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养猪的基本问题

(一)养猪在养什么(猪的基本需要求)

(二)对猪品种的简单了解

(二)临床注射问题

(三)查情和适时配种

(四)如何辨别母猪发情和异常发情问题

二:养猪医疗类基本问题

(一):怀孕母猪产前产后护理

1、上床前消毒

2、产后产生问题

3、子宫炎

4、产后无乳、少乳症

二: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以及处理方法

三: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黄白痢和水肿病

四:母猪产前产后的饲养问题

(一)养猪的基本要求

1.猪的基本需求

一、养猪在养什么

看到这个话题是不是感觉很傻,养猪在养猪啊,还能养什么,其实并不尽然。

很多人觉得养猪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给他吃的就行,可是真的做起来三天养死两,还有一个半瘫痪。

养猪其实是一件说让人头疼就很头疼。但是说简单又很简单的事。头疼的原因在于很多问题都是找不到原因的,或者很多病根本就治疗不好的,比如仔猪腹泻,这是养猪人必遇到的一件事情,无论你多厉害,经验多丰富,仔猪一定会腹泻,一腹泻就有可能死好几头,刚出生一口奶没吃的小猪价值200+,很多时候一窝死好几头,甚至全死,这都是钱,很让人头大。还有很多比如母猪产后不食,母猪没奶,母猪不发情,都是头疼的问题。说简单也很简单的原因是,只要你够勤快,够细心,多巡栏,让他吃好、喝好、睡好,它凭啥想去死,有人伺候,管吃管住,天天睡到自然醒,多开心。这里的吃好喝好不是说给他最好的就好。而是关注饲料新鲜度,关注不同阶段的采食量,不能喂饱的一定不要喂饱,养母猪就是女人坐月子,养仔猪就是养刚出生三五个月的孩子,吃太多小孩子还容易胀气,仔猪也是,吃多了拉稀,吃少了拉稀,吃差了拉稀,吃太好有时候还拉稀,所以什么阶段吃多少,都要关注,不是堆一堆随便它吃。

养猪的七大黄金条件做的越好猪也养的越好。其中水最重要,缺啥都不能缺水。再次是吃的,也就是合理的饲料合理的饲喂度。温湿度排在第三位,因为湿度高了和人一样,容易患关节炎,仔猪容易拉稀,低了(也就是太干了)容易得肺病。通风(足够的空间、流通性好的空气)也很重要,通风差也是容易得肺病。没事让他们自己玩,也就是安静平和的氛围,最后光线对母猪发情很重要,现代养猪场基本上没办法满足。

所以,总结下来养猪到底在养什么:在养人的性格,在养人的勤劳,猪养的好坏不在于技术多好,在于你的上心程度。

2.学会观察的猪的状况

每次观察一定要从大到小,再从小到大(先观察大环境,再观察小环境,最后观察猪只个体,再观察小环境,最后再看大环境),观察要全面,你所看到的皮肤颜色变化,皮毛整洁度,排泄物颜色变化,饮食问题,饮水多少,猪只温度和栋舍温度,呼吸状况,乳头和阴户变化,运动快慢,俯卧姿态,小猪大小状况等等。

3.了解猪只行为习惯

应激呼叫:刺耳的尖叫声,他们的眼睛和耳朵朝向人来的方向

嚯嚯嚯声:生长育肥猪在受到惊吓时发出的声音

嗷嗷嗷声:生长育肥猪满足的叫声

公猪:咂嘴、呼噜和低沉的持续时间很长的咕噜声

猪认识事物:迅速抬头,用力吸气(猪视觉并不重要,但是听觉和嗅觉相当重要),眼睛和耳朵朝向人来的方向,好奇且好动,第二步用吻突拱和用牙齿咬。

(三)猪的温度

从图上可以看出来,猪的温度区间在38℃-39.5℃,不用记所有猪的温度,只需要记住这个温度区间就可以。

猪的体温测量是在猪的肛门插入,也不用像人一样测量五分钟以上,只需要测量半分钟到一分钟就足够了。

关于降温药和提温药有很多,低温的猪一般都是用樟脑磺酸钠。降温的药就多了去了。中药:双黄连、柴胡、板蓝根,西药:氟尼辛葡甲胺、氨基比林等。无名不食也可以用磺胺间甲氧嘧啶钠。

(四)临床注射问题

(三)查情和适时配种

(四)如何判断母猪发情和异常发情问题

关键时间:产前产后各七天

产生问题:如果做不好护理工作,产后容易产生好多问题,此处列举一些。

3、产后子宫炎

4、母猪产后无乳、少乳症

这些问题都很复杂,关于这些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后期都会详细解答,此处不做赘述。

3.临产前的保健工作

(1)哺乳期母猪最容易感染疾病,给母猪添加抗生素,能够减少母猪体内外细菌,减少垂直传播(母猪向小猪传播)。

(2)围产期病原阻断方法:

补充:可以在上床后开始在饲料中添加小苏打,有利于给母猪开胃,减少便秘或者粪便干结可以加到产后几天

(3)产前增加母猪抗应激:赶猪前后水中添加维生素C抗应激,母猪上床不吃,也可能是应激造成,饮水加维生素C。

(4)在炎热的夏季(其他季节不用加),产前五天和产后整个哺乳期饲料中添加2%的葡萄糖粉,以增加能量和采食量。

4.产程中的保健方案(输液)

二、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及处理方法

仔猪腹泻一直是猪场的第一大问题,原因是腹泻普遍存在于各个年龄段,并且引起腹泻的原因多种多样,治疗方法也就各不相同,此处多用用文字表达,方便以后及时补充修改。

仔猪腹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我会就其原因和方法一一解答。

营养性腹泻

应激性腹泻

病原性腹泻

1.营养性腹泻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2.应激性腹泻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3.病毒性腹泻原因及防治方法

三、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黄白痢和水肿病

1、关于大肠杆菌的介绍

2.仔猪黄白痢

3.仔猪水肿病

四、母猪产前产后饲养问题

1.母猪产前饲喂问题

2.母猪产后饲喂问题

五、母猪产后不食症和无乳症

1.母猪产后不食症

2.母猪无乳症

附:生猪养殖技术

一、猪种的选择

可供选择的猪品种很多,目前我区推广的商品猪主要有“DLY”三元杂交猪和“PIC”商品猪;母猪主要推广 “LY”或“YL” 纯外血二杂母猪、PIC父母代母猪。养殖户应根据自身实际选择猪种饲养

二、种猪的饲养管理与合理利用

(一)种公猪

种公猪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种公猪的配种能力,使种公猪体质结实,体况不肥不瘦,精力充沛,保持旺盛的性欲,精液品质良好,提高配种受胎率。

1、种公猪的饲养

(1)饲喂技术

种公猪的日粮标准要稳定,本地种公猪每日供应量1.5~1.8公斤;外种公猪每日供应量2.2~2.75公斤,冬季每日供应量3.0公斤,每头每日加喂1枚鸡蛋,夏季每头每日喂青饲料1.5 公斤。但应避免喂过稀的液体饲料和过多的粗饲料,以免造成公猪垂腹影响配种效果。

粉料采用潮湿拌料,调制均匀,日喂3次,保证充足的饮水, 食槽内剩水剩料要及时清理更换。

(2)种公猪的使用

后备公猪年龄8月龄以上,体重100公斤时才可参加配种;配种前要有半月的试情训练,检查两次精液,精液活力在0.8以上,密度中以上,才能投入使用,每四天配种1头次。成年公猪每三天配种1头次。

早晚分别试情1次;母猪接受爬跨进行第一次配种。间隔18─24小时再配第二次;配种方式采用重复配种方式、双重配方式。

(二)种母猪 (主要介绍纯外种母猪的饲养技术要点)

1、增加营养,加强管理,保持母猪种用体况

外种母猪不耐粗饲,对饲料营养的要求相对较高,而对粗纤维的消化能力有限。体况过肥或过瘦,均可引起母猪正常发育受阻,出现繁殖障碍。饲养外种母猪,应根据其不同饲养阶段对营养的需要,适当增加蛋白质饲料喂量,适量饲喂谷物类饲料和青绿多汁饲料,减少粗饲料喂量,供给足量的矿物质饲料,不饲喂发霉变质、有毒、冰冻的饲料。母猪保持肥不见膘、瘦不见骨的良好体况。

2、观察发情,适时配种,促进母猪多胎多仔。多数外种母猪发情时既不鸣叫,又不减食,甚至呈隐性发情。因此,在饲养过程中应勤观察。通常母猪阴户出现红肿和松弛即为发情开始。一般发情开始后1.5~2天,阴户开始变小,颜色开始变浅,且开始收缩,出现皱纹,母猪阴道内有乳白色浓稠黏液,黏液可牵成线、丝。用手按压腰部,母猪呆立不动,出现静立反射,此时配种最适宜。俗话说:“阴户黏草,配种正好”,“按腰不动,一配就中”。为了确保受胎并多产仔,在一个情期内初次配种间隔8~12小时后应再配一次。配种后要作好记录。母猪受胎后,约114天即产仔。

3、精心护理,早期补饲,确保仔猪全活全壮。

(1)外种母猪母性差,带仔能力弱。临产前洗净乳头,产前、产后用淡盐水清洗母猪阴部,分娩后用宫阴洁清洗母猪阴部以防感染及促进下一次发情。为了促进胎儿、胎衣排出,并避免母猪咬仔猪或不给仔猪喂奶,接产时可先让母猪闻喝怀孕母猪的“羊水”、尿液。产出的仔猪给母猪舔、闻,并在母猪头旁放2~3头仔猪,直至产仔完毕,以帮助母猪建立记忆,增强母仔亲和性。

(2)仔猪离开母体后,应尽快用干毛巾擦干其口鼻内的黏液,并让仔猪在1小时内吃上初乳。仔猪出生后2~3天有固定乳头吃乳的习惯,一旦固定,直到断乳。可人工将个体小、体质弱的仔猪固定在前面的乳头上;个体大、体质强的固定在后面的乳头上;中等的固定在中间的乳头上。仔猪多于母猪乳头数时,可分批喂养或寄养。寄养猪一定要吃上初乳,寄养时须扰乱寄养母猪的嗅觉,将仔猪、母猪身上喷洒消毒液或涂上寄养母猪乳汁后并窝饲养,保证寄养成功。

三、仔猪饲养管理

(一)过好初生关

1、出生仔猪3~5天内要人工辅助固定奶头,弱小仔猪固定在前面2~3对奶头。

2、仔猪在寄养时,要考虑三个原则。“下寄”原则,即出生早的往出生晚的窝中寄出;“一致”原则,寄出的猪要与带养猪中仔猪个体重大小基本一致;“适当”原则,带养母猪所带仔猪头数要适当。

3、仔猪可在30日龄去势。

4、要保证补饲槽的清洁卫生。

5、仔猪1、7、21日龄时,用抗病毒1号稀释纯粉头孢塞呋钠实施三针保健也可。3日龄每头肌注铁血旺1mL及抑毒肽注射液0.5mL,可防治缺铁性贫血、缺硒及预防腹泻的发生。

(二)抓好断奶关

20~35日龄就可断奶,早期断奶,可使母猪早发情,早配种,提高一生的分娩次数和产仔数。断奶仔猪主要防止应激产生的拉稀等疾病。预防措施:断奶前后各7d,于1t饲料中添加抑毒肽500g+强力霉素150g,黄芪多糖粉500g,连续饲喂14d可有效的预防断奶应激诱发断奶后仔猪发生的多种疾病。

(三)做好补饲关

仔猪生后7日龄用全价颗粒诱食,到20日龄时,已能正式吃食,仔猪料采取勤添少给,每天喂5~6次,避免浪费。

四、商品猪的饲养管理

用“五良”法饲养商品猪

(一)良种 育肥仔猪应选用瘦肉型杂种仔猪。仔猪选择“DLY”“PIC”等瘦肉型仔猪。个体选择时,挑选前胸宽,体长,嘴短且齐,后臀丰满,被毛稀疏光亮,两眼有神,叫声宏亮,挣扎有力,尾巴粗短,卷圈或摇摆不停,同窝中个大的仔猪。规模养殖户最好自繁自养。

(二)良舍 猪舍选址应尽量在高燥、向阳、避风、安静的地方,圈舍建筑应遵循“冬暖夏凉,饲管方便,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的原则。建时采用适当坡度的水泥地面,尽量坐北朝南,以便于喂食,给水,消毒,清粪便。

(三)良料

选用优质优价的全价配合饲料或浓缩饲料,科学饲喂。要求符合生产目的和生理特点,营养齐全,体积适当,适口性好。也可根据各阶段猪的饲养标准与饲料原料的营养成分购买浓缩料或预混料配制。

(四)良法

1、育肥前的准备。(1)圈舍消毒。常用药有禽康、复合酚、百毒杀、烧碱等,药液要交替使用。(2)选好仔猪。(3)预防接种。(4)驱虫、健胃。用左旋咪唑、伊维菌素、阿维菌素等驱虫。注意搅拌均匀和每个猪都能吃上。(6)合理分群,按品种、来源、体重、吃食快慢分群。

2、育肥方法。(1)“四定”。定时、定量、定质、定温。(2)选用优质优价的全价配合饲料或浓缩饲料,科学饲喂。(3)供给充足清洁的饮水。(4)创造良好的环境。保持圈内干净清洁,冬暖夏凉,空气良好。调教猪饮食、排粪、睡眠三点定位。(5)适时出栏。

(五)良习

1、坚持防疫、检疫、隔离制度。病猪尤其是传染病猪坚决不买。进圈前隔离观察半月,病猪隔离治疗后并圈。不从疫区购猪和饲料等。

2、定期防疫驱虫。按免疫程序预防注射口蹄疫、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圆环等疫苗。同时不要让猫、狗在圈内乱窜,防止交叉传染共患病。定期驱除体内外寄生虫。

3、定期对圈舍、槽具消毒,圈舍前设消毒池,并随时更换。

4.平时注意观察,“以防为主”,每月进行一次药物保健预防。有病及时请兽医对症治疗。

五、常见猪病的防治

1、猪腹泻性疾病。

腹泻病可在各个年龄阶段的猪群中发生,但是主要发生在仔猪的三个年龄段:出生后1~3日龄、7~14日龄和刚断奶后的仔猪。引起腹泻的原因有病原性因素(细菌、病毒、寄生虫)和非病原性因素(消化不良、低血糖、应激等)。

治疗:新莨止痢净、撒拉热窝等口服或拌料;严重者用恶痢一针停+抑毒肽针混合肌肉注射。

2、高热混感综合症。高热综合症病因复杂、发病机理复杂、临床表现复杂、治疗难度大,常规治疗方案效果不佳,重在进行每月一次的药物预防。具体措施:①隔离:把发病圈猪和未发病圈猪只严格隔离,严重时实行封场等措施。②消毒:加强圈舍通风,防高热,防严寒,用化学消毒剂或生石灰全场进行消毒,每天一次。③药物预防:抑毒肽散500g+黄芪多糖+新疫康1000g,同时饮水中拌入电解多维1000g+VC500g。

3、猪喘气病。猪喘气病又名猪支原体肺炎、猪霉形体肺炎、猪地方流行性肺炎,是由猪肺炎支原体感染而发生的一种接触性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呈慢性经过,主要症状为咳嗽和气喘。病变的特征是肺的尖叶、心叶、中间叶和膈叶前缘呈“肉样”或“虾肉”样实变。治疗方案:对症状轻微的猪群,最好采取拌料或饮水给药:支原净200g+替米考星450g+维生素B612-15g,拌料1t。

4、副猪嗜血杆菌病。猪副嗜血杆菌病又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也称格拉泽氏病。是由猪副嗜血杆菌引起。这种菌也会作为继发的病原伴随其它主要病原混合感染,尤其是喘气病。在肺炎中,猪副嗜血杆菌被假定为一种随机入侵的次要病原,是一种典型的“机会主义”病原,只在与其它病毒或细菌协同时才引发疾病。近年来,从患肺炎的猪中分离出猪副嗜血杆菌的比率越来越高,这与支原体肺炎的日趋流行有关,也与蓝耳病毒、巨细胞病毒、园环病毒、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冠状病毒的日趋流行有关。

诊断要点:流行特点:副嗜血杆菌可能导致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全身性疾病,各年龄段均有发病死亡的病例,以5-8周玲为甚。临床表现:临床症状取决于炎症部位,包括发热、呼吸困难、关节肿胀、跛行、皮肤及黏膜发绀、站立困难甚至瘫痪、僵猪或死亡。母猪发病可流产,公猪有跛行。哺乳母猪的跛行可能导致母性的极端弱化。死亡时体表发紫,肚子大。剖解变化:胸膜炎明显(包括心包炎和肺炎),关节炎次之,腹膜炎和脑膜炎相对少一些。以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为炎症(严重的呈豆腐渣样)特征。

治疗原则:大多数血清型的猪副嗜血杆菌对头孢类、氟苯尼考、壮观霉素、磺胺6-甲,喹诺酮类药物敏感,对四环素、氨基苷类和林可霉素有一定抵抗力。使用抗生素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使用抗内毒素的药物。达到“治菌与治毒”并举,同时,一定要考虑潜在病毒和支原体的可能。

5、传染性胸膜肺炎。本病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猪呼吸系统的一种严重的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胸膜肺炎为特征。

诊断要点:流行特点:多在冬季规模化猪场发生,以6周—3月龄仔猪最易感。临床表现:猪群中突然几个猪发病,体温升高至41.5℃以上,不吃食,沉郁,有时轻度腹泻。后期呼吸困难,呈现张口伸舌,犬坐姿势,从口鼻流出泡沫样淡血色的分泌物,心跳加快,而口、鼻、耳、四肢皮肤呈暗紫色,往往于2天内死亡,个别猪未显症状即死亡。有些猪可能转为亚急性和慢性,病猪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39—40℃,间歇性咳嗽,病状逐步缓和。剖解特点:最急性型的病变类似类毒素休克病变:气管和支气管充满泡沫样血色粘液性分泌物;肺充血、出血,肺泡间质水肿,靠近肺门的肺部常见出血性或坏死性肺病炎。急性型多为两侧性肺炎,纤维素性胸膜炎明显。亚急性型由于继发细菌感染,致使肺炎病灶转变为脓肿,常与肋胸膜形成纤维性粘连。慢性型则在肺膈叶见到大小不等的结缔组织环境的结节,肺胸膜粘连,严重的与心包粘连。

治疗:双黄连注射液+头孢噻呋纳,注射一侧;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安乃近注射液,注射另外一侧,一天两次,连续3-5天。

6、猪链球菌病。猪链球菌病是由C、D、F及L群链球菌引起的猪的多种疾病的总称。急性型常为出血性败血症和脑炎,慢性型以关节炎、内膜炎、淋巴结化脓及组织化脓等为特征。

诊断要点:流行特点:集约化密集猪场易流行链球菌病,尤其通风不良、闷热、低矮的猪舍更易发生。所有年龄的猪都有易感性,但以30-60千克的架子猪多发,新生仔猪、哺乳仔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偶见怀孕母猪发病,超过150斤猪发病较少。临床表现:急性败血型:最常见,往往不见明显症状就死亡。病程稍长的病猪体温升至40-42℃,食欲废绝,眼结膜潮红,流泪,流鼻液,便秘或腹泻,在耳、腹下及四肢末端出现紫斑。个别猪出现多发性关节炎,跛行或不能站立,有的病猪共济失调,磨芽,空嚼或昏睡。后期呼吸困难,1-4天死亡。:脑膜脑炎型:多见于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病初体温升高达40.5-42.5℃,不吃,有浆液性或黏液性鼻液,继而出现神经症状,四肢共济失调,转圈、磨牙、仰卧、后肢麻痹、跛行,部分病猪出现关节炎,病程1-5天。关节炎型:由前两型转化而来。一肢或几肢关节肿胀,疼痛,跛行,重者不能站立,精神和食欲时好时坏,衰弱死亡或逐渐恢复,病程2-3周。淋巴结脓肿型:多见于颌下淋巴结,有时见于咽部和颈部淋巴结。淋巴结肿胀,有热痛,影响采食、咀嚼、吞咽和呼吸,有的咳嗽、流鼻,淋巴结逐渐肿胀成熟,中央变软,皮肤变薄,后自行破溃流出脓汁,以后全身状况好转,局部治愈,病程2-3周。

治疗:大剂量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磺胺(5-甲、6甲)敏感。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剂量要足,二是疗程要够,三是抗炎注意非甾体和甾体抗炎药物的结合使用。

7、仔猪水肿病。仔猪水肿病是由一定的血清型的溶血性大肠杆菌产生的毒素引起的一种急性肠毒血症。又称大肠杆菌毒素中毒性神经麻痹-水肿综合症。

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多发于秋春季节断奶1-2周后的仔猪。本病发生突然,而且多发于采食旺盛、个体肥胖的小猪。发病率5-30%。致死率高达90%以上。

(2)临床表现:水肿病在临床上有两大病理特性,即皮下水肿和运动麻痹。水肿以眼睑和结膜最显著,颜面及颈部皮下也有发生。触之有痛感,常尖叫。运动麻痹则表现为步态不稳,盲目行走或转圈,共济失调。有时会突然倒地,口吐白沫,叫声嘶哑,四肢乱划呈游泳状,随后后肢麻痹,不能起立,数小时或1-2天内呼吸困难而死亡

治疗:本病的治疗相当困难。原因之一是病程过于急促,往往来不及治疗即告死亡。对已有早期病例发生的猪场,及时调整饲料的配比和用法,减少投料量或改为麸皮粥;亚硒酸钠-维生素E注射液(0.1ml/kg)+地塞米松磷酸钠2-4mg+5%氧氟沙星注射液3-5ml;一日两次,连续3-5天;同时,经口灌服适量泻剂,如硫酸镁、硫酸钠,清理肠道。一天一次,连续2-3天。

8、猪伪狂犬病

可致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及胎儿干尸化。对初生仔猪则引起神经症状,出现运动失调,麻痹,衰竭死亡,病死率100%。

以冬春和产仔旺季多发,发病猪主要是15日龄以内的仔猪。随着年龄的增长,死亡率可下降,成年猪轻微发病,但极少死亡。母猪多呈一次性或亚临床感染,很少死亡。

本病潜伏期一般3-5天,发病仔猪最初眼眶发红,闭目昏睡,接着体温升高到41℃-41.5℃,精神沉郁,口角有大量泡沫或流出唾液,有的病猪呕吐或腹泻。最常见的是间歇性抽搐、癫痫发作、角弓反张、盲目行走或转圈、呆立不动。出现神经症状的仔猪几乎100%死亡,发病仔猪耐过后往往发育不良或成为僵猪。4月龄左右的猪,发病后只有轻微症状,有数日的轻热、呼吸困难、流鼻汁、咳嗽、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有的呈“犬坐”姿势,有时呕吐和腹泻。

预防:定期进行免疫。

六、标准化猪舍建筑设计及应用技术

(一)选址

符合当地土地利用发展规划和村镇建设发展规划的要求、 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场址地势高燥、平坦,在丘陵、山区建场地应尽量选择阳坡,坡度不得超过20°。场址根据当地常年主导风向,位于居民区及公共建筑群的下风向处,同时距离交通干线不少于500米;距居民居住区和其它畜牧场不少于1000米,距离畜产品加工厂小于1000m。猪场水源充足,电力充足可靠,取用方便,水质符合GB 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规定。

(二)猪场的布局

猪场建筑设施应按管理区、生产和隔离区三个功能区布置,各功能区界限分明,联系方便。管理区应位于生产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及地势较高处,隔离区应位于在场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及地势较低处。各个功能区之间有防疫隔离带或墙,场内道路分清净道与污道,两者严格分开,不得交叉、混用。

(三)猪舍建设

原则:圈舍建筑应遵循“冬暖夏凉,饲管方便,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的原则

1、猪舍类型:封闭式或半封闭式、单列式或双列式,以双列式为优。房顶采用双坡式,以彩钢或小青瓦为优,加隔热材料。墙体采用砖混结构,建筑层数一层,建筑高度为4.2米建筑面积以一圏养8——9头猪为宜,合理规划建筑面积。猪舍栋与栋之间距离至少7米以上,中间配置绿化带。

2、舍内建设:以双列式为例,猪栏排成两列,中间设一走道(净道)宽1.2——1.5米,两边设清粪道(污道)宽1.2——1.5米,下设粪污通道。墙体及隔栏用水泥砂浆抹平,圏内地面用水泥砂浆、标砖、石板等,需保持地面平整,并向出粪口方向做3%坡度。舍内必须安装窗户,以高70㎝、长100㎝为宜。舍内安装自动饮水设备,配备照明设备,有条件的还应配备自动投药设备和水帘降温设备。

3、附属设施建设。紧邻猪舍应建沼气池、干粪堆沤场、储粪池等附属设施,其面积视饲养量设计。并做好沼气和沼液的综合利用。来源:动保圈儿监制:蔡应生审核:韩明霞编辑:吕小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