m L/头。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苗, 50~60日龄时口服1头份。

4.1.7 驱虫、健胃、补硒和去势

4.1.7. 1 驱虫。

伊维菌素皮下注射, 0.3 mg/kg。

4.1.7. 2 健胃。

大黄苏打片, 每2.5 kg体重喂1片。

4.1.7. 3 补硒。

亚硒酸钠维生素E, 2 m L/头, 肌注, 一周后再注一次。

4.1.7. 4 去势。

手术去势。

4.2 肥育猪 (60~100 kg猪) 饲养4.

2.1猪舍消毒

采用水泥地面及水泥墙面的猪舍, 先打扫舍内, 清除污物, 再用水冲洗, 地面、墙面用2%~3%火碱水刷洗, 最后用清水冲洗后, 干燥备用。进猪前猪舍用大卫立康或洁净消毒。不采用水泥地面的猪舍, 先打扫猪舍, 清除污物, 再深翻33.33 cm地面, 边翻边洒生石灰并踏实。进猪前猪舍用大卫立康或洁净消毒。

4.2.2 分群、驱虫、健胃、补硒。

分群等操作可按前述的要求进行。

4.2.3 调教。

按饲喂需要进行调教。

4.2.4 饲喂方式。

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分次饲喂, 饮水方式为自由饮水。

4.2.5 卫生管理

4.2.5. 1

每天早晨、晚上清理一次圈舍, 夏秋两季每日用清水冲洗一次圈舍。

4.2.5. 2

圈舍中的水槽、料槽每天清洗一次, 每2~3 d用大卫立康或洁净消毒一次。其他用具每天清洗并晒干, 每3~5 d用大卫立康或洁净消毒一次。饮水和水箱定期消毒。

4.2.5. 3

污水、粪便、尿液用漂白粉消毒。猪场应有固定的倾倒污物和粪、尿的坑池。7.2.5.4禁止非生产人员进入猪舍, 饲养员进入猪舍应换鞋、更衣。严防猫、狗等动物进入猪舍, 猪场应加强灭蚊、蝇、鼠工作。

4.2.6 温湿度控制

4.2.6. 1

育肥前期的适宜舍温为20~23℃, 后期为15~20℃。夏天可采取搭凉棚、栽树、加强通风、冲洗猪舍等方法降温, 天气炎热时可在猪身上洒温水降温, 但切忌冲洗猪的头部, 同时应适当降低饲养密度。冬天保暖可用塑料布封闭猪舍, 舍内多铺垫草, 并适当增加饲养密度, 同时注意保持圈舍干燥。

4.2.6. 2

育肥猪舍相对湿度保持在50%~80%之间。

4.2.7 避免刺激。

圈舍保持安静, 减少对猪的刺激, 避免换圈、混圈, 防止咬架, 禁止以粗暴的方式对猪。

4.2.8 饲养密度。

以每头猪占地0.8~1.0 m2为宜。本地猪一般每10 m2猪舍夏天饲养8~10头, 冬天饲养12头。

4.2.9 疫病预防

4.2.9. 1

猪发生疫病时应及时诊治, 如病情严重, 要及时上报。

4.2.9. 2

病猪应及时隔离, 猪舍彻底消毒。

4.2.9. 3

各舍使用的器械、设备要分开, 不得混用。

4.2.9. 4

发病猪舍的垫草、废弃物可进行焚烧, 不可燃者浸入火碱液中消毒。

4.2.9. 5

关键词:生猪;养殖规模; 成本; 收益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4-0421-05

收稿日期:2014-06-05

作者简介:薛毫祥(1971—),男,江苏高邮人,硕士,高级会计师,主要从事财务管理和畜牧业经济管理研究。E-mail:xhx_0022@qq.com。

通信作者:陈章言,硕士,高级畜牧师,副教授,主要从事动物生产与遗传育种工作。E-mail:6337493@126.com。

生猪生产须按生产规模投入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如仔猪、饲料、养殖设施、动物药品、劳动力、能源材料费等),生猪产业是通过生产要素投入而获取尽可能多的效益或利润,从而为市场生产出所需要的生猪产品。本研究利用2000年以来《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1]有关生猪的数据,对生猪散养、小规模养殖、中规模养殖和大规模养殖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了解不同养殖规模生猪成本收益的变动特征以及导致不同养殖规模生猪成本收益差异的主要因素。

1 不同养殖规模的生猪成本构成及其变化趋势

1.1 生猪总成本构成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1.1.1 生猪总成本的变化趋势

1.1.1.1 生猪单头总成本 成本管理是在成本核算基础上,考察成本的各项消耗数量并分析生猪不同饲养规模盈利或亏损原因,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措施,做到事半功倍,获得最佳效益。生猪成本核算是对生猪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总和进行计算,得到每个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资金总额,即产品成本[2]。通过对生猪单头总成本的分析表明,散养、小规模、中规模、大规模4种养殖规模的生猪单头总成本皆呈逐年波动式上升趋势(图1),总体年均增长11.1%,其中2002—2004年、2006—2008年快速上升,这2个阶段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0%、36%,其他年份增长或下降幅度相对较小。散养规模从2000年的601.5元/头增加到2010年的1 250.2元/头,年均增长10.8%;小规模饲养从2000年的525.4元/头增加到2010年的1 164.8元/头,年均增长12.2%;中规模饲养从2000年的548.6元/头增加到2010年的1 179.7元/头,年均增长11.5%;大规模饲养从2000年的586.1元/头增加到2010年的1 164.6元/头,年均增长9.9%[1]。

  通过对4种养殖规模的比较表明,散养生猪单头总成本始终处于最高值,其他3种规模养殖生猪单头总成本先后交替排序,2000年为小规模中规模>小规模>大规模,2010年也是如此(图6)。

2.1.2 50 kg总产值 从图7可以看出,4种养殖规模生猪50 kg总产值的变化趋势与单头总产值十分相似的,总体呈逐年波动式上升趋势,但增长速度要慢一些,年均增长率为92%,其中2002—2004年、2006—2008年这2个阶段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4%、39%。50 kg散养生猪总产值从2000年的305.3元增加到2010年的601.0元,年均增长9.7%;50 kg 小规模生猪总产值从2000年的302.9元增加到2010年的585.8元,年均增长9.3%;50 kg中规模生猪总产值从2000年的306.0元增加到2010年的595.9元,年均增长95%;50 kg大规模生猪总产值从2000年的327.3元增加到2010年的599.0元,年均增长8.3%[1]。

但4种养殖规模生猪50 kg总产值的大小排序与单头总产值却不同,除个别年份外,生猪50 kg总产值始终以大规模养殖生猪为最高,其他3种养殖方式生猪单头总产值先后交替排序,而且差距较小[3](图7)。2000—2010年期间散养、小规模、中规模、大规模养殖的50 kg生猪总产值年均值分别为4553、455.6、457.2、470.7元。

2.1.3 增1 kg质量产值 从图8可以看出,4种养殖规模生猪增1 kg质量总产值的变化趋势也与单头总产值是一致的,总体呈逐年波动式上升趋势,但增长速度要比50 kg总产值慢一些,年均增长率为8.9%,其中2002—2004年、2006—2008年这2个阶段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4%、36%。散养生猪增产值从2000年的7.31元/kg增质量效应增加到2010年的14.25元/kg,年均增长9.5%;小规模生猪增质量产值从2000年的7.29元/kg增加到2010年的13.77元/kg,年均增长8.9%;中规模生猪增质量产值从2000年的7.34元/kg增加到2010年的14.09元/kg,年均增长9.2%;大规模生猪的增质量产值从2000年的8.07元/kg增加到2010年的 1439元/kg,年均增长7.8%[1]。

4种养殖规模生猪增1 kg质量总产值的大小排序与 50 kg 总产值是一致的,除个别年份外,始终以大规模养殖生猪为最高,其他3种养殖方式生猪单头总产值先后交替排序,而且差距较小[2]。2000—2010年期间散养、小规模、中规模、大规模生猪单头总产值年均值的增质量效应分别为10.8、10.8、10.9、11.4元/kg。

2.2 生猪净利润变化趋势

2.2.1 单头净利润 通过对生猪单头净利润的分析表明,4种养殖规模的生猪单头净利润在不同年份之间呈不规则波动,上下波动幅度较大,其中2002—2004年、2005—2007年较快或快速上升,2004—2005年、2007—2009年快速下降,其他年份缓慢上升或下降(图9)。从波动程度来看,散养生猪波动幅度最大,2005年为最低点(10.5元/头),2007年为最高点(415.1元/头),最高点与最低点相差404.6元/头;小规模与大规模养殖生猪波动幅度较小,其最高、最低值之差分别为319.9、319.2元/头;中规模生猪居中,其最高、最低值之差为335.7元/头[1]。

通过对4种养殖规模的比较表明,除个别年份外,中小规模养殖的生猪单头净利润处于较高值,散养和大规模养殖的生猪单头净利润处于较低值,在2000—2010年期间散养、小规模、中规模、大规模养殖生猪净利润年均值分别为117.5、149.1、143.8、118.2元/头。2008—2010年期间,小、中、大规模养殖的生猪单头净利润都明显高于散养生猪[5]。

2.2.2 50 kg净利润 从图10可以看出,4种养殖规模的生猪50 kg净利润与单头净利润相似,上下波动幅度较大。从波动程度来看,散养生猪50 kg净利润波动幅度最大,最高点与最低點相差174.5元;小规模养殖生猪50 kg净利润波动幅度较小,其最高、最低值之差为149.0元;中规模与大规模生猪50 kg净利润居中,其最高、最低值之差分别为155.6、156.0元[1]。

nlc202309051243

通过对4种养殖规模的比较表明,除个别年份外,中小规模养殖的生猪50 kg净利润处于较高值,散养、大规模养殖的生猪50 kg净利润处于较低值。在2000—2010年期间,散养、小规模、中规模、大规模养殖生猪50 kg总利润年均值分别为53.7、70.5、67.5、58.1元;2008—2010年期间,小、中、大规模养殖的生猪50 kg净利润都明显高于散养生猪[6]。

2.2.3 增1 kg质量净利润 从图11可以看出,4种养殖规模的生猪增1 kg质量净利润也与单头净利润相似,上下波动幅度较大。从波动程度来看,散养生猪波动幅度最大,最高、最低点相差4.45元/kg;小规模养殖生猪波动幅度较小,其最高、最低值之差为3.52元/kg;中规模与大规模生猪居中,其最高、最低值之差分别为3.70、3.76元/kg[1]。

通过对4种养殖规模的比较表明,除个别年份外,中小规模养殖的生猪增1 kg质量净利润处于较高值,散养和大规模养殖的生猪增1 kg质量净利润处于较低值,在2000—2010年期间,散养、小规模、中规模、大规模养殖生猪增质量净利润年均值分别为1.28、1.67、1.61、1.41元/kg。2008—2010年期间,小、中、大规模养殖的生猪增1 kg质量净利润都明显高于散养生猪[6]。

根据以上4种养殖规模生猪单头净利润、50 kg净利润和增1 kg质量净利润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散养生猪净利润波动幅度最大,小规模养殖生猪净利润波动幅度最小。4种养殖规模生猪在2000—2010年期间的净利润年均值计算结果表明,中小规模养殖净利润要高于散养、大规模养殖,增1 kg质量净利润与养殖规模的关系如图12所示。

3 结论与讨论

3.1 注重规模养殖,实施科学饲养

按总成本及其构成分析,生猪单头总成本、50 kg总成本或增1 kg质量总成本皆逐年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其中中小规模具有一定成本优势。对于生猪单头总成本,规模养殖具有一定成本优势,散养生猪始终处于最高值,其他3种规模养殖生猪相差不大。对于50 kg总成本或增1 kg质量总成本,中小规模要低于散养和大规模养殖。生猪单头土地成本呈逐年降低趋势,并随规模增大而增加,但其在单头总成本中所占比例很小,对总成本的影响甚微,所以生产成本的变化趋势基本与总成本一致[6]。

3.2 强化成本管理,降低饲养成本

加强饲料采购和使用过程中各环节的管理与控制是降低饲养成本的有效途径。现代化管理、科学化养殖适合大型生猪养殖场规模化生猪养殖,利于生猪品种优、肉质好、数量多、售价高,利于提高生猪出栏率和利润空间,同时规模化养殖可以适当进行饲料加工,降低饲料、防疫等成本。只有做到精细化管理,才能高产、低耗、安全、高效,建立健全猪场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做到制度化、流程化和规程化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和员工素质的提高,从根本上培养员工工作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7]。

3.3 强化集约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按养殖收益分析,生猪单头(50 kg或增1 kg质量)总产值呈逐年波动式上升趋势,而净利润则呈不规则波动,且波动幅度较大。对于总产值,单头总产值以散养生猪为最高,50kg和增1 kg质量总产值则以大规模养殖生猪为最高。对于净利润而言,不同年份间的波動幅度以散养生猪最大、小规模养殖最小,同一年度以中小规模较高、散养和大规模养殖较低。可见,随着猪场规模的扩大,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资金技术越来越集约[8-10]。

此外,精饲料费用所占比重与仔猪费用所占比例的年度变化趋势方向相反,这主要是由于仔猪价格或仔猪费用大幅涨落,变化幅度大大超过精饲料费用的变化幅度,从而掩盖了精饲料费用的上涨趋势,反而使得精饲料费用所占比重出现下降。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2011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张晓辉,Somwaru A,Tuan F.中国生猪生产结构、成本和效益比较研究[J]. 中国畜牧杂志,2006,42(4):27-31.

[3]李 真. 生猪规模化养殖与散户养殖的对比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2):15-16.

[4]胡 浩,应瑞瑶,刘 佳. 中国生猪产地移动的经济分析——从自然性布局向经济性布局的转变[J]. 中国农村经济,2005(12):46-52,60.

[5]刘 军. 对生猪养殖销售及价格的调查与思考[J]. 衡阳通讯,2009(5):41-43.

[6]王富勇,曹朝峰,董红燕,等. 当前生猪养殖效益测算及2009年养猪形势分析[J]. 河南畜牧兽医,2009,30(3):32-33.

[7]李 静,张昕欣,费本飞. 我国不同模式下生猪养殖的成本与收益对比——基于1988—2006年统计数据分析[J]. 中国畜牧杂志,2008,44(24):26-30.

[8]徐 鑫,徐幸莲,吴平华,等. 我国生猪产业链整体系统的优化[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4):11-13.

[9]李 桦,郑少锋,郭亚军. 我国生猪不同饲养方式生产成本变动分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1):63-67.

[10]姚於康,汪 翔,刘 媛. 基于农户抽样调查的江苏省农户生猪养殖适度规模经营研究[J]. 江苏农业学报,2014,30(2):430-436.

1 调查方法

选择本地区两个养殖场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中随机选取200头生猪作为研究资料,其日龄分布在80~100日,且在体重、公母等方面的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对生猪进行养殖的过程中,所选择的垫料分别为马尾松以及桉树。而在添加剂方面的选择,分别采用微生物、中草药以及传统添加剂进行。

2 防疫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农村饲养生猪防疫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2.1 缺乏稳定的防疫员队伍

现阶段,我国的兽医体制改革进行的并不深入,因为待遇不高,一部分村级防疫员是兼职人员,缺乏高度的责任心;一些兽医服务中心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缺乏稳定的防疫人员队伍,大多数成员通过做游医、开医疗门市获取收入,许多成员并不重视防疫工作;农户分布较为分散,但是工作人员不能集中时间,完善各方面的工作,存在漏防现象;个别村子防疫人员过少,因为保定不力或无配合保定盲目打飞针,使得疫苗注射深度不足或剂量不足,免疫应激较大,导致免疫失败;对于一栏多猪的现象需要采用记号兼免疫措施,出现重负注射或漏注等情况;部分防疫员要求农户自行免疫,导致结果不佳。与此同时,现阶段我国的防疫人员年龄较大,不具备科学的知识结构与层次,不重视也无法适应当前生猪防疫的新规程和新技术,无法承担繁重的工作。而年轻的畜牧兽医则因待遇、编制、体制等因素的影响而不愿加入基层,导致防疫队伍缺乏专业人才。

2.2 未恰当使用农村基层防疫设备

部分防疫人员并未足够重视防疫过程,或者未选择恰当的方式贮存、运输及保管疫苗,导致人为防疫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携带疫苗时如果不将冰块放入冷藏包中,或者未使用冷藏包,箱内温度会因太阳照射而急剧增高,造成疫苗由于高温而无效或时效降低,无法达到预期的防疫效果;一些乡镇防疫员直接在地上放置领取的疫苗,或在冰箱内放置,并不了解保存不同疫苗的温度;防疫人员在生猪防疫期间用挎包装疫苗,骑摩托在田间地头穿梭,缺乏防震和冷源,生猪很可能接受了失效的疫苗;部分防疫员没有采用无菌盒装防疫器械,难以实现一畜一针,使防疫效果受到影响。

2.3 未严格执行防疫程序,未按要求消毒

有关部门制订了严格的生猪防疫程序,然而部分防疫员并未认真学习、深入理解防疫程序,在操作时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情绪。免疫时应采用“三针分点同步注射”的方法注射,即蓝耳病、口蹄疫、猪瘟,但一些注射器缺乏明显标识,经常被混用,为图省事,一些防疫员可能会漏注或联合注射,导致注射反应剧烈,使猪的正常免疫能力受到干扰,疫苗效价降低;即使稀释液相同,不同的疫苗载体也会使免疫效果受影响,若疫苗经拆封后使用时间过久,也会降低其效价。导致生猪发生免疫麻痹;部分防疫员打飞针、用短针、拔针快,盲目追求速度,使防疫质量降低。另外,由于部分防疫员缺乏消毒意识,导致疾病混合感染,降低了群体生产性能、防疫员没有严格实施自身消毒,在进入各农户消毒时衣服、鞋上带有病菌,容易引起某区域的生猪发病;若消毒不严格或未消毒,就会加大免疫反应,严重时会引起化脓发炎;若未消毒处理针头,可能发生带毒接种,传播疫病,埋下传播毒菌的隐患。

2.4 缺少完善的应急补偿机制,未严格落实防疫补针宣传

进行生猪防疫,疫苗接种后难免会发生免疫反应,轻者停食,严重时可能死亡。我国为提高养殖户进行强制动物免疫的积极性,曾提出要对依法进行免疫而导致动物死亡的农户给予补偿。虽然现阶段许多省市颁布、出台了有关的补偿办法,并且提出了补偿认定及申领过程等具体方法,但是防疫员对此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而且养殖户也会因补偿结果不符合期望而出现抵触情绪,所有一些防疫员索性将注射剂量或深度减少来避免发生免疫反应,但是也降低了免疫成功率。确保农村饲养生猪防疫效果的关键环节就是提高农户的自我防范意识,一些地区虽然定期打防疫针,然而疫病的流行趋势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经过调查可以发现,发生与传播疫病的原因均与农村生猪养殖户淡薄的防范意识有关。农村大部分生猪养殖户缺乏较强的防范意识与自我约束力。农户并未大规模饲养生猪,所有不能自繁自养,来自于仔猪交易市场或仔猪贩子的猪源很可能带有病菌或疾病,一些地区没有按要求宣传防疫补针,补栏的农户并未及时进行包免。基层防疫人员必须正确引导农户,使其树立科学的免疫防疫观念,及时报告外购的猪仔,加强隔离观察,认真消毒,完善补免措施。进行集中防疫时,若防疫人员遇到养殖户不在家的情况,也必须认真登记,不可漏记,及时实施补免;合理设置免疫档案,及时补救登记不全的资料。

3 改进办法

针对存在的问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改进:

3.1 建设高水平的农村基层防疫队伍

目前,我国农村基层防疫队伍逐渐暴露出知识僵化、老龄化等问题,有关部分应当尽快重视防疫工作中的若干问题,加强建设农村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完善兽医人员的聘用机制、待遇、地位。为服务中心投入足够的财力及人力,确保防疫人员的工资待遇与福利,建设年轻化的技术人员队伍,积极向乡镇防检部门引进专业人才,形成一支稳定性较高的防疫人员队伍。

3.2 加强培训防疫员的思想与业务

各地区兽医体制改革能否成功直接受到基层兽医人员素质的影响,加强培训有关人员,可以使其业务能力与思想素质得到提高,使其对农村饲养生猪防疫工作的意义和必要性有充分发认识,了解到其对于我国动物产品供应行业,甚至是国计民生的影响。致力于培训兽医防疫人员,提高其专业技术,使其知识结构得到不断更新,熟练掌握动物防疫的规范、基本流程,学习生猪防疫的新要求和新技术,满足新时期生猪防疫工作的需求。

3.3 大力宣传农村生猪防疫工作

当前,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以及口蹄疫是我国对生猪强制免疫的三种病种,与此同时,免疫人员需要分析当地的疫病发生及流行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将猪伪狂犬病、猪水肿病等加入免疫病种之中。经验证明,在重要动物疫病的预防及控制工作中,强制免疫的实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免疫过程中无可避免的免疫反应以及完成免疫接种后发生的生猪死亡现象导致一些养殖户在免疫工作中配合度较低,甚至会怀疑免疫工作的效果。所以,免疫人员在开始集中免疫前需要采取各种手段加强免疫宣传工作,使农户可以了解更多的免疫接种信息,能够对免疫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免疫反应、免疫的意义、免疫政策等有正确的理解,确保顺利完成集中免疫工作。

4 讨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