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到位,人员到位。

陈方的养猪路终于迈上了高速路。

公司这边,顾西洲负责运营。

眼下的主要任务是建造自己的养殖场。

研发这边,陈方盯着。

如今资源宽裕,陈方搞了几头种猪,导入自然模拟实验室进行研究。

一共六种。

进口的四种,大白,长白,杜洛克,还有皮兰特。

这四种猪,是养殖企业种猪繁育最常用的四种猪了。

国内的两种,太湖猪和大花白。

太湖猪高产,使用的最多。

大花白也是龙国本土的优良品种猪,肉质优良,繁育能力强,是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本土猪。

相互配种,交叉测试,一共七个品种,公母十四头,按照三元进行配种,能衍生出数百种组合。

然后对每一个组合进行研究,记录各种数据。

如产仔率,料肉比,瘦肉率,肌内脂肪含量。

如果在现实之中,做这种大规模的繁育实验,所耗费的时间,人力物力成本,将会高到不可思议的地步。

可自然模拟实验室,轻轻松松完成。

经过跟许金山的学习,陈方还知道了两项关键数据,猪肉的肌纤维结构和游离脂肪酸。

肌纤维结构,直白的说就是猪肉的肌肉纤维粗细。

越粗吃起来越柴,越细,口感更好,更细腻,烹调起来也更容易入味。

其次是游离脂肪酸。

这是一种风味组织,随着猪肉的生长,在猪肉内部沉淀。

游离脂肪酸占比越高,肉质风味越好,吃起来更加好吃。

根据许金山的研究数据看,进口的品种,尤其是市面上常见的三元猪,游离脂肪酸的占比一般在百分之二。

而国内的土猪,普遍能达到百分之四,是三元猪的一倍以上。

极个别近乎于灭绝的品种,还能达到更高的水准。

陈方针对种种数据,进行横向对比,设定系数,最后得出一个综合得分,最终确定了两条比较合适的道路。

一条,杜洛克猪为父本,太湖猪为母本,繁育出二元猪。

然后东江猪作为第二父本,繁育出三元猪。

这种猪,生长速度特别快,经过测试,可以稳定在150天出栏。

瘦肉率高,接近百分之七十,比同等饲养条件下,外三元猪的瘦肉率高上百分之五以上。

两百斤的猪,按照百分之七十的出肉率,能出一百四十斤肉。

高百分之五,这就相当于多出了7斤瘦肉,反应到猪贩手中,能卖更多的钱。

其次,在保证极高瘦肉率的同时,料肉比也不高,与外三元猪相比,不同的时期互有高低,总体保持相等。

最关键的,在这些前提下,这条路线繁育出来的猪,在肌肉纤维结构,还有游离脂肪酸的数据上,都优过外三元猪。

其中游离脂肪酸,更是达到百分之三,超过外三元猪百分之五十之多。

除此之外,还有一条繁育线路。

就是不进行杂交繁育,直接自然繁育。

杂交繁育可以吸收不同品种的优点,但最大的一个缺点,就是经过多次杂交繁育之后,性状分离,再往下繁育,后代无法保持原代种的优良基因。

为什么只有三元猪,没有四元猪,五元猪。

就是因为三元往下,再杂交性状分离的厉害,经常出低劣的后代,成本上不划算。

如此一来,就需要源源不断的从国外进口种猪。

而陈方在实验后发现,东江猪自然繁育,也拥有不错的瘦肉率,游离脂肪酸,料肉比等等。

关键是肉质,是真的好。

陈方把东江猪去势,正常养殖到一年,再宰杀之后,发现东江猪长出了雪花纹。

就像高级的牛肉一样,猪肉也长出了雪花纹。

可惜自然模拟实验室不能提取出来,不然陈方一定要好好尝尝这肉到底有多么好吃。

这些研究之后,陈方基本确定了东江猪的推广路线。

第一条线路,规模化生产,走量,争取替代市面上的三元猪。

第二条线路,则是走高端路线,延长到十个月或者一年出栏,成本增加,就要争取把肉卖出高价。

而且这么做,陈方只需要对外销售公种猪就行。

母种猪自己留用,确保种猪不泄露。

猪场这边也传来好消息。

配种二十天之后,经过B超检查,两头东江母猪,一头长白,一头太湖猪,全部配种成功。

又过去一个星期,再次B超检查,确定了产仔量。

两头东江猪,一头9胎,一头10胎。

长白,8胎。

太湖猪,10胎。

这个结果基本证实了陈方所说,东江猪繁育能力强的优点,让许金山大为振奋。

三个半月之后,投资四百三十万,占地面积四点二万平方米的养殖场建造完成。

养殖场也是有区分的。

有专门做育种的,有专门做育肥的。

像兴凯的养殖场,就是育肥为主,也就是对外销售成品猪。

而育种场,则是繁育种猪为主,对外出售商品仔猪。

方辰的养殖场,就是育种为主。

规划母种猪数量一千头。

根据市场行情,这一千头母种猪,还需要一次性投入一千七百万左右。

不过国家对于纯育种养殖有补贴和奖励。

像方辰这个规模,林林总总能够拿到近三百万的补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