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09月26日,农业农村部答复人大代表关于重点支持规模化养殖场发展的建议中,值得关注的是第二大点:关于加大对市场“猪周期”宏观调控力度 。
其中谈到,已对全国18万家规模猪场进行全覆盖监测,推进生猪全产业链数据互联互通、相互佐证,每月发布预警引导信息。各地也逐步建立月度、季度或不定期形势会商机制,引导养殖场户合理安排生产。采取综合征措施后,最终以达到平抑生猪价格波动,降低“猪周期”影响。 这对规模场、家庭农场、散养户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五是支持开展先进设备研发。近年来,我部持续加大畜牧养殖装备研发应用,布局建立了“设施农业学科群”重点实验室,建设了生猪等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组建了“畜禽养殖工程专业组”等科技专家团队,积极推动在相关国家研发专项中加大对生猪养殖装备的研发攻关。目前,基本形成了生猪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为规模化养殖场的疫病防控效果提供了基础保障。同时,组织开展防控技术集成,指导科研机构加强与养殖企业合作,推广“铁桶式”等防控模式,落实全链条综合防控措施。
为缓解“猪周期”波动,稳定生猪生产与市场供应,我部从2021年开始,探索开展生猪产能调控。
一是精准调控基础产能,守住能繁母猪底线。2021年9月印发《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明确全国4100万头能繁母猪存栏量的正常保有量目标,逐级分解任务,落实“三抓两保”(抓产销大省、养殖大县、养殖大场,保能繁母猪存栏量底线,保规模养殖场数量底线)分级调控措施,每月监测并反馈各省份能繁母猪存栏量,及时督促采取相应措施。
二是分级建立调控基地,稳住规模猪场数量。我部将13.7万家规模养殖场保有量分解到各地,并公布挂牌了1.2万个国家级和省级产能调控基地,各地还确定挂牌了一批市、县级产能调控基地,稳定了规模养殖场长期发展生猪养殖的信心。
三是优化完善政策措施,形成产能调控合力。督促各地落实稳定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保持环保、金融等长效性支持政策的延续性、稳定性。各省份积极通过提供临时性补贴、加强金融“补血、造血”,解决养殖场户融资难等问题。安排中央财政资金支持以生猪为主导产业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8个、农业产业强镇45个,建设生猪标准化养殖、屠宰加工、冷藏保鲜、冷链运输、产品交易等设施,推进生猪全产业链建设。
四是强化调控数据支撑,及时发布监测预警。2019年以来,我部对全国18万家规模猪场进行全覆盖监测,推进生猪全产业链数据互联互通、相互佐证,每月发布预警引导信息。各地也逐步建立月度、季度或不定期形势会商机制,引导养殖场户合理安排生产。
下一步,我部将继续优化和完善生猪产能调控措施,持续强化监测预警引导,适时调整能繁母猪保有量目标,稳定长效性支持政策。同时,推动生猪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完善加工流通体系,更好发挥猪肉加工在调节短期市场价格中的“蓄水池”作用,平抑生猪价格波动,降低“猪周期”影响。
我部高度重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17〕48号),从谋划顶层设计、健全制度体系、创新支持政策、加强监督管理、强化指导服务等方面,加快构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体系,全面推动畜禽粪污由“治”向“用”转变。“十三五”以来,我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积极制定支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先后启动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和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支持包括规模养殖场在内的种养主体建设畜禽粪污收集、处理与还田利用设施设备,建立粪肥还田利用基地,开展粪肥就地消纳、就近还田补奖试点,支持专业化服务组织提供粪肥还田服务,调动农民施用畜禽粪肥的积极性,促进县域内畜禽粪肥基本还田。在全国885个县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在251个县(农场)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大力推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
下一步,我部将联合有关部门持续推进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加快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新格局。
根据农业农村部网站9月26日公布的信息显示,2019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对全国18万家规模猪场进行全覆盖监测,推进生猪全产业链数据互联互通、相互佐证,每月发布预警引导信息。各地也逐步建立月度、季度或不定期形势会商机制,引导养殖场户合理安排生产。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继续优化和完善生猪产能调控措施,持续强化监测预警引导,适时调整能繁母猪保有量目标,稳定长效性支持政策。同时,推动生猪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完善加工流通体系,更好发挥猪肉加工在调节短期市场价格中的“蓄水池”作用,平抑生猪价格波动,降低“猪周期”影响。
早在4月份,猪场动力网根据农业农村部公布的能繁母猪存栏数据,预推今年的猪价走势:上半年比去年上半年好,下半年比上半年好,但整体利润微观。农业农村部早前预判6月底扭亏为盈,因一些因素影响,延迟一个月到来。上周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与卓创资讯联合监测,预计节前生猪市场行情或偏弱为主,目前来看已验证。
从目前来看,官方数据基本靠谱。
接下来,即将印证4季度猪价。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朱增勇介绍,今年三四月份,全国新生仔猪数同比分别增长12.2%和11.2%。按照新生仔猪6个月后出栏的生长规律判断,中秋国庆期间的生猪出栏量仍将持续增加。加上目前冻猪肉库存处于高位,后市猪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预计秋冬季平均猪价将低于去年同期。
虽说猪价难以精准预测到几块几毛,但精准的猪价走势预判对于家庭农场、散户来说,更为重要,可以根据走势安排生产,灵活选择停产生产时间,而集团规模场不论亏损,始终坚持连续式生产,停下意味着退出。在高价时期,家庭农场、散户入市增加供应量,平抑高猪价,在低价时退出停产,抬高底价,减少整个行业的亏损。如此一来,对无序扩张的集团而言,将是一场硬仗,在成本上不断“卷”,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其扩张步伐。当真正微利时代降临并持续,资本最终将抛弃高成本大猪企,让养猪业回归它该有的适度规模,回到农民谋生发家致富的手中。

往期文章一览


长按 关注猪场动力网


猪场动力网 客服1号
你若喜欢,为猪场动力网点个 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