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很多时候,未必只有那些看起来“阳春白雪”般体面的职业,才能带领我们走向美好生活。

李益涛并没有像很多人一样,坚守在大城市想要为自己拼搏出一片天地,而是返乡做起了“养黑猪”的营生,从一个小店老板变成“放猪郎”,这份事业的初期收到了很多人的鄙夷,可李益涛是个不服输的人,从修路到厂房,从十来只猪仔到现在存栏160余只,他用事实堵住了所有人的嘴,也在逐渐实现养殖致富的目标。

李益涛,一个出生于安康旬阳棕溪镇的九零后,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一辈子勤勤恳恳,和很多同村的年轻人一样,李益涛很早就进入社会开始闯荡。在大城市里,他在建筑工地搬过砖,在餐馆里切过菜,在工厂里做过流水线,也尝试自己创业,做点生鲜小生意。

多年的闯荡,没有大富大贵,只图个安身,面对即将到来的三十岁和家庭责任,李益涛开始迷茫。“2021年,在我最迷茫的时候,总在手机上刷到乡村振兴的一些消息,突然就萌生了回家乡做点事的想法。毕竟生在农村,爸妈也在家里,以前出门是不得已,现在如果能返乡创业我觉得也挺好。”李益涛说。

刚返乡的时候,李益涛对创业也是没有一点头绪,听村里人说种植养殖不赚钱,但李益涛很轴,内心做了选择就得有撞了南墙不回头的劲。最后,他拜访了镇村领导,学习了一些养殖创业成功的案例,在镇村领导们的耐心指导下,帮他规划出了一个适合当地人文环境的养殖方案——林下散养跑山猪。

面对李益涛养猪的想法,父母十分反对。对于李益涛的父母而言,他们更想让李益涛过得安稳、幸福。同时,父母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就是好不容易在城市创业的李益涛,再次回到农村找出路,养殖的苦,父母心里是明白的。

然而,李益涛认为让人们都吃上好猪肉,也算是功德一件的好事,虽然不知会面临怎样的困难,但是他坚定自己的选择。“黑猪养殖项目,相对来说是一个竞争较小的赛道,再加上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更加重视食品品质,想起小时候家里粮食野草喂养的年猪,嘴角不禁就流出了口水,所以我在养殖中坚持粮食牧草无添加喂养,加上林间自由奔跑,黑猪肉肉质紧实纯香,还原小时候的猪肉味。”李益涛打趣地说。

在开始了养殖之路后,李益涛面对的不仅是没有养殖经验的难题,建厂房还要先修路,山里没电没网,好在有镇村领导的帮助和好政策的扶持,基础设施都逐渐完善了。李益涛说:“真正开始做才知道有多难,以前也没有经验,就是一边摸索一边养,好在黑猪的抵抗力强,没有病害,两年多的时间,从一开始几头到现在存栏有160头,其中母猪30头,现在可以自繁自养了。”

猪养好了,销售又遇到难题,因为原生态养殖,成本比饲料猪高出很多,而且猪生长的速度比较慢,一年下来也就100来斤,所以黑猪肉价格会高一些。据李益涛说,他养殖的跑山黑猪鲜猪肉价格在38元一斤,黑猪腊肉58一斤,有些人一听价格就吓退了。他就通过短视频推广,让别人了解到猪的生长过程,慢慢的,有了一些顾客,而且只要成交的顾客都成了回头客,还给介绍别的顾客。“我养殖的跑山黑猪肉价格是高点,但也是基于成本核算的,虽然很多人觉得高,但是我的顾客就说价格不重要,只要保证没有用饲料,保证肉质就行。去年情况慢慢好转,顾客多了起来,西安、山西、广东、江苏那边的比较多,还有安康一些高档的餐饮和酒店也会用。”

李益涛告诉记者,去年销售额有20多万,今年对他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可以出栏150只左右,能不能全部卖出去是个未知数。“去年就三四十只,今年这个出栏量我还是有点担心的,但事在人为,我还是要勇敢尝试,如果今年顺利,我打算在西安开家专卖店,直接面对消费者,把旬阳生态跑山黑猪肉推广出去。”

李益涛表示,今年打算和村里的村民合作,鼓励他们种红薯、黄豆和玉米,他来回收,这样留守在村里的农民也能有收入。他说:“养猪需要大量的农作物的,去年村里收不到我就出去买,我们这里土地种红薯产量很高的,以前农民种没人收,现在我来收,我是受到乡村振兴政策的帮扶才发展起来的,让农民种的粮食得到收益也算是为乡村振兴出点力。”

李益涛的故事是如今返乡创业案例中的一个,可当我们更加深入地去了解后,就会发现,职业不分贵贱,只要能够像李益涛一样,心怀刚毅的信念,并且不去过多的在意他人的目光,就可以在漫长的拼搏过后,得到好的结果。希望在以后的岁月中,更多的有志青年,可以像李益涛一样,敢于做梦,也勇于为自己圆梦。

华商报记者 程斌 编辑 刘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