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适合本地饲养的优良猪种是养猪的基础和能否获得经济效益的前提,品种不同、好坏很大程度上对猪的产能、饲养周期、饲料消耗量有着影响。
2.饲料搭配不合理
饲料是猪健康成长的基础,是养猪成败的关键因素。通常饲料费用占养猪成本的7成左右,如果选择合适的饲料,降低耗料率,提高稿酬率对提高养猪经济效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3.猪病防治不到位
养殖户在追求利益的时候,容易忽略因为猪的疾病隐患而为其带来的经济损失,仔猪时应尤其注意健康问题。
4.猪场管理不科学
饲养管理好的猪场不仅可以节约饲料,避免饲料浪费;猪场管理科学可以降低猪的生病率,节省药物开支。
二、猪的养殖技术
1.养猪的生产特点
每个国家对养猪的形式、内容有不同的要求,且不同国家的科技水品和农业发展技术也不大相同,概括起来养猪的生产特点有以下几点:(1)猪群应按照生产工艺流程的要求分为不同的生产工艺群:繁殖母猪群、生长保育猪群、保育仔猪群。(2)建立健全的组织生产体系,明确母猪群的数量,保证生产工艺过程中不同环节对猪的数量需求。(3)建立分工不同专用猪舍,以满足各类猪群生理和生产要求。(4)建立完善的繁育制种体系,以及达到标准的环境处理系统。(5)拥有高水平技术的管理人员队伍对猪群实行标准化饲养。
2.养猪的工艺流程
目前养猪工艺分为具有管理方便,资金少,转群方便的一点一线生产工艺和需要大型养猪场并通过隔离猪群以便达到控制各种疾病的三点式生产工艺。而根据商品猪的生长发育不同阶段饲养管理方式的差异,一点一线生产工艺详细分为以下五种工艺:两段式、三段式、四段式、五段式生产工艺。
3.猪场的选址与布局
猪场对猪而言就好比人的家,人需要有个温暖舒适的家猪也不例外,且猪在出栏前待得最久的地方就是猪场,因此猪场的重要性不可小觑。场址应选在土地发展规划的平坦区域,周围交通便利,处于生活居住区的下风向,布局紧凑。猪场应能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阳光照射充足,通风性能好。在能满足现阶段饲养要求的同时又可为将来技术发展提升预留空间。定期要对猪场及其周围进行彻底的内外消毒,以保障猪的健康。
4.猪的营养与饲料
饲养户应为猪提供各种合理的营养物质以便维持猪的生命与健康,保证猪的正常生长发育。所使用的饲料原料和产品都应该是未受农药和疫病污染,以保障猪的饮食安全。猪的不同生长期所需饲料也不相同,饲料中应添加适量的生活调料,可预防疾病,还应该按照营养需求,搭配适合的的微生态制品。
5.猪的饲养管理
饲养猪应选择具有典型品种特点、体格健硕的种猪。体貌具有品种特征,身体健康没有遗传隐患。小种猪2-3个月大时应实行混群饲养,但长大4月个月大时就需要将公猪与母猪分开到不同猪圈饲养。要想使使后备种猪保持匀称结实的体型,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并定期按月对猪进行测量根据变化调整饲料喂量。在饲养哺乳期的猪仔时应注意保持猪圈保持空气新鲜,为了猪崽的安全应在保温箱或保温室并在分娩栏内安装护崽栏。断了奶的仔猪转入正常猪舍前,应清理圈舍对其进行消毒处理。在饲养上刚刚入正常猪舍的猪仔在一周内应该控制饮食,两周后对其进行正常喂食。为了让仔猪养成在固定位置睡觉、进食、饮水、排便的习惯,这时候就应该对仔猪进行调教。
6.猪的疫病防治
为了保证猪在不同生理、成长阶段都能正常发育和健康,应该科学饲养,防治营养缺乏。保持环境干净,通风性能好,夏天能防暑降温,冬天能御寒保暖。同时养猪场条件如果允许应坚持自繁自养,以减少疫病的发生情况,如果要从从外引进猪,应该对猪进行检疫检查,购买后先隔离饲养一段期间,确定无疾病在从其他猪一起饲养。为了消灭病原体,切断疫病传播应进行严格的消毒,而且应该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配制不同的浓度消毒药物。
2.猪场环境。(1)空气质量。猪场周围大气质量应符合NY/T391标准规定。(2)土壤质量。土壤越贫瘠越适宜于建设猪场,土壤质量应符合NY/T391标准规定。(3)水源质量。应有充足的水源,应按每100头基础母猪日需水量20吨来计算,炎热和干燥地区的供水量应增加25%。水质应符合NY/T391标准的要求。
3.猪场规划布局。(1)猪场布局。应符合GB/T17824.1标准要求。(2)猪场建设要求。水电供应、设施设备应符合GB/T17824.1标准要求。(3)猪舍应有内吸对流式排浊设施。舍内无污浊空气滞留死角,相对通风面积应在90%以上;能满足正常光照的100°以上的光入射角,有保持猪不喝8℃以下冷水的设施或措施,有避免雨水、粪水交融的排污系统。
4.猪场绿化要求。生态养猪场应做好绿化工作,猪场内道路应硬化。猪舍间距应在8~15米,舍外栽植红椿、泡桐等高大落叶乔木,不宜种植有毒、有刺、飞絮的植物。应种植牧草、饲料作物或花草。
5.沼气设施及厌氧池。生态养猪场应修建沼气池。对于沼气池容积较小的猪场应修建厌氧池处理多余的污水,池内养殖水产品或种植水生植物净化污水。
6.化尸池。在猪场内偏僻处或场外修建化尸池。化尸池容积应根据养殖规模的大小建设。没有修建化尸池或化尸池容量小的猪场,应在场外设深埋地。尸坑的长、宽能容纳尸体侧卧为度,深度应在2米以上。7.运动场。有条件的猪场应建运动场,面积应为圈舍面积的2倍以上;有条件的猪场应利用林地、竹林、草地建放牧场,规模为每100头猪不少于1200平方米,并种植白三叶等耐踩踏的牧草。
二、生态养殖技术
1.饲养管理。(1)保育期饲养管理。断奶仔猪原圈饲养或整窝移到保育舍饲养。饲喂生态环保仔猪全价配合颗粒饲料,日喂3次,自由采食。保育期饲养35天,保育期成活率应在95%以上。(2)去势。瘦肉型或杜长大外三元杂交瘦肉型育肥母猪可不去势,育肥公猪在10日龄左右去势。(3)驱虫。应在8周龄和体重达到50千克时各驱虫一次。(4)调教。对保育仔猪及时调教养成吃食、睡觉、排便三定位的习惯,建立起群居秩序。保育期结束进入放养育肥期,应对猪群进行呼唤训练,用语言或吹哨、敲打铁盆的声音等方法呼唤放牧的猪群回猪舍采食、饮水。(5)放牧。有条件的猪场应建运动场或放牧地,夏季在早晚,冬季在中午让猪群运动或放牧。(6)圈舍卫生。猪舍、运动场、放牧地应定期清扫消毒,保持清洁干净卫生。(7)饲料要求。采用直线育肥,全进全出饲养工艺,每天给料3次。土种猪,土杂猪,土洋二元、三元杂交猪可在日粮中添加一定量的青绿饲料,精青最高比例可达到1∶1,自由采食,不限饲。生产生态富硒肉猪应在出栏前30天全部饲喂天然富硒青绿饲料(硒含量为0.02~0.40毫克/千克)和天然富硒配合饲料(硒含量为0.10~0.30毫克/千克)。(8)饮水。最好采用自动饮水器自由饮水。(9)动物福利。生态养殖肉猪禁止断齿断尾,并为猪提供青绿饲料、生态环保配合饲料、运动场、放牧地。
2.育肥猪保健。生态养殖肉猪应采用绿色健康养殖模式。
3.疫病防治原则。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对常见病优先采用生物、物理、中草药防治方法,并收集民间验方推广应用,降低防治成本,避免药残。对于非采用常规兽药治疗不可的育肥猪则不能作为生态养猪,应分开饲养。兽药使用按NY/T472标准执行。
4.档案管理。应做好引种,配种,产仔,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使用,消毒,免疫,诊疗,防疫监测,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销售等档案记录工作,所有档案应在肉猪出售后保留2年以上。
三、生态养殖污染物减排技术
1.污水的减排。采用干清粪工艺有效减少污水排量,用沼液冲洗圈舍有效减少污水产生与排量,采用发酵床养猪避免污水产生,修建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
2.温室气体减排。合理搭配日粮,降低单个猪甲烷排放量,减少粪便中水分含量。猪粪处理从液态改为固态,增大粪便与氧的接触,防止粪便中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建沼气池保证沼气安全燃烧利用。粪污处理氧化塘的深度不超过1米,缩短粪污贮留时间。好氧处理沼渣,在做肥料施用时保证不产生甲烷。
3.臭气减排。(1)科学合理配制日粮,并精准用量不浪费。(2)在日粮中添加微生物制品和益生素产品等。(3)采用物理化学方法脱臭。化学吸收法:在猪舍内安装化学吸收脱臭设施,吸收剂用苛性钠、次氯酸钠、硫酸、盐酸、亚硫酸钠等。电净化法:在猪舍上方安装电极系统,放电产生臭氧和高能荷电粒子对酪酸、吲哚、硫醇、粪臭素等进行分解。(4)采用生物方法脱臭。在猪舍外安装脱臭塔,将猪舍空气抽入脱臭塔,添加脱臭药剂,在常温常压下利用微生物将气流中产生气味的物质转化成简单的无味物质进行脱臭。(5)在圈舍内施用木醋酸、樟脑、桉油等植物精油以及种植物的萃取挥发物。(6)采取加强通风、及时清理粪尿、饲料颗粒化,减少饲料浪费和猪场绿化等措施减少臭气产生。
4.氮的减排。添加氨基酸或寡肽,配制氨基酸平衡,粗蛋白质含量比饲养标准下降2~3个百分点,低粗蛋白质高能量日粮。
5.磷的减排。在日粮中尽量多添加小麦、麸皮、黑小麦、大麦和燕麦等含较高活性植酸酶的饲料原料。
6.微量元素的减排。禁止在日粮中添加高铁、高铜、高锌制剂;在日粮中添加蛋氨酸锌、赖氨酸铜、蛋氨酸锰、蛋氨酸铁、甘氨酸铁、蛋氨酸铜、蛋氨酸铬、赖氨酸锌等有机态微量元素产品,替代无机微量元素。
四、无害化处理技术
1.粪便无害化处理。粪便的收集、运输、贮存、处理按NY/T1168标准执行;处理后的堆肥、上清液、沉淀物卫生学指标按NY/T1168标准执行;处理后的上清液作为农田灌溉用水时,应符合GB5084的规定;处理后的污水直接排放时,应符合GB18596的规定;利用无害化处理后的猪粪便生产商品化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混肥,必须分别符合NY525和GB18877的规定;粪便处理场场区臭气浓度应符合GB18596的规定,并做好防蝇、防鼠工作;猪粪粪肥的安全使用按NY/T1334标准执行。
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就我国生猪生产而言,仍以传统的千家万户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生猪生产的规模化以及标准化,此外,我国生猪业基础设施以及技术服务体系等也不够健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良种繁育体系不够完善。种猪场受基础设施等因素的限制,选育水平会相对较低,显然这难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2)技术服务机构不够健全。兽医是保障生猪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是中国存在的问题是兽医队伍不稳定,不能及时有效的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以及新产品。
1.2环境污染问题没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目前,中国面临的生猪业发展现状是规模化猪场的数量不断增加,猪场的规模也不断扩大,但是与规模化生产相适应的排污除污技术却严重滞后。当下国内猪舍采用的排放粪便方式大多是结合水冲的直接排放,这不仅影响猪舍周围的环境,还会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由此可见,降低猪舍治理成本势在必行。另外,农村散养猪的排泄污染也不容忽视,它会影响人们的饮用水安全,从而影响养猪业的未来发展。
2生猪标准化综合养殖技术应用的重要意义
(1)它是现代生猪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世界上,存在着很多的畜牧业发达国家,这些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生猪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在中国,如果能够有效的推进生猪的标准化规模养殖,不仅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还能够科学的壮大养殖场的规模,此外,它还能够适应农村社会分工的需要,实现生猪生产数量、质量以及效益这三者的统一;(2)使用生猪标准化综合养殖技术,可提高母猪平均每胎产活仔数达11头以上,断奶仔猪成活率提高到85%以上,每头能繁母猪年提高肉猪达19头以上,料重比低于3.2:1;(3)切实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能够做大、做强生猪优势产业。目前,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成为做大做强生猪优势产业最重要的措施,相关研究表明,要想发展农业,就必须重视畜牧业的发展。2012年,这一技术已在部分规模养猪场得到推广应用,主要针对的则是苏中以及苏北的生猪主产区。
3生猪标准化综合养殖技术应用注意的问题
3.1要重视建设的规范化
随着生猪规模养殖的不断扩大,改造和完善养殖基础设施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它是提升生猪产业素质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生猪产业发展中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养殖场的建设还不够规范,相当一部分养殖场并没有配套的动物防疫以及环境保护设施,由此可见,生猪产业建设的规范化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那么,怎样推进生猪场等建设的规范化呢?它要求人们不能再走传统高起点、高标准、低水平的路子,相反的,要从场地选择、建设规模、生产设施以及饲养管理等方面着手,相关畜牧部门也要不断加强技术指导,加快推进养殖场等建设的规范化。
3.2要明确相关的核心技术以及配套技术
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高产母猪培育技术。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要能够选择最佳杂交组合生产二元杂交母猪,在后备、怀孕、哺乳三阶段控制母猪膘情,受胎母猪使用定位栏,哺乳母猪使用高床、漏缝分娩栏;(2)健康的养殖技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养殖方式以及养殖布局,而目前人们接触的最广泛的就是全进全出养殖方式,它有利于实现干湿分离以及雨污分离;(3)仔猪早期隔离断奶技术。这就要求人们要选择那些优质的代乳料,要适时适当的对仔猪舍进行适度改造,不断完善条件的建设。此外,它还包括了一定的配套技术,比如后备母猪定向培育技术、妊娠母猪控制饲养技术以及优质三元杂交组合技术等。
1引言
随着人们对猪肉等肉食品需求的不断增多,促进了养猪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养殖户在猪养殖过程中,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引发了一系列养殖问题。为确保猪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和猪肉产品的质量,养殖人员有必要对养猪施以合理的养殖技术。因此,我国有关人员有必要对猪养殖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为养殖户提供有效的养殖技术,推动我国绿色养殖的发展进程。
2合理建设猪舍
合理建设猪舍能够为猪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对促进养殖户养猪事业的更好发展有利。所以,养殖人员应从圈舍选择和基础设施建设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圈舍选择中,尽可能选择地势平坦区域,且对光照条件和通风条件有着较高的要求。其一,充足的光照,既能对圈舍有杀菌作用,又有利于猪的生长;其二,圈舍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能够确保圈舍内部空气流通,为猪生长提供清新的空气环境。另外,圈舍建造要靠近水源和远离居民区或交通干道,既能为圈舍清洁提供有利条件,又能避免对居民产生不良影响。对于北方地区的养殖户而言,建造圈舍应充分考虑到冬季保暖问题,可以通过加盖防护装置实现圈舍升温的目的。其次,加强圈舍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猪栏、饲料槽、饮水器、猪仔加热器等,都要合理设置,如猪栏设置关系着猪群的分群和管理,养殖户可选择栅栏式或综合式等方案[1]。
3饲养管理技术
3.1选种技术
猪种的选择,对养殖户而言发挥着重要影响。在猪种选择过程中,要结合饲养气候而选择猪种。通常,养殖户要在较强环境适应能力的基础上而选择生长周期短,瘦肉率高的猪种,实现猪种与环境适应的和谐状态。选种技术,对养殖户后期养殖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如果选种失败,则可能造成猪养殖过程中出现适应能力差等不足问题,对养殖户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经济损失[2]。
3.2配料技术
饲料是促进猪成长和提高猪免疫力的关键,所以养殖户应施以有效的配料技术。猪是杂食动物,可以食用的东西相对较多,因而养殖人员要针对猪的实际营养需求而进行合理配料,确保猪营养均衡。首先,猪饲料应以玉米、高粱、米糠等原料为主,确保猪成长过程所需的主要营养成分充足;其次,在主原料中添加南瓜、胡萝卜、富含蛋白质等辅料。在材料加工过程中,养殖人员要注重饲料加工粗细度,以直径1.2-1.8mm的颗粒为宜,既有助于促进猪对饲料的消化和吸收,又能够实现养猪育肥的目的,为养殖户创造经济效益。
3.3饲养技术
首先,对于直线催的饲养方式,养殖人员在猪仔断奶之后,便利用精料进行催肥,以圈养方式而饲养,这可能降低猪的瘦肉率。其次,平面喂是养殖人员猪饲养过程中的重要方式之一。每次投食时,根据圈养猪的数量而确定投食量,猪可以自由采食。最后,多次投的饲养方式主要是根据猪的不同成长阶段而选择投食量。由于这些饲养方式都具有优缺点,所以要求养殖人员必须根据实际需求而充分结合饲养方式优缺点,选择最佳的饲养方式[3]。
4猪病的防治技术
猪病是养殖者在养猪过程中常见的主要问题,也是重要问题,可能为养殖人员带去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为此,养殖人员采取有效的猪病防治技术是必要的。首先,以预防为主要技术,养殖户要加强对疫病的防治。一方面对母猪产前和产后进行疾病预防的接种工作;另一方面为猪仔打疫苗,以加强对猪病的防控力度。其次,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养殖户应加强管理力度,积极做好圈舍消毒工作和通风工作,定期对圈舍进行消毒操作,为猪生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再次,养殖户对猪进行配种时,应坚持自繁自养,如果需要外来猪种进行,则需要对外来猪种进行疫病检验,避免疫病在养殖场内传播。最后,养殖场内一旦出现疫病,则养殖户要迅速采取措施对病情加以控制,既能将损失缩至最小范围内,又能保证疫病的快速控制,因而养殖人员可以采取药物防治的方式。其一,加强对患病猪的隔离,避免疫病扩大范围;其二,对病猪紧急接种,采用适量的抗菌类药物,在治病的同时,确保猪的健康[4]。
5结论
总之,养殖户要想更好实现养猪的高效益,必须施以有效的养殖技术,以实现养猪的经济效益。首先,对猪圈舍进行合理选择和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为猪的生长提供良好环境;其次,养殖人员要合理选种、配料和选择科学的饲养方式进行管理,为猪的健康生长提供必要的助力;最后,采取有效的猪病防治技术,避免猪养殖过程中受疫病影响。一言以蔽之,养殖户在猪的养殖过程中,必须加强养殖技术,才能实现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鞠淑娜.猪的养殖技术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10):209.
[2]王延峰.浅谈猪的养殖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4(10):220+152.
据统计,生猪饲养在我国农村畜牧业结构中占有85%的比例,这样的高比例证明生猪饲养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生猪饲养具有的优势是其他养殖业无法比拟的,生猪饲养占地面积小、出栏率高、成本较低、增值快、人工费用低、劳动成本节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的高度发达,生猪饲养从农民自主生产变为集约型的产业,生猪饲养规模从原有的1个村几户变成今天的大面积覆盖。然而,由于市场经济杠杆的微妙作用,生猪产业经历了几次变化与调整。在经历了冲击以后,养殖户更加谨慎。如何让生猪养殖业主能够自己掌控生猪产业而不受市场制约呢?我们的规划就是提高科学饲养水平,规范人工管理,将生猪饲养推向精细化的发展方向。
1 积极引进生猪饲养管理技术是提高生猪质量的关键
1.1 从源头上抓好种猪饲养管理
生猪饲养要从基础抓起,其首要任务就是做好种猪的挑选和饲养。种猪分为种公猪和种母猪。种公猪的主要作用是进行配种以获得更多的仔猪,种公猪的质量决定了仔猪的质量,公猪对于猪生产具有主导性作用。猪属于繁殖力强的动物种群,1头良好状况的公猪1年最高可以繁殖1000头仔猪,如果是人工授精,则可以繁殖10000头。种公猪的选择要从外貌和体格进行筛选,选择时要观察种公猪的眼神、皮毛、四肢等关键因素,选好后要将其放置在环境适宜的地方养殖,要合理安排配种的时间和频率。选择种母猪的注意事项与选择种公猪具有一致性,只是种母猪要注重生养仔猪的必要条件。
1.2 保持猪群的固定性
随着生猪养殖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文明养猪。这里说的文明养猪就是注重猪的群体性,即一旦确定一定数量的猪就要保持同一批次的猪群占主导。动物学研究表明,猪具有一定的思维,同种类的猪群会和谐相处,对于繁殖仔猪具有推动性作用。此外,在公猪与母猪的配额上也要保持一固定比例。
1.3 分类饲养是提高生猪存活率的重点工作
在对种母猪配种之后,要密切关注种母猪的妊娠情况,对种母猪进行早期妊娠鉴定。一旦确定母猪妊娠就要对其进行严格管理,实行分类管理,避免妊娠母猪受到其他猪的干扰和伤害。对妊娠母猪的饲养要根据其妊娠月份进行精细管理,从饲料种类和数量上进行严格掌控,对饲料的选择要进行合理审查,保持饲料干净、卫生且营养丰富。母猪生产后,要对母猪和仔猪进行体格检查,确定母猪和仔猪的健康。其次,仔猪的保健尤其重要,要根据仔猪的护理要点进行保护,仔猪生存环境要注意温度和湿度标准。仔猪哺乳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要注重母猪哺乳期的饲料供应,无论是母猪还是仔猪,都要观察其变化,避免发生损害仔猪的情况。
2 在人工管理上建立生猪养殖的机制
2.1 建立生猪养殖档案制度
我国农业已经进入到现代化农业层次,现代化农业就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管理水平的现代化和管理机制的现代化,已经从过去的单一农业变为多元化农业,生猪养殖在农村的广泛实行必然会带来养殖业的兴旺发达。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应建立档案制度,明确每一批次猪群的数量、质量和特点。生猪养殖档案还可以记录猪群的生长过程,包括疾病记录、繁殖记录、销售记录等,对大批量生产的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随时查阅生猪养殖档案来了解猪群的所有信息。
2.2 把好生猪养殖疾病控制关
疾病是猪群减少的主要因素。在生猪养殖中,最容易发生的就是痢疾。控制痢疾的主要方法是施用一定药物,同时保持环境卫生。在仔猪入栏前,要做好栏舍的卫生工作,用碱水进行消毒,或者用5%来苏水和10%过氧乙酸进行消毒。猪只患病治疗时,一定要确定疾病种类再选择药品,对症用药。
2.3 完善生猪养殖技术队伍和卫生队伍
在广大农村,专业技术人员相对于过去已经有了质的突破。农村环境好了,愿意在农村工作的年轻人也多了。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人员扮演着重要角色,对科学养猪起着决定性作用,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对技术管理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猪饲养的科学性要有技术保证作为基础支持,从选猪、育猪到售猪都要进行全程技术监督,使猪的生长符合科学化管理培育的原则。在生猪养殖的技术实施上,要本着科学严谨的作风,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要有依据、有见地。
3 结论
作为优势产业,生猪饲养拥有广阔的生产基础和市场前景,在养猪业生产中引进先进科学经验、规划人工管理和提高产品生产规模对于鼓励农村和农民增产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无公害食品 生猪饲养管理准则[J].养猪,2005(5).
[2]李桦,郑少锋,郭亚军.我国生猪不同饲养方式生产成本变动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
1978-2013年期间中国畜禽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14.98%上升至29.32%,在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和居民食物消费结构转型的推动下,我国畜禽养殖业持续蓬勃发展[1]。生猪养殖是我国畜禽养殖业的支柱产业,随着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在2004-2013年期间,我国生猪年出栏量在500头以上的养殖户从5.14万户上升至26.63万户,其生猪饲养数量由0.85亿头上升至3.74亿头。虽然规模养殖对于实现规模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但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此外,持续上升的生产成本也促使规模生猪养殖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与日俱增。因此,中国未来规模生猪养殖应由依赖于投入要素增加和忽视环境约束的传统生产模式向全要素生产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TFP)增进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其中注重环境因素对于生猪养殖业发展的刚性约束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基于上述背景之下,考虑环境约束以后的中国规模生猪养殖TFP在时间上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其变化的驱动因素是什么?规模生猪养殖TFP在空间上呈现出怎样的分异特征,其空间关联效应是否存在?规模生猪养殖TFP的地区差异是呈现收敛还是发散的趋势,影响其收敛性的因素有哪些?回答以上问题对于明晰环境约束下中国规模生猪养殖TFP的时空分异趋势及其收敛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进一步促进规模生猪养殖TFP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规模生猪养殖TFP差异提供实证依据。早期对于畜禽养殖业或是生猪养殖TFP评价的研究均基于投入—期望产出的视角,其评估方法大体可以划分为参数方法[2]-[4]和非参数方法两类[5]-[7],而得到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曹佳等[8]的研究发现我国畜禽养殖业TFP在1978-2007年期间的年均增长率为4.71%,梁剑宏和刘清泉[4]、兰勇和姚屹浓[7]、王芳等[9]的研究发现我国不同规模的生猪养殖TFP均出现上升的趋势;也有部分学者得到了相反的结论,如宁攸凉和乔娟[10]、廖翼和周发明[11]的研究发现生猪养殖TFP由于受到技术停滞和倒退的影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上述研究均未考虑环境因素对于TFP增长的影响。
与此同时,众多学者在对农业TFP进行评价时,将环境因素纳入指标体系已经成为全面、准确评估农业TFP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李谷成等[12]、韩海彬[13]、潘丹和应瑞瑶[14]均使用单元调查评估法对化肥施用、畜禽养殖、固体废弃物和水产养殖造成污染物进行核算,将其作为环境非期望产出指标带入到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中对农业TFP进行评估,并通过研究发现环境污染因素已经成为制约农业TFP增长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近期不断有学者开始关注环境因素对于规模畜禽养殖业TFP增长的影响,如张晓恒等[15]和朱宁等[16]分别以规模生猪和规模蛋鸡养殖为例,在考虑环境以后以后对规模畜禽业的环境效率或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进行重新计算,并发现环境因素对于规模畜禽养殖业TFP增长的抑制作用明显。但在规模畜禽养殖业TFP的研究领域仍有以下几方面问题亟待改善:一是使用单元调查评估方法核算污染物排放量时,大部分文献均以赖斯芸等[17]构建的排污系数体系作为最主要的核算标准,但使用早期核算标准对近期污染物排放量进行计算可能存在较大的误差,也无法体现出不同清污方式下污染物排放量的差异。二是使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环境约束下的TFP进行评价时,其生产参考集与经典Malmquist指数一致,仍以当期生产为主,容易引发计算上的“技术退步”问题,并且无法体现生产要素作用的长期性和滞后性。三是关于规模畜禽养殖业TFP空间分异趋势的研究较少,并主要停留在分析不同地区规模畜禽养殖业TFP的走势差异层面,更是鲜有文献触及到TFP增长的空间关联性或者是收敛特征的验证。基于此,本文基于中国大陆29个省份规模生猪养殖的相关数据,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各地区清粪方式的统计调查,使用2009年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畜禽养殖业源产排污系数手册》对规模生猪养殖的污染物排放量进行测算,并将其代入到考虑环境非期望产出以及规避“技术退步”问题的Sequential-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中对规模生猪养殖TFP的时间分异趋势进行分析,进而使用空间自相关和空间β收敛分析方法揭示规模生猪养殖TFP的空间分异趋势和收敛特征,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促进中国规模生猪养殖TFP增长和缩小地区间TFP差异的措施。
1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1.1研究方法对收敛性进行判断则需要通过空间计量模型的设定检验。
1.2变量选择
1.2.1投入产出指标选择投入指标方面,本文基于《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对于生产投入类别的划分,选择饲料投入,劳动力投入、水资源投入、能源投入、医疗防疫投入、其他直接投入和间接投入作为投入指标。产出指标方面,本文借鉴吴学兵等[21]、兰勇和姚屹浓[7]和张晓恒等[15]的研究,使用生猪的净产量作为期望产出指标;使用规模生猪养殖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和总磷(TP)的等标排放量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①,所有涉及费用的指标均以2004年为基期,使用各省份的农产品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进行平减,各项指标的具体选择及衡量方式如表1所示:规模生猪养殖COD、TN和TP排放量的核算主要以《畜禽养殖业源产排污系数手册》中的排污系数表为依据,本文的排污量主要是计算生猪在保育期和育肥期的排污量总和,并按照林源等[22]和周天墨等[23]的研究将生猪的饲养周期设定为199天,其中1/3为保育期,2/3为育肥期。由于使用《畜禽养殖业源产排污系数手册》进行核算时需要对规模生猪养殖的清粪工艺进行选择,因此本文主要基于祝其丽等[24]对全国144处规模猪场清粪方式的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将规模生猪养殖划分小型、中型和大型规模生猪养殖,并按照各种养殖类型清粪方式的比例对排污量进行测算①。排污量的计算方式如下式所示:QfCUQ??DayfCDayqssqsss?????????2i1iiq1(8)其中i代表第i个省份,s取1,2,3分别代表小、中、大型规模生猪养殖,q取1,2,3分别代表COD、TN和TP三类污染物,qsUi为i省的s型规模生猪第q种污染物的排污量,sQi为i省的s型规模生猪养殖数量,sC为小、中、大型规模养殖干清粪处理的比例,q1f和q2f分别为干清粪和水冲粪处理方式下COD、TN、TP的排污系数,将三种类型生猪养殖的排污量加总即可得到规模生猪养殖的总排污量。
1.2.2条件β收敛分析的控制变量选择本文在规模生猪养殖TFP条件β收敛分析的控制变量挑选方面主要借鉴方福前和张艳丽[25]、石慧和吴方卫[26]、潘丹和应瑞瑶[14]对于农业TFP影响因素的选择,使用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畜禽养殖业发展水平(畜禽养殖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②)和财政支农力度(财政用于农业支出)作为收敛性分析的控制变量。此外考虑到SML指数计算得到的规模生猪养殖TFP已纳入环境因素,本文进一步使用地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作为衡量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的变量引入到控制变量的指标体系中,其中人均GDP和财政支农力度以2004年为基期使用GDP平减指数进行处理,以上五种控制变量的具体衡量方式如表1所示。
1.3数据说明本文考察的时间范围为2004‐2013年,空间单元选择为除江西和以外的中国大陆29个省份,地区划分以《排污手册》的六大区分类标准为依据。投入产出指标数据来源于《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规模生猪养殖的数量来源于《中国畜牧业年鉴》,空间条件β收敛分析的控制变量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需要说明的是,鉴于《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对于规模生猪的定义与《排污手册》不同③,因此本文规模生猪养殖的投入产出值以《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每个地区中规模和大规模生猪养殖相关指标的平均值来表示,每个地区的规模生猪养殖的投入产出总量均由生猪出栏数量与每头生猪的投入产出值相乘得到。
2实证结果分析
2.1规模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的时间分异趋势分析本文计算得到全国总体以及六大区的规模生猪养殖技术效率(EFFCH)指数、技术进步(TECHCH)指数和全要素生产率(SML)指数的时间分异趋势。
2.1.1EFFCH指数的时间分异趋势全国总体规模生猪养殖技术效率在2005-2007年和2008-2010年期间出现小幅的下降,其余时间段则呈现出小幅上升的趋势,但总体上技术效率的年均增长率仅为0.15%,累计增幅为1.38%,全国层面技术效率在考察期内增减相抵后仅维持了微幅的增长。六大区中华北区、中南区、东北区、华东区和西南区的技术效率同样呈现波动中微幅上升的趋势,它们技术效率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80%、0.23%、0.05%、0.04%和0.04%,累计增幅分别为7.40%、2.10%、0.47%、0.35%和0.32%;而西北区技术效率的年均增长率为-0.29%,累计增长幅度为-2.58%,技术效率呈现出微幅下降的倾向;总体而言,地区层面技术效率的上升或恶化幅度均有限。
2.1.2TECHCH指数的时间分异趋势由于本文SML指数采用了序列生产参考集,完全规避了“技术退步”现象的产生,因此计算出所有地区规模生猪养殖TECHCH指数在各个时间段的值均≥1。全国总体规模生猪养殖技术进步在考察期内年均增长5.13%,累计增长了56.91%,其中尤其以2004-2005年和2006-2008年期间的增长最为突出,全国层面规模生猪养殖的生产技术和环境技术均有明显进步,但增长速度在近期有所下降。中南区、西南区、华东区、东北区、华北区和西北区的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88%、6.51%、4.38%、4.30%、3.70%和3.63%,累计增幅分别为97.94%、76.46%、47.12%、46.11%、38.73%和37.87%,中南区和西南区的技术进步在整个考察期内均具有显著增长,其余四个地区增长最为明显的时间段与全国层面一致,但总体上各地区规模生猪养殖的技术进步现象也开始呈现出放缓的趋势。
2.1.3SML指数的时间分异趋势考虑到2004-2013年期间规模生猪养殖技术效率的改善有限,因此SML指数增长主要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和拉动,并且走势也基本与TECHCH指数相符合。全国层面规模生猪养殖TFP在考察期内年均增长5.29%,累计增幅为59.08%;地区层面中南区、西南区、华北区、华东区、东北区和西北区的TFP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13%、6.55%、4.53%、4.42%、4.36%和3.33%,累计增幅分别为102.08%、77.02%、48.99%、47.64%、46.81%和34.32%。中南区和西南区TFP在考察期内呈现出持续显著增长的趋势,全国总体及其余四个地区的TFP均在2007-2008年和2011-2012年期间的增长最为突出,但各地区在2012-2013年期间的增长速度同样有所放缓。
2.2规模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异趋势分析
2.2.1规模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为了体现中国规模生猪养殖TFP在空间上持续的分异趋势,本文将SML、EFFCH和TECHCH三种指数由环比形式(前年=1)转换成以2004年为固定基期(2004年=1)的指数,计算得到2005-2013年的全局Moran指数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SML指数的Moran指数经历了“先负后正”和“正向关联性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过程,空间正向关联特征在2007-2011年期间显著型最强,但随后减弱至2013年的0.0720,总体上邻近省份之间的规模生猪养殖TFP增长形势逐步趋同,趋于形成高TFP增长省份集群和低TFP增长省份集群。EFFCH指数在一半以上的考察期内呈现为负向空间关联的特征,随后向正向空间关联转换,说明虽然规模生猪养殖技术效率的改善幅度有限,但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已经趋于形成,空间合作以及带动作用成为新的趋势。TECHCH指数的Moran值由2005年的0.1527下降致2013年0.0332,显著性也随之大幅下降,说明伴随着新型养殖生产技术和环境技术在省份之间的普及和传递,省份之间规模生猪养殖技术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正在趋于减弱,规模生猪养殖已经渡过技术进步快速空间外溢时期。
2.2.2规模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的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将中国29个省份规模生猪养殖的定基SML指数(2004年=1)代入到Geoda1.5.32软件中,制作的局域空间自相关(LISA)分布图如图1-图3所示。由图1-图3可知,四种局域空间自相关类型地区的空间分异趋势如下:HH类型地区的空间分异趋势。HH类型地区在2005年主要连片分布于中南区的湖南、广西和广东,同时华东区的福建和上海也属于该类型地区。随后HH类型地区向西北方向扩张,考察期内重庆和陕西因其规模生猪养殖TFP分别增长了68.59%和82.30%而新晋成为HH类型地区,中南区的湖南、广西和广东的TFP增幅分别达到244.16%、113.96%和97.42%并始终为高TFP增长集聚区,上海和福建则因为邻近省份TFP的后期增长速度相对放缓而脱离该类型地区。此外,根据规模生猪养殖污染物排放量占比和养殖数量占比的变化趋势可知,所有HH类型地区在考察期内的污染物排放量和养殖规模大体相当,规模生猪养殖均未出现污染物过度排放的现象。需要注意的是HH类型省份中仅有广东和湖南两省属于养殖规模较大的省份,并且广东的养殖数量占比在考察期内下降了10.76%,其余省份都呈现出生猪养殖规模相对较小但具有高TFP增长的特征。HL类型地区的空间分异趋势。HL类型地区在2005年存在“连片”和“散状”两种分布形式,东北区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以及四川、甘肃和宁夏均呈现出连片分布的形式,山西、湖北和江苏呈现“散状”分布的形式,其中甘肃、宁夏和山西均属于初期规模生猪养殖TFP增长较快并且养殖数量占比较低的地区。随后HL类型地区的连片分布格局逐步被打破,东北三省以及甘肃、山西和江苏由于自身TFP增速相对不足而退出该类型地区,河南、福建和河北等养殖数量占比较高的省份由于自身TFP增长明显(增幅分别达到149.58%、98.06%和96.15%)且邻近省份TFP增长较慢而新晋成为HL类型地区,四川和宁夏的TFP分别增长了172.67%和103.57%并始终属于该类型地区。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和福建的污染物排放比重略低于养殖数量比重,污染物减排成效明显,同时其余省份也未出现过度排放的现象。
LL类型地区的空间分异趋势。2005年全国有6个省份属于LL类型地区,其中既包含北京、天津、新疆和青海等规模生猪养殖数量较少的省份,也囊括了河南和河北等养殖数量占比较高的省份。随后LL地区分别向东北和东南方向转移与扩张,至2013年,新疆因其规模生猪养殖TFP累计下降了3.37%与其余10个低TFP增长省份(增幅介于5.00%与57.24%)共同构成了LL类型在北方和华东区的连片分布地区。从它们污染物处理情况以及养殖数量占比来看,新疆、青海、甘肃和内蒙古属于低TFP增长、低养殖数量占比且无污染物过度排放的省份;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污染物排放占比均明显高于养殖数量占比,污染物过度排放现象突出并成为阻碍TFP增长的重要因素;安徽、江苏、浙江和上海虽然拥有良好的污染物减排效果,但怎样扩大产出以及降低成本是它们未来TFP改进应重点关注的问题。LH类型地区的空间分异趋势。LH类型地区在2005年主要在南北方向上形成云南至内蒙古的线型分布,并涵盖华东区的山东、安徽、浙江以及中南区的海南。随着LL类型地区在北方和华东区连片分布的形成,以及重庆、陕西、河北和河南凭借后期规模生猪养殖TFP的大幅增长晋升为HH类型或HL类型地区,连片或独立规模生猪养殖高TFP增长省份的布局逐渐清晰,同时围绕高TFP增长省份形成的LH类型地区趋于向“散状”分布转换。至2013年,全国仍有8个省份属于LH类型地区,其中北京、天津、山西、云南、贵州和海南的TFP增幅均介于20%至60%之间,并属于养殖数量占比较低的省份;山东和湖北的TFP增幅分别为61.47%和54.28%,它们的养殖数量占比较高且无过度污染物排放,并有希望通过进一步促进TFP增长晋升为高TFP增长省份。
2.3规模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分析
2.3.1空间β收敛模型的设定检验上文的研究证明规模生猪养殖TFP增长存在空间关联效应,因此有必要选择空间β收敛分析方法进行研究,以充分考虑空间因素对于收敛性的影响。本文使用Elhorst[27]的空间计量工具箱进行设定检验得到的结果如表5所示。根据表5可知,Moran检验的结果证明绝对β收敛模型和条件β收敛模型均存在空间溢出特征,使用空间β收敛分析方法是适宜的。Hausman检验结果证明两种模型均应采用固定效应进行估计,进一步通过LR检验对固定效应的具体形式进行判断可知,两种模型应采用时间和空间双固定效应进行估计。根据两种模型的LM检验和RobustLM检验的结果可知,绝对β收敛模型更适合设定为空间误差模型(SEM)的形式进行估计,条件β收敛模型的更适合设定为空间滞后模型(SLM)的形式进行估计。
2.3.2空间β收敛模型的估计结果分析绝对β收敛模型分析。由表6可知,绝对β收敛模型中收敛系数β在SLM和SEM的估计结果分别为-0.2217和-0.2237,数值较为接近且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鉴于模型设定检验结果以及log-likelihood值都倾向于采用SEM的估计结果,本文以-0.2237作为β收敛系数进行分析。收敛系数显著为负说明中国规模生猪养殖TFP增长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特征,前期TFP增长较快的地区在当期趋于拥有较低的TFP增长,而前期TFP增长较慢的地区在当期呈现“后发赶超”的趋势,地区间TFP增长的差异趋于减小。误差项的空间自相关系数ρ为0.1975且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证明模型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这与全局自相关分析中SML指数的全局Moran指数为正的结果相符。条件β收敛模型分析。
由表6可知,在加入了5个控制变量以后,收敛系数β在SLM和SEM的估计结果分别为-0.2718和-0.2715且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根据模型设计检验结果以及log-likelihood值可知,条件β收敛模型分析应以SLM的估计结果为准,规模生猪养殖TFP的条件β收敛系数为-0.2718,略高于绝对β收敛系数的-0.2237,说明在添加了控制变量以后,规模生猪养殖TFP增长依然存在显著的的条件β收敛特征,并且收敛的趋势相比绝对β收敛而言更加突出。进一步分析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可知,lnAGDP的估计系数为0.1313且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拥有较高的TFP增长,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缩小(扩大)相应会促进TFP增长的收敛(发散);AnimalHusbandry和lnHumanCapital的估计系数均分别为-0.0058和-0.5119,且分别通过了1%和5%的显著性检验,畜禽养殖业发展水平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地区拥有较低的TFP增长,一方面这与前文的分析相一致,一些养殖规模较小的省份出现了显著的TFP增长,而一些养殖规模较大省份的TFP增长幅度相对较小,另一方面,畜禽养殖业较为发达以及农村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地区可能环保意识更强并对污染物减排拥有更高的关注度,控制污染物排放能够提高TFP的增长质量,但对TFP的增长速度可能具有负向作用;lnFinance和lnPollutionRegulation的估计系数分别为0.0028和-0.0050但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财政支农对于TFP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此外政府环境规制对TFP增长的抑制作用同样不明显;空间自回归系数δ的估计系数为0.1808且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地区间规模生猪养殖TFP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正,高(低)TFP增长地区的集聚特征趋于加强,这也与前文空间自相关分析的结论相一致。
3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2004-2013年中国29个省份的规模生猪养殖相关数据,在考虑环境约束的情况下,使用SML指数、空间自相关和空间β收敛分析方法对中国规模生猪养殖TFP的时空分异趋势及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结论有:(1)从时间分异趋势来看,中国规模生猪养殖TFP在考察期内年均增长5.29%,累计增长了59.08%,但增长速度在近期有所减缓;技术效率变化的波动特征明显但总体上无明显改善;技术进步是推进TFP增长的最主要因素。(2)从全局的空间分异趋势来看,地区间规模生猪养殖TFP增长的正向空间关联特征先增强后减弱;技术效率的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趋于形成;技术进步已经度过快速空间外溢时期。(3)从局域的空间分异趋势来看,HH类型地区以中南区为基础逐渐向西北方向的重庆和陕西扩张;HL类型地区在东北区和西北区的省份数量趋于减少,现阶段主要散状分布于四川、宁夏、河北、河南和福建等省份;LL类型地区的在北方以及华东区的连片分布范特征逐渐增强,并涵盖了一些规模养殖较大的省份;LH类型地区的连片特征趋于减弱,并包含了山东和湖北等规模生猪养殖大省。(4)从收敛性来看,中国规模生猪养殖TFP增长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地区间TFP增长的差异逐渐减少,经济发展水平、畜禽养殖业发展水平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是影响收敛性的主要因素。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得到了以下三点启示:一是通过提高规模生猪养殖管理水平和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促进技术效率改善,并借助技术效率增长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推动规模生猪养殖TFP增长。二是继续加强规模生猪养殖技术以及粪便污染物无害化和资源化技术研发支持,扭转近期技术进步减缓的趋势,扩大技术进步对规模生猪养殖TFP增长的促进作用。三是有针对性的破解部分规模生猪养殖数量较高省份的低TFP增长难题,扩大高TFP增长地区的连片集聚范围,促进TFP增长在空间上的收敛,其中东北区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应重点加强污染物减排控制,实现规模生猪养殖TFP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山东、湖北等省则应通过改进养殖技术进一步扩大产出和降低成本促进规模生猪养殖TFP增长。
参考文献:
[1]潘丹.规模养殖与畜禽污染关系研究——以生猪养殖为例[J].资源科学,2015,37(11):2279-2287.
[2]SharmaKR,LeungP,ZaleskiHM.ProductiveEfficiencyoftheSwineIndustryinHawaii:StochasticFrontierVs.DataEnvelopmentAnalysis[J].Journalofproductivityanalysis,1997,8(4):447-459.
[3]王明利,李威夷.基于随机前沿函数的中国生猪生产效率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1(12):32-39.
[4]梁剑宏,刘清泉.我国生猪生产规模报酬与全要素生产率[J].农业技术经济,2014(8):44-52.
[5]LansinkAO,ReinhardS.InvestigatingTechnicalEfficiencyandPotentialTechnologicalChangeinDutchPigFarming[J].AgriculturalSystems,2004,79(3):353-367.
[6]闫振宇,陶建平,徐家鹏.中国生猪生产的区域效率差异及其适度规模选择[J].经济地理,2012,32(7):107-112.
[7]兰勇,姚屹浓.我国畜牧业生产效率及区域差异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5,35(7):136-140.
[8]曹佳,肖海峰,杨光.1978-2007年我国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技术经济,2009,28(7):62-66.
[9]王芳,岑华芳,陈俊安.两种生猪饲养模式的生产效率比较[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0,28(4):512-517.
[10]宁攸凉,乔娟,王征兵.中国大中城市生猪大规模养殖模式的成本效率分析[J].技术经济,2010,29(2):81-84.
[11]廖翼,周发明.中国生猪养殖生产效率的实证分析——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法[J].技术经济,2012,31(5):93-98.
[12]李谷成,范丽霞,闵锐.资源,环境与农业发展的协调性——基于环境规制的省级农业环境效率排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28(10):21-36.
[13]韩海彬.中国农业环境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9):61-68.
[14]潘丹,应瑞瑶.中国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方法与实证——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分析[J].生态学报,2013,33(12):3837-3845.
[15]张晓恒,周应恒,张蓬.中国生猪养殖的环境效率估算——以粪便中氮盈余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5(5):92-102.
[16]朱宁,秦富.畜禽规模养殖场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以蛋鸡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5(9):86-98.
[17]赖斯芸,杜鹏飞,陈吉宁.基于单元分析的非点源污染调查评估方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4(9):1184-1187.
[18]ChungYH,F?reR,GrosskopfS.ProductivityandUndesirableOutputs:ADirectionalDistanceFunctionApproach[J].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1997,51(3):229-240.
[19]李谷成,范丽霞,成刚,等.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一种新的窗式DEA生产率指数的再估计[J].农业技术经济,2013(5):4-17.
[20]OhD,HeshmatiA.ASequentialMalmquist–LuenbergerProductivityIndex:EnvironmentallySensitiveProductivityGrowthConsideringtheProgressiveNatureofTechnology[J].EnergyEconomics,2010,32(6):1345-1355.
[21]吴学兵,乔娟,李谷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规模猪场生产率增长与分解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20):118-120.
[22]林源,马骥,秦富.中国畜禽粪便资源结构分布及发展展望[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2):1-5.
[23]周天墨,付强,诸云强,等.中国分省畜禽产污系数优化及污染物构成时空特征分析[J].地理研究,2014(4):762-776.
[24]祝其丽,李清,胡启春,等.猪场清粪方式调查与沼气工程适用性分析[J].中国沼气,2011,29(1):26-28.
[25]方福前,张艳丽.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991—2008年Malmquist指数方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9):5-12.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b)-0238-02
我国在改革以来,经济在不断的增长,同时农民的人均收入也得到了相应的增长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可知,在1985年中农民的人均收入仅有325.23元,到了2011年,农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新的水平,人均为6977员,经相比增长了近21.45倍,实际增长了12.5%。同时,城镇的居民家庭中,从1985年人均可以支配的收入从739.1元增长到了21810员,年均增长了13.9%。快速发展的收入水平使得人们的食物消费结构发生了极大变化,特别是对动物蛋白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从肉类产品的生产结构来看,我国主要肉类品种按其产量由大到小排列为猪肉、禽肉、牛肉和羊肉,其中猪肉占总产量的2/3左右。随着人们对猪肉消费的增加,我国生猪养殖也逐渐趋于规模化和专业化。
据农业部统计,2008年末,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己经达到56%,比2007年度提高7~8个百分点,首次突破50%大关,这也意味着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首次超过散养比重,规模化养殖正式“控股”我国生猪养殖产业。随着规模化的继续发展,根据2012年《中国畜牧业年鉴》,到了2011年,肉产量和产值为5071.24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64.0%,生猪产值为9202.4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44.2%,中国生猪产业在畜牧业中占有的重要地位愈发体现。
中国生猪养殖同样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生猪养殖普遍经济效益不高,养殖风险大;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明显,价格起伏较为严重;动物疫病给安徽省生猪养殖带来了较大影响;生猪散养在养殖中占主导地位,规模化程度依然不高;生猪养殖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或国内发达地区有一定差距。其中生猪养殖经济效益是影响生猪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以下是对国内外生猪养殖效益的综述。
1 国外关于生猪养殖及其经济效益的研究进展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Paul D.Soloway(2004)研究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技术的出现和生猪养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刺激了美国生猪养殖业规模化的进程,随着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的下降,大量的小生产者被市场淘汰,剩下的生产者进一步扩大规模降低成本,结果出现了生猪养殖场数量下降,而规模变大,地理分布趋向于集中的格局[1]。McBride与Key(2003)认为,美国生猪养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生猪养殖规模的扩大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两方面,并对其变化进行了分析[2]。美国的爱荷华州大学Cheng Fang and Jay Fabiosa(2002)指出我国农户散养饲养生猪的饲养天数要多于专业户和大规模商业化饲养,农户散养饲养的饲料转化率低于专业户和大规模商业化饲养,这主要是源于不同饲养方式的饲料构成不同,农户散养饲养所用的青粗饲料在计算饲料转化率中没有被计入,我国专业户饲养的饲料转化率接近于美国中东部生猪饲养转化率,并且得出我国在农户散养饲养、专业户饲养和大规模商业饲养三种方式中,专业户饲养的生产成本最低,大规模商业饲养的生产成本最高[3]。美国爱荷华州大学的James Kliebenstein,Ben Larson,M.Honeyman和A.Penne(2002)发表的《生猪养殖成本和效益对比分析》一文中指出,美国生猪大中规模养殖效益一般高于散养或小规模养殖效益,可变成本如饲料成本大大低于散养或小规模养殖,规模养殖对饲用物质和服务费的价格(尤其是精饲料价格)的上升或降低不太敏感,这主要是由于规模养殖的利用率高,且规模养殖具有更高的管理技能和养殖技术,同时规模养殖有助于环境污染的治理[4]。Dr.Larry Martin,Dr.Zana Kruja,John Alexiou(1999)发表的 Prospects for Hog 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 in Canada (加拿大生猪饲养和加工的前景)分析得出,欧洲的人工成本大约是北美的两倍(丹麦生猪饲养的劳动成本最高),北美的人工成本是南美的两倍,美国的东部玉米带比美国的西部玉米带要高,而加拿大西部生猪饲养的饲料费在所有的生猪饲养竞争者中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其次是阿根廷和美国西部玉米带,丹麦和荷兰的生猪饲养的饲料费最高,这主要是由于欧盟的农业政策人为地导致了高的饲料价格[5]。
2 国内关于生猪养殖方面的研究进展
2.1 关于生猪养殖及其经济效益的研究进展
周世强(2013)针对生猪规模养殖经济效益不高,提出品种良种化、加强科学管理、完善免疫体系等措施[6]。沈银书(2012)在中国生猪规模养殖的经济学分析中指出,大规模生猪养殖的全要素生产率最高,中小规模养殖生猪的经济效益最好,而散养模式可以节约饲料、减轻环境污染。总之,散养、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养殖四种生猪养殖方式各有优势,因此应坚持猪场“适度规模”原则,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逐步形成合理的、多元化的生猪养殖规模结构,充分发挥各种养殖规模的优势[7]。王松伟(2011)以南川区大观镇的调查研究为例,对农户生猪养殖的不同规模进行成本研究,指出农村生猪养殖正在日趋规模化,并且仔猪成本、饲料成本和人工成本是影响农户不同规模生猪养殖成本效益的关键因素,小规模生猪是最适宜的规模选择,完善小规模生猪养殖模式可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8]。王奎(2010)以涪陵江东营盘村的调查研究为例,对生猪养殖规模及效益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生猪农户散养的比例在逐渐缩小,规模化养殖的比例在逐步扩大且将成为我国农村地区生猪养殖的主导力量,同时在规模化养殖中,小规模的养殖模式经济效益最优,中规模养殖模式次之。因此中小规模生猪养殖模式也是我国今后的发展方向[9]。谭美英、武深树(2009)认为要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具体提出“六化”,即规划科学化、建设规范化、生产规模化、管理企业化、防疫程序化和污物处理无害化[10]。李桦(2007)对近三年来中国不同规模生猪养殖的成本效益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小规模和中等规模饲养生猪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大规模饲养生猪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其中小规模生猪养殖具有最低单位成本和最高单位纯利润,而中等规模生猪养殖可以降低我国猪肉产出的波动、缓和猪肉供需矛盾、减少生猪生产成本、增加我国生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11]。刘芳、江占民(2002)运用多元线性回归计量模型,对我1991―2005年生猪养殖业散养户和专业户两种养殖模式进行了成本效益的实证分析,研究得出劳动力成本、仔猪成本、饲料成本、管理成本和设备成本等是影响生猪养殖业成本效益的主要因素[12]。董天泽、胡晓明(2002)对江西万年县的生猪养殖散户和规模户进行调查得出,规模化养殖可以利用优良猪种和现代化的养殖设备等,大大节约了饲料成本,缩短了养殖时间,取得了较好的收益[13]。
2.2 关于生猪生产效率等方面研究进展
张园园、孙世民(2013)认为山东省生猪规模养殖技术效率波动比较大,总体而言不同规模技术效率从大到小依次是大规模、散养、中规模和小规模[14]。王乐、邓蓉(2012)对辽宁省生猪生产发展进行分析,提出辽宁省的生猪出栏量和产量已经超过了国内平均水平[15]。谭莹、邱俊杰(2012)中国生猪生产效率及生猪补贴政策优化分析,对生猪生产影响最大的是死亡费用,国家应该加大生猪防疫保险和补贴政策[16]。喻闻、孔繁涛、于海鹏(2012)认为农户散养生猪的养殖越来越依靠饲料,提高产出效率最有效的方法是提高饲料转化率[17]。徐雯霞(2010)对中国生猪不同饲养规模的成本效率进行比较分析,指出规模生猪养殖的物质费用成本高于散养,且规模越大,费用比例越高。从成本效益值的比较上来看,由于仔猪进价和精饲料费用在物质费用中占有很大比重,而规模饲养的这两部分费用远远高于散户养殖,因此农户散户的效益比规模养殖的效益高[18]。施凯(2009)对我国生猪市场波动因素进行研究,认为中国生猪生产结构和消费的变化会影响生猪市场的变动[19]。周胜利(2005)对我国生猪产业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中国生猪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并提供了政策建议[20]。刘芳(2002)通过对中国生猪养殖业生产的水平比较分析,指出目前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模式的生产效益要明显高于散养模式[21]。
3 结语
国外关于生猪养殖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养殖规模、成本、效益、效率、产地区位优势等方面,是以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环境为背景,以对发达的生猪养殖产业体系的建设总结为内容,以对生猪养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为目的。其中关于生猪养殖模式的研究,对生猪产品质量安全、防疫卫生的高标准追求,对科学技术在生猪养殖中应用的重视,以及政府对生猪养殖产业发展的支持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国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从中国实际背景来看,中国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是有一段差距的,中国生猪养殖业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技术,汲取精华,来服务中国生猪产业的发展。
在国内有很多关于生猪市场波动、产业规模现状、生产效率方面的研究,而对于生猪规模养殖经济效益的研究主要是全国范围内的泛泛而谈,或者是某些局部地区的研究,缺乏代表性,给我国整体生猪养殖提供的借鉴作用比较有限。因此,期待有更多的研究,可以把生产组织理论、经济效益理论和计量模型三者相集合,来研究中国生猪主产区的产业发展,找到最适合中国生猪发展的养殖模式,切实提高生猪规模养殖经济效益,最终增强中国生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从生猪养殖大国转变为生猪养殖强国。
参考文献
[1] Paul D. Soloway.Have Hog Producers with production Contracts Maintained an Economic Advantage of Independent Hog Producers in Recent Years? May15,2004.
[2] McBride WD ,Key N.Economic and structural Relation ships in US Hog production.Resource Economics Division,Economic Rervice,US derpartment of Agriculture.http://ers usda.gov/publications/aer 818/,2003.
[3] Cheng Fang,Jay Fabiosa. Does the U.S. Midwest Have a Cost Advantage Over China in Producing Corn, Soybeans, and Hogs? [C]. August 2002.
[4] James Kliebenstein, Ben Larson, Mark Honeyman, Arlie Penner. A Comparison of Production Costs, Returns and Profitability of Swine Finishing Systems[C]. Iowa State University, March 2003.
[5] Dr. Larry Martin,Dr. Zana Kruja,John Alexiou. Prospects for Hog 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 in Canada[C]. March 1999.
[6] 周世强.提高生猪规模养殖效益的综合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4(7):81-82.
[7] 沈银书.中国生猪规模养殖的经济学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8] 王松伟.农户生猪养殖不同规模的成本研究[D].西南大学,2011.
[9] 王奎.生猪养殖规模及效益分析[D].西南大学,2010.
[10] 谭美英,武深树.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思考[J].猪业经济,2009(12):21-22.
[11] 李桦,郑少锋.生猪养殖规模及成本效益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12] 刘芳,江占民.生猪养殖业成本效益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2(1):35-39.
[13] 董天泽,胡晓明.发展规模养殖打造生猪产业――对万年县规模化养殖情况的调查[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02(5):11.
[14] 张园园,孙世民.基于DEA模型的山东省生猪生产效率研究[J].2013,2(32):72-76.
[15] 王乐,邓蓉.辽宁省生猪生产发展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2,4(27).
[16] 谭莹,邱俊杰.中国生猪生产效率及生猪补贴政策优化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3(27):61-66.
[17] 喻闻孔,繁涛,于海鹏.中国农户散养生猪生产成本要素分析[J].业,2012(3):4-6.
[18] 徐雯霞.我国生猪不同饲养规模的成本效率比较[D].浙江工商大学,2010.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7-0051-06
一、引言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的增量能够带来知识要素质量的提高,并已超过物质资本等传统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推动[1]。在实现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对农业科技工作者、农业教育工作者、农业推广工作者,尤其是从事农事活动的生产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政府十分关心农民培训,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面临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农民素质普遍偏低且差异明显、培训机构分散、培训内容和方式脱离农民需要以及经费不足等四个方面[2]。为了更好地提高农民培训的效果,作为该公共物品提供主体的政府不断在现有条件下探索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在结果导向的驱动下,政府项目也逐步开始采用参与式的方法。农民田间学校是“参与式”在中国本土蓬勃发展的典型范本,自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这种策略引入我国后便开始以点带面呈现出扩散的局面,而北京市政府独立资助并在发达地区推行农民田间学校的行为更是国际上所仅有[3]。农民田间学校(Farm Field School,FFS)是FAO提出和倡导的农民培训方法,是以农民为中心,通过组织农民参与分析、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其自信心和决策能力的新型农技推广方式[4]。由于重视农民参与和经验分享,该方式被农业技术推广界和相关学术界广泛推崇。中国农民田间学校的发展可以分为理念的引入(1988~1993年)、完整模式的应用(1994~2003年)、创新发展(2003年至今)三个阶段[5]。
2005年北京开办了首个农民田间学校,标志着其由国际机构主办转为政府投资实施为主,由此田间学校进入一个本土化发展的新阶段。从2008年开始,北京掀起了开办田间学校的高潮,截至2011年,先后在京郊开办了近800所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农民学员2万余人,涉及全市12个区县,在西瓜、番茄、甜瓜、韭菜等优势种植业基础上,向畜牧业、水产业推进。农民田间学校“北京模式”得到了FAO的肯定,目前,正由农业部将这一做法经验向全国范围推广。这一迅速发展的新事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百度和中国知网搜索关键词“农民田间学校”,可以发现媒体对其报道的数量很多;而通过中国知网核心以及CSSCI期刊来源检索“农民田间学校”,找到22条结果,主要集中在2008年以来,可见学界对农民田间学校开展的高质量研究并不多。近两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农民田间学校的效果评估上,如在产生的影响方面,农民田间学校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管理知识[6],显著增加了学员户的番茄产量和净收益,但未有效减少农药、化肥等用量[7];在评估方法的探索方面,需要采用自我评估与外部人员评估相结合的方式,才能全面了解田间学校的实施效果和不足之处[8]。在已有研究中,不同学者都体现出了同一种关怀,即让农民田间学校更好地本土化、发挥更大的效益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但迄今为止,鲜有文献对如何发展以及区域定位做出实质性探讨,亟需在广度的基础上加强田间学校建设的精度。
我国未来的现代化农业将是以先进技术为核心的规模化经营模式,而农民田间学校侧重于集成并发挥乡土知识、保护分散经营的小农利益,似乎同是政府行为的两种不同做法产生了“冲突”;而在走在农业现代化前列的首都北京,已经步入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养殖行业中,这个问题显得明显而紧迫。在国家层面上,农业部编制的《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中,“坚持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是发展的原则和目标;2010年8月北京市因地制宜编制了《北京市畜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提出要转变生产方式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可见,在北京生猪养殖业小规模养殖是逐渐被淘汰的,在政府的发展规划中对其“不理不睬”,让其自生自灭。从2006年成立第一所生猪农民田间学校,到2011年共有生猪农民田间学校87所(占畜牧农民田间学校的32.8%,占全市农民田间学校约11%)①,通过媒体的报道和政府的总结可以发现生猪农民田间学校受到了农户的欢迎,为产业发展、农民致富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面对疫病防控难的头号难题,科技含量低、防疫条件差、达不到享受政策支持标准的小规模养殖户在大市场面前自然将会被“消灭”,从另一个角度看是顺应北京畜牧行业发展目标的实现,那么同样是政府推广的农民田间学校是否会减缓或阻碍现代化养殖业发展进程,是否北京生猪行业不适合建立农民田间学校?基于以上思考,以北京昌平生猪农民田间学校为例进行研究,分析生猪田间学校的发展现状及其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其未来发展定位提供一定依据。
二、理论分析框架及模型构建
受众本位是指“大众传媒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应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受众获取多方面信息的需要为己任,以帮助受众提高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全心全意为受众服务”[9]。为了更好地了解生猪农民田间学校在现代化农业大背景下的发展现状,本文以其培训的受者为对象,从不同养殖条件受者的生猪养殖客观条件、对田间学校的主观态度和实际参与情况三个维度进行研究。
生猪田间学校的发展壮大以受训者(即养殖户)的积极参与为基础,为深入探究生猪田间学校的发展定位,对养殖户参与生猪田间学校的影响因素开展进一步实证分析十分必要。而根据西方行为主义的经典理论,人对某事物的认知程度和自身特征将会影响其对该事物的参与程度,外界条件和环境又会制约其行动的执行效果。美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一个人的行为(B)取决于个人(P)与他所处的环境(E)的相互作用,由此提出了场动力理论(Group Dynamics)[10]。用函数关系式可表示为:
B=f(P・E) (1)
(1)式中,B为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强度,P为个人的内部动力、内部特征,E为个人所处外在条件和环境特征。将该理论应用到养殖户参与农民田间学校行为的影响因素中,并根据社会学和经济学关于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将影响农民参与田间学校行为的主要因素归纳为受者个人特征、认知态度和养殖条件三个方面。
鉴于此,建立如下计量模型:
Y=f(X1,X2,……,Xn)+ε (2)
(2)式中,Y为因变量,代表生猪养殖户对农民田间学校的实际参与行为;Xi为影响养殖户参与生猪田间学校行为的因素;ε为随机扰动项,反映无法观测到的其他影响因素。
考虑到本文的被解释变量可分为“经常性参加”、“选择性参加”及“很少参加”三种情况②,为有序变量,故采用有序Logistic模型进行分析。根据(1)式,该模型形式为:
Y=α+βX (3)
yi=Log() (4)
在式(3)中,Y是一个m×1的logits向量,分别由式(4)给出。每个logit都可被定义为类别z大于或等于ωi值概率与类别z小于ωi值概率之比的对数。在式(3)中,α是一个m×1的截距向量,X是n个独立变量向量,β是一个估计回归系数的m×n矩阵。每个类别的边际概率(Pr)都将分别由m+1个下列结构的方程式组合给出。
(5)
(6)
(7)
其中,式(5)和式(7)分别用来计算每个最低和最高的极端类别概率。式(6)用来计算j在1和m-1间取值时的中间类别。在所有的方程式中,F是logistic累积密度函数。
三、数据来源与统计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2年11月在北京市昌平区开展的关于生猪养殖户对田间学校认知、态度和参与行为的问卷调查。昌平区于2009年开办了3所生猪农民田间学校。3所生猪田间学校均是由北京市盛世富民清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和昌平区家畜繁殖指导站合作开办;因此,培训内容和方式可谓一致,排除了不同田间学校对养殖户会产生不同影响这一因素。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面对面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58份,剔除无效问卷,获得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为86.2%。受访农户涉及崔村、马池口、十三陵、南口4个乡镇,根据当地防疫站统计3月数据③,共有生猪养殖户90户,调查样本中生猪存栏50头以上共41户,即样本占总量的45.6%,具有统计学代表性。
本次调查样本中男性居多,占全部被访者的74%;近一半受访者的年龄在40~49岁之间,占全部受访者的76%。被访者的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和高中或中专水平,所占比例为84%。这说明本次调查对象符合当前农户受教育程度低、老龄化的普遍现状。基础母猪是自繁自养型生猪养殖模式的核心,体现的是生猪生产经营的能力。生猪养殖的空间大小、技术水平高低、劳动力的多少、抗风险能力的强弱等因素均能由养殖规模体现,因此为了更清晰地体现出不同养殖规模的养殖户对田间学校的态度和评价,以基础母猪养殖规模为标准对调查对象进行分类。生猪存栏量与基础母猪存栏量成正相关,所以仅以基础母猪存栏量来对养殖户进行分类即可。生猪养殖规模的划分按照国家标准,100头基础母猪以上的养殖场称作规模场,其余未做区分。本次调查发现,样本中养殖户的基础母猪养殖规模主要在50头以下,占70%;而51~100头规模区间的比例最小。由此可见,生猪养殖规模呈现两级分化,并且散户养殖的比例较大,详见表1。
(二)统计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生猪农民田间学校的发展现状,按照基础母猪养殖规模将样本分为四类,分析不同养殖规模受访者在不同养殖水平和条件下参与田间学校的现状及认知,详见表2。
首先,在生猪养殖基本情况方面,随着养殖规模的增大,生猪养殖水平也越高。养殖规模较大的养殖场户,从事生猪养殖经营活动年限较长,经验丰富,同时也有条件雇佣专职技术人员,其养殖水平较高。人工输精是养殖场户所采用的主要配种方式,统计显示,中间规模(11~100头)的受访者采用比例较高,而两端受访对象多采用人工输精与本交相结合的配种方式;因为小规模受访者不能完全掌握人工输精技术,而大规模养殖场户是由于猪种的特殊性或认为人工输精对母猪伤害大、不利于产仔等因素的考虑。根据调研结果,大规模养殖场户的技术支持来源主要是私人合作关系,而中、小规模受访者的技术来源主要是公共部门。
其次,在参加田间学校的实际行动上,受访者养殖规模越大,参与田间学校的出勤率越低。纵向比较,10头及以下规模养殖户参与田间学校的次数平均增加,其他规模均缩小。田间学校吸引的是规模较小的养殖户。
最后,在对田间学校的评价上,受访者养殖规模越大,对田间学校的满意度越低,田间学校满足其养殖需求的能力相对越弱。10头及以下规模受访者对田间学校的培训方式、内容和辅导员本身的满意度很高:田间学校启发式、互动式、参与式的培训方式,系统性的培训内容,以及热心、耐心、积极帮助解决养殖户所遇问题的辅导员,都使田间学校受到普遍欢迎。随着养殖规模的增大,养殖场户对田间学校培训方式、培训内容以及辅导员的满意度降低,说明田间学校的培训方式不能吸引规模较大的养殖场户,其培训内容对于规模较大养殖场户而言起到的作用甚微;而辅导员热情周到的服务得到了一致认可,没有表示不满意的。
综上可见,以生猪农民田间学校受训者为中心进行分类统计,不同养殖规模的参与者之间其养殖水平、参与现状以及评价和态度方面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即随着养殖规模的增大,养殖场户的养殖水平越高,对田间学校的兴趣越低。
四、变量选取与模型分析
(一)变量选取
要了解养殖场户参与田间学校行为的影响因素应该从受访者个人特征、养殖条件和认知态度三方面来分析。在受访者个人特征方面,选取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从业时长作为变量。在养殖条件上,则选取养殖户养殖规模、配种方式、一情期准胎率、窝产仔数、断乳仔猪成活率、出栏时间及体重、技术支持来源作为变量。对田间学校培训的认知和态度方面,以对田间学校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者以及养殖需求满足程度作为变量。各解释变量的赋值和描述统计分析见表3。
(二)实证分析
运用Stata11.0统计软件回归有序logistic模型,模型的估计回归结果见表4。从模型的拟合检验结果来看,模型的卡方值为45.18,相应的概率(Prob>chi2)为0.0001,Pseudo R2为0.41,表明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良好。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在受访者的个人特征中,性别和年龄对其参与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其文化程度和进行生猪养殖经营的时长对其参与行为有负向影响。这表明养殖户的文化水平越高,其越能通过专业书籍、互联网等媒介渠道获得养殖知识和技术,自我学习能力越强;而进行生猪养殖经营的时间越长,其积累的经验、形成的默会知识就越丰富。因此,这部分受访者对田间学校的依赖程度不高,参与田间学校的频率也较低。
其次,在养殖条件上,受访养殖户养殖规模越大,一年中参与田间学校的次数就越少。养殖规模是养殖条件和水平的主要体现,没有一定的设施设备和技术水平,养殖户不会轻易扩大规模;并且86%的受访者是家庭经营模式,据受访者反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嫌脏嫌累,雇工越来越难,这样规模越大就越忙碌。因此,参与田间学校培训的出勤率越低。当养殖场户的规模越大、养殖设施设备越先进、养殖理念越现代化时,他们早已是企业和科研院校的目标,成为其产品销售大客户或者科学技术试验基地,并以提供周到的技术服务为回报,建立起了一种互利互惠的私人关系进行合作;这样的养殖场也会雇佣一些技术水平高的退休兽医作为技术顾问,甚至组建起自己的技术研发团队,他们的技术实力远高于农民田间学校,因此参加田间学校的次数少。部分规模较大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参与田间学校的原因有的是与田间学校合作,作为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有的是想听听政府部门人员(辅导员、当地防疫站工作人员)对养殖政策的解读,还有的是派猪场新聘用技术人员前来系统化学习生猪养殖知识并获取新技术、新信息。规模较小的受访者在生产中遇到技术难题时主要是向公共部门和社区精英寻求帮助,如兽医站、防疫站、周边的养殖能手等有限渠道,其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及帮助意愿因人而异,因此田间学校是一个相对较好的技术支持者,规模较小的养殖户参与次数较多。
最后,在对田间学校培训的态度上,受访者对田间学校辅导员的满意度对其参与行为影响显著。在田间学校开展过程中,辅导员是知识和技术的重要载体,因此其工作态度和能力投射到农民对其评价的满意度上,影响着养殖户的参与行为,田间学校辅导员越是努力开展活动,为田间学校学员尽心尽力,则学员出勤率越高。
五、结论与建议
第一,随着养殖场户养殖规模增大,田间学校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相对减弱,养殖户对田间学校的兴趣越小;第二,农民田间学校以农户为中心,能够传递其所需的知识技术并进行能力建设,有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平稳过渡;第三,养殖户的文化程度越高,从事生猪养殖的时间越长,参与田间学校的出勤率越低;第四,养殖规模越大的农户,养殖条件较好,技术水平较高,有较强的技术力量支持,田间学校所能提供的知识和技术对其帮助不大,参与田间学校次数越少;第五,田间学校的辅导员也是影响养殖户参与培训的重要因素,其服务态度好、敬业精神强、技术水平高,就越能吸引农户积极参加田间学校。
针对以上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以下三点政策建议:第一,政府部门应继续开办好生猪农民田间学校。在发展现代农业背景下,农民田间学校很好地行使了农业推广的公益性职能,有利于促进向现代农业平稳过渡。第二,明确田间学校的参与主体为小规模养殖户,并结合其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第三,加强田间学校辅导员的培养和管理,完善辅导员工作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3]赵迪.政府主导下的参与式农民培训研究――以北京农民田间学校为例[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1.
[4]杨普云.农民田间学校概论――参与式农民培训方法与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5]张明明,石尚柏,林夏竹,等.农民田间学校的起源及在中国的发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29-135.
[6]胡瑞法,肖长坤,蔡金阳,等.农民田间学校对生产管理知识提高和生产的影响――以北京市设施番茄农户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1(7):93-101.
[7]肖长坤,项诚,胡瑞法,等.农民田间学校活动对农户设施番茄生产投入和产出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1(3):15-25.
[8]李亚红,李庆红,汪铭,等.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效果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中国植保导刊,2013(2):58-61.
[9]陈崇山.受众本位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0]Sansone, C. Morf, C. and Panter, A. T. The Sage Handbook of Methods in Social Psychology,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orporated, 2003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Position of Farmer Field Schoo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udience Centered Theory
――The Case of Beijing Changping Pig Farmer Field School
HE Jin1, HUANG Sheng-nan2, WANG De-hai1
[中图分类号] S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267-01
为了促进我国养殖场养猪水平的提高,增加养殖场的收益,必须提高纯种猪育种的水平。纯种猪育种的水平直接影响着育种的质量,间接地影响着农户养殖场的扩建以及农户的收益。因此,养殖场养猪必须明确育种目标,采用科学的育种技术,从实际情况出发,提高养殖场纯种猪育种的水平。
一、明确目标、制定方案
纯种猪育种的目标可以为育种工作提供指导,对育种的标准及质量要求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养猪场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制定合理的发展方案和战略,以为现实发展和后期发展提供方向。
为了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目标,应该对养猪市场进行一定的调查。不同品种的纯种猪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养猪场需要根据《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12)》的相关规定,同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育种方案,以促进本养殖场的发展。
二、创新观念,提高养殖技能
猪品种、公猪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纯种猪育种的水平,工作人员的养殖、育种观念及养殖技能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纯种猪育种的水平。因此养殖人员需要创新自己的育种理念,提高养殖技能。
1.创新养殖理念
很多养殖场因为长期受到我国传统育种理念的影响,仍旧采用“引进――退化――再引进――再退化――引进”的方式,从表面上看来节省了人力和财力,但是从长远角度看来,养殖场却丧失了效益,并且有些养殖场的工作人员认为只要是外国的就是好的,直接引进,久而久之就丧失了育种的积极性。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国提出了联合育种的方式,加大对制度、技术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但是,如果要彻底改变这种情况,需要养殖人员改变自己的育种理念。
2.提高育种技能水平
养殖场育种人员及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及技能间接影响着纯种猪育种水平,这种影响是巨大的。但是,目前我国养猪场养殖人员的技能不高,需要进一度的提高。首先将育种素质较高、育种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组合在一起,组成育种小组,同时,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以及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和他们的专长,对其进行分工,如:育种员、育种专员、育种管理员等,从而确保育种的各个环节能够顺利的进行,从而提高育种的水平。其次,应该加强对养殖育种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特别要加强对他们计算机网络技术及现代育种技术的专业培训,保证工作人员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的育种技术。最后,应该科学采用奖惩的办法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定期召开工作交流会,提高育种人员育种水平,从而促进养殖场的发展。
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大对“硬件”的投入,育种工作的工作周期比较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养殖场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投入相关因素,促进育种工作的发展。
三、加强交流、联合育种
联合育种的方式具有扩大育种的规模、提升公猪选择的强度、有效利用遗传资源等优势。但是,目前我国养殖场的育种方法比较落后,并没有真正采用联合育种的方式,联合育种的缺失,直接阻碍了我国养殖场纯种猪育种水平的提高。因此,为了能够提高纯种猪育种的水平,必须积极采用联合育种的方式。
首先应该实现各个养殖厂之间的联合。全国各地的养殖场应该建立密切的联系,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全国的育种方案和育种方向进行分析研究,汇集数据,进而根据本地养殖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性能测定方法。应该加强区域间的联系,特别是本地区之间养殖场的联系,加大对联合育种技术的投入,从而实现育种技术的联合运用。
其次,应该加强对联合育种的技术支持。为了促进联合育种技术的发展,当地政府和养殖场需要嘉庆对其技术的投入,建立和联合育种配套的体系,从而形成人才――技术――设备――资源一体化的模式,进而确保联合育种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采用科学合理的育种技术
我国养猪的历史比较悠久,对育种技术也有一定的研究,有一些育种技术对提高我国纯种猪育种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分子遗传标记技术、B超仪性能测定技术、人工受精技术等。近年来,随着猪分子育种和遗传评估相结合的联合育种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纯种猪育种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各地的养殖场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育种技术,促进本养殖场的发展。
结束语
纯种猪育种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不仅需要确定猪的体征及其育种的条件,还需要在分析相关数据的前提下,根据本养殖场的实际情况,选择优质的种猪,采用科学合理的育种技术,提高纯种猪育种水平,促进本养殖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按养殖特征分类从养猪户的养殖特征来分类,生猪养殖模式主要有传统养殖模式、过渡养殖模式、现代养殖模式、生态养殖模式和健康养殖模式。传统养殖模式传统养殖模式是指养猪户以世代相传的直接养殖经验为技术基础,单纯依靠有机物质循环,在庭院内从事生猪养殖活动的一种“小而全”、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养殖模式[3]。传统养殖模式是在原始养殖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以兼业形式存在,以农户为生产单元,养殖目的一般是满足家庭需要,主要存在于偏远落后的山区。与现代养殖模式相比,传统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养殖所需劳动力来源于农户家庭自身,土地为农户自有土地,饲料主要来源于农户家庭的种植业所得,降低了生猪的生产成本;养殖规模为1~3头,养殖规模远远低于环境承载量,对生态环境影响小。但传统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技术主要来源于农户自身的长期摸索和积累,技术水平较低;在庭院内从事生猪养殖活动,人居环境较差。过渡养殖模式过渡养殖模式是养猪户部分采用现代养殖的相关技术和投入品,把直接经验和现代养殖技术相结合,专业化程度明显高于传统养殖的一种生猪养殖模式[3]。过渡养殖模式是在传统养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养殖目的是获取商品收益,养殖收入是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过渡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规模较大,而且部分采用了现代养殖的技术和投入品,大大提高了饲料的转化率;自我积累、滚动投入的资金投入方式,每次投入较少,而且对外部市场的变化反应灵敏,市场风险较小。但过渡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能够迅速应对市场变化,改变饲养数量,不利于生猪的稳定生产;过渡养殖模式的粪污部分作为养殖集中区域种植业的肥料,其余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对周边环境污染较大。现代养殖模式现代养殖模式是养猪户通过大量接受农业生产以外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依靠现代工业装备来完成由人力操作到机械化、电气化甚至自动化操作的转变,加快物质和能量的循环速度,提高商品猪生产效率的一种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生猪养殖模式[3]。现代养殖模式以企业为生产单元,养殖目的是获取商品收益。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现代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以工业化方式开展生猪生产,技术水平高,饲料转化率高,提高了生猪的生产率;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疫病防控体系健全,生猪产品质量比较稳定。但是现代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饲养人员、设备等的专用化程度较高,使得养猪户的进入、退出壁垒较高;所产生粪污中的大部分需要单独处理,容易造成养殖集中区域的环境污染。生态养殖模式生态养殖模式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将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畜牧技术精华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适度集约化经营管理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和良性循环的一种生猪养殖模式[4]。生态养殖模式以企业、合作社或专业养殖户为生产单元,养殖目的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与现代养殖模式相比,生态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能充分利用秸秆、菜叶等农作物废弃物,而且养殖产生的粪污经处理后成为有机肥,作为养殖集中区域种植业的投入品,形成种养结合的良性循环;采用适度集约化的经营管理方式,注重生态效益,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人畜分离,生猪很少发生疫病,生猪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较高。但生态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采用适度集约化的经营管理模式,生产率相对较低;生产技术以外部引进为主,主要为生物技术,对饲养人员要求较高。健康养殖模式健康养殖模式是以动物生理学、营养学、生态学、系统学以及供应链管理为依据,采用有利于生猪健康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集成技术、材料、方法、装备、设施和工艺,为生猪提供良好的、有利于快速生长的生态环境和安全营养饲料,使其生长发育期间最大限度的减少疾病发生,最终生产出无公害的生猪产品的一种具有较高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的生猪养殖模式[3]。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健康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充分利用现代养殖高效率的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生猪的生产效率;人畜分离,通过采用精确的环境调控技术和良性可循环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提高了生猪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生猪的稳定生产。但健康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养殖规模较大,而且采用各种先进的饲养装备、设施和工艺,因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技术、设施、工艺等先进,对饲养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按经营方式分类依据养猪户的经营方式,生猪养殖模式主要有自主经营模式、公司一体化经营模式和产业化经营模式。
自主经营模式自主经营模式是指养猪户能够独立自主地对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做出决策和进行经营管理的一种养殖模式。其特征是养猪户自负盈亏,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统一。目前,从事自主经营模式的养猪户在中国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养猪户数量庞大,规模不等,不仅包含专业仔猪养殖户、专业育肥猪养殖户、专业种猪养殖户等专业养殖户,还包含自繁自养养殖户。与产业化经营模式相比,自主经营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独立做出决策和行使经营管理的权利,减少了决策时间;根据其养殖对象的特点,具有相应的养殖优势。但自主经营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谈判能力较低,交易费用较高,降低了规模收益的水平;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比较低,受市场变动的影响较大。公司一体化经营模式(集团经营模式)公司一体化经营模式是指由一个公司独立开展生猪养殖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包括育种(提供种猪)、仔猪生产、育肥、屠宰、猪肉销售、饲料生产与供应、信息和技术服务、生产经营管理等内容,独立分享养猪的利润和承担各种风险[5]。该模式多被大型养猪企业所采用,与产业化经营模式相比,具有以下主要优势:管理高度集中,有利于保证生猪生产的稳定性和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仔猪、饲料等原料的采购活动和商品猪的销售活动都发生在公司内部,降低了交易费用;从业人员素质水平普遍较高,而且规模较大,有利于优良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但公司一体化经营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独立开展生猪养殖过程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不仅资金需求量大,而且不利于培育核心竞争力;单独面对生猪养殖各个环节的疫病风险和市场风险,风险水平较高。产业化经营模式产业化经营模式是指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生猪的生产和经营,以国内外生猪及其制品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围绕生猪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生猪养殖模式[6]。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公司+养猪户”模式、“公司+基地+养猪户”模式、合作社模式及在此基础上的各种衍生形式。与自主经营模式和公司一体化经营模式相比,产业化经营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合作分工,从事最擅长的核心业务,有利于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实施“五统一”管理(统一供应良种、统一供应兽药和饲料、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饲养模式、统一组织销售),不仅降低了养猪户所面临的疫病风险和市场风险,而且有利于保证生猪生产的稳定性和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但产业化经营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构成主体多而复杂、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管理难度大、监管成本高;利益协调难度大,关系不稳定,违约现象较多。按经营范围分类依据生猪养殖的相关产业链经营范围,生猪养殖模式主要有多元化养殖模式和专业化养殖模式。专业化养殖模式专业化养殖模式与多元化养猪模式相对应,是指只从事生猪养殖产业,而不经营其他产业的一种养殖模式。无论规模大小,绝大多数的养猪场都采用这种模式。只有少数人、财、物等资源雄厚的大集团或公司采用多元化养殖模式。与多元化养殖模式相比,专业化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于生猪养殖业,有利于生猪养殖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只涉及生猪养殖产业,所需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但专业化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专业化养殖模式由于只涉及生猪的养殖环节,综合竞争与盈利能力较差;由于无法通过相关产业分摊生猪养殖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抗风险能力较差。多元化养殖模式多元化养殖模式是指以养猪业为主,兼营饲料、兽药、屠宰、销售等相关产业,有种猪、仔猪和商品猪,实行自繁自养的一种生猪养殖模式[7]。该模式不仅要求公司要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而且要求公司具有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因此该模式比较适合于有实力的大集团公司。与专业化养殖模式相比,多元化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包含生猪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盈利能力强;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具有较高的抗风险能力。但多元化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涉及生猪养殖的整个产业链,资金需求量大;生产和管理过程复杂,对技术和管理人员的要求高。其他养殖模式除了以上几种养殖模式外,现实中还存在着许多其他养殖模式,例如:150标准化养猪模式、生猪“4450”养殖模式、三级闭环养猪模式、六马精细标准养猪模式等。
不同生猪养殖模式对生猪生产稳定性和猪肉质量安全的作用机制
畜牧业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首选产业和有效途径。在畜牧业中生猪产业所占比重大、优势明显、潜力巨大,是绝大多数农民家庭肉食品自给和增加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为了全面掌握肥东县养猪业的发展状况,笔者深入村镇广泛开展调查,在了解掌握肥东县养猪业现状、特点、优势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发展养猪业的对策措施。
1肥东县养猪业存在的问题
1.1养猪成本与养猪效益非正比增加的矛盾
从2009年养猪效益看,虽然养猪效益较往年有所提高,每头生猪出栏纯收入(除劳动力)达300~400元,在纯收入提高的背后却是养猪成本迅速上涨:一是仔猪、饲料成本的增加。仔猪价格不断攀升,猪饲料价格不断上涨;每出栏1头生猪,饲料成本增加40~50元,仔猪成本增加200~250元[1]。二是劳动力、水电费用增加。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较大,外出打工者增多,在家养猪不如外出打工挣钱多,从事生猪养殖既脏又累,还要承担疫病和市场风险,导致散养的农户减少[2]。加之水电、运输、劳动力等饲养成本居高不下,使得生猪养殖效益的增长空间受到压缩,在“养猪一头不如打工一周”的效益比较下,不少青壮年农民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在家从事养殖业。
1.2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大与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的矛盾
与其他产业相比,养猪业属“三高一低”产业,即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低回报。目前,生猪养殖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长期生产看,生猪产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养殖户经不起市场低潮冲击;传统的生猪养殖缺乏组织动作,组织化程序低,无法将分散的养殖户组织起来形成养殖合力,难以预测和适应市场的变化,无法承受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只能被动应付,使养殖者失去养殖的积极性。
1.3疫病形势严峻与防控难度大的矛盾
传统分散饲养中公共卫生防疫建设存在部分空档,加上动物防疫可追溯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动物疫病严重威胁着养猪业的发展。一些常规疫病在一些规模饲养户和防疫空白村时有发生,造成一定经济损失[3,4]。2007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一些规模养殖户和新进猪群中发生,疾病多数引起全县猪大批死亡,对养猪业的危害性极大。同时多数养猪户对猪的防疫保健意识不强,重饲养轻防疫、重治疗轻保健,没有按要求和需要建立免疫程序,对新的病种没有足够重视,不采取免疫措施,一旦发病损失较大,将影响养殖户增养补栏的积极性。
1.4生猪良种体系建设与现代化要求的矛盾
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肥东县母猪饲养量总体较少,大多数养殖户母猪饲养水平低下,农户自繁自养能力不强。从外省调入的仔猪抗病能力较弱、疫病风险较高、损失较大,导致仔猪购买成本增加。由于资金投入少,品种改良规模小、范围窄,加之生猪生产以农村散养为主,没有形成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和科学的饲养管理体系,使良种良养普及率低。
1.5投入不足与畜牧业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
养猪业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圈舍、良种、饲料、防疫等都需要一定的投资。据预算,一个千头猪场仅固定资产投入就需要60多万元,同时商品猪从出生到出栏上市约6~8个月内需花费1 100~1 200元,资金周转周期长,需要流动资金大。由于规模养殖土地大部分为租来的闲置土地,养殖场不能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导致很多规模养殖户多年来处在低水平运行状态。而养猪除省级有一定项目投资外,县乡级对养猪业建设项目的配套投入较少,信贷投入、民间资本以及外资投入也不足。另外,加工龙头和市场建设滞后,除围绕县城供应的定点屠宰厂外,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制约着养猪业产业化进程。做大做强生猪业,要社会资金及金融资金进入,需要各级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良种推广、动物防疫、养殖户贷款政策性贴息等方面加大投资。
2肥东县养猪业发展对策
通过对肥东县养猪业的调研,认识到肥东县养猪业资源较丰富,市场容量较大,技术较成熟,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重新审视养猪业的现状、外部条件和发展前景,不得不认识到:养猪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应确立发展生猪产业、做大做强生猪产业的科学定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工业理念和产业化思路来谋划、推进生猪产业的发展;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提质增效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突出良种繁育、疫病防治、标准化养猪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实施养猪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营,推进养猪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全县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1切实加强对生猪生产的组织领导
把生猪生产纳入各级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立足肥东县实情,统一思想,上下一致,齐抓共管,针对肥东县的资源优势和生产潜力,对畜牧业内部结构进行比较客观的调整。按照“以农养猪、养猪促农”的要求,稳定千家万户养殖,重点发展适度规模养殖。采取个人、集体、国家有机结合的办法大力发展养猪业,选择养猪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发展养猪小区、家庭规模养殖场等适度规模养殖,开展仔猪繁育和商品猪生产基地建设。
2.2完善良种繁育体系
将猪的品种改良作为提高养猪生产能力的一个突破口,从行政到业务给予高度重视,按照《畜牧法》及畜种区域规划,加大对引进和出售种猪的管理,实行良种鉴定、登记制度,坚决取缔劣杂公猪,加快瘦肉型猪改良推广步伐,促使猪种品质优化。按照养猪生产“三化”繁育体系的要求,加大新品系的培育和优良猪种引进;鼓励农户饲养二元生产母猪,大力推广猪的人工授精和三元杂交优质肉猪生产技术;建立稳定的区域性母猪饲养基地,提高高繁优良母猪比例,增加仔猪来源。
2.3转变养殖方式,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
饲养方式落后是养猪产业发展缓慢、效益不高的一个关键性制约因素,加快发展养猪业,必须大力转变传统的养殖方式,将现代化养殖作为今后生猪养殖的关键措施来抓,将综合配套技术应用于养猪,突出良种应用,配合饲料、疫病防治、科学饲养流程与生态养殖、沼气池建设利用等技术的应用。在今后工作中因势利导,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扶持,加快示范村、养殖小区建设和扶持大户规模养殖,加快推进标准化养殖,在一些条件成熟,生产有一定规模和实行标准化养猪的地区,开展无公害、有机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全面推进标准化养殖,便于统一优良品种和科学饲养防病技术。
2.4加强养猪技术培训,提高科技含量
畜牧业现代化需要养殖户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只有掌握了系统理论知识的人才能切实做好动物防疫工作,才能生产出无公害的畜禽产品。在今后工作中结合生产实际,以人为本,下大力气开展不同层次的科学养猪技术培训。全面认真实施千家万户科技入户工程,做好畜牧科技普及型培训工作。针对规模养猪户(场),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技术难点,建立健全长效培训机制,实行注册登记长期跟踪培训,深化培训内容,从普及型培训转向专业型培训。同时鼓励饲料兽药厂家和经销商结合产品推广开展科学养猪技术培训。要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努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理论与实践操作的能力。要加大对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密切关注国内外畜牧兽医科学技术发展动态,及时推广人工授精、生态养殖、标准化养殖等技术,全面提高养猪业的科技含量。
2.5加强防疫保健,确保养猪业健康发展
针对现阶段猪病十分复杂的现状,切实加强生猪防疫保健:一是积极争取资金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和防疫冷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免疫、检疫和疫病监测,突出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等重大疫病的防控,落实强制免疫,强化内防外堵,确保不发生大的疫情。二是积极引导和指导养猪大户强化猪的防疫保健意识,把防治疫病资金用在防疫保健上,并制定切合本场本户生产实际的免疫程序,做到计划免疫,对一些新的病种有免疫防治。三是畜牧部门要根据养猪生产实际,强化疫病的监测工作,对近年来疫病监测中发现的新病种及时制定防控方案,开展早期预防免疫。四是将发展暖棚养猪与沼气池建设、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等工作结合起来,强化对粪水及其他污物的再利用,防止粪水污染环境。在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一批利用养殖场粪污生产沼气和有机肥项目。
2.6切实增加投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发挥养殖户、加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的同时,政府必须在基础设施建设、良种推广、动物防疫、政策性贴息补助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对优质种源生产场应给予相应的财政补助,农村认真落实母猪补贴和保险,对种公猪引进也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性补贴,以保障生猪生产的基础。二是建立生猪产业扶持和稳定发展基金,对因产业发展波动而受损的规模养殖给予政策性扶持补助,稳定肉猪市场供应。三是加大科技推广,重点解决生猪养殖中的技术问题,如优良杂交组合筛选、提高母猪生产力、重大疫病监测防治等,帮助养猪者提高生产能力,节约生产成本,节支增效。四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安徽省有关生猪产业扶持政策,搞好项目筛选、养殖小区的验收完善和省级龙头企业的上报工作,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扶持。争取县财政资金支持,扶持生猪产业发展。
2.7积极推进生猪产业化进程
一是畜牧部门积极为公司、协会、合作社、农民牵线搭桥,使其形成发展合力,有效解决肥东县生猪生产中农户单打独斗、品种和产品规格多、饲养小规模与大市场难于衔接的问题。积极引导养殖户成立生猪产、销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形成合力,使养猪做到规模化、标准化。鼓励专业合作组织和大型猪场投资建设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发展订单生产,形成“公司+合作社+养殖户”和“龙头企业+养殖小区+养殖户”的经营模式,增强养殖户扩大规模养殖的信心。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争取在良种、饲料、加工等方面引进资金、技术、厂商,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积极扶持协会及经济合作组织和畜产品经纪人及营销队伍,建立健全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畜牧业市场化进程。四是健全和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建立专业交易市场,开通绿色通道,鼓励和支持生猪专业定点收购及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加强预警体系建设,科学预测市场和消费需求走势,正确引导生产和经营决策。
3参考文献
[1] 祁跟兄,胡永杰.青海省民和县养猪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养殖与饲料,2008(6):108-109.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0-0198-01
随猪价上升和国家对生猪生产扶持力度的加大,养猪的经济效益大大提高,激发了一些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各地小规模养猪场迅速增加。由于许多养殖户都未经过系统的学习培训,缺乏必要的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控知识,在当前社会动物疫病错综复杂、生猪流通空前混乱的局面下,流行性疾病的不断发生和各种疫病的交叉感染,成为这些猪场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对多个小型猪场疫病防控的调查过程中,对此有深刻的体会,现提出意见与各位同行商讨如下。
一、当前小型猪场疫病防控中主要的常见问题
1.引种随意
相当一部分猪场在引种过程中十分随意,引种过程就是引病过程。他们既不考察引种当地疫情情况,也不了解既往病史,甚至直接在市场上收购。购回后又不作隔离观察,直接混群,造成不断地引进疫病。
2.条件过于简陋,管理粗放
许多小型猪场是看到市场价格有利而匆忙上马的,条件往往过于简陋,猪舍四面通风、冬天冷夏天热,超越生猪生长的正常承受能力,恶劣的饲养环境使猪的疾病频发,而大部分小型猪场缺乏规范的管理,基本上是照搬农村散养猪的做法。喂料大小猪一样、所有猪一律喂两餐、场内场外仔猪到处跑、饭店潲水不煮熟、饲料原料不讲究、饮水不卫生、环境从来不消毒、粪便堆在猪栏里,外人可以随便进出等等。
3.免疫用药程序混乱
大部分场没有建立规范的免疫程序,不能正常开展免疫接种。甚至有的场见到购回的猪已有耳标就不再打预防针。而现市面上兽药名称五花八门,多数名称与化学成份没有联系,同样成份的药可有多达数十种名称。养殖户买药往往只看功能而不注意成份,常常治一个病换了多种药都是一种成份,贻误治疗甚至造成药物中毒。。多数猪场常对过去有效的药物情有独钟,不管现实的病情与上次是否相同,就是指定同一药品,效果不佳时不是考虑病情而往往怀疑假药,又往往只对病猪用药。
二、提高小型养猪场疫病防控水平的建议
1.加大技术培训和科普教育工作力度
近几年来,各级畜牧兽医部门精力多放在了重大动物疫病的防范工作上,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科普工作跟不上养殖业形势的发展,建议进一步切实加强。这项工作首先应从培训乡镇畜牧兽医技术干部着手。因为现大多数在职乡镇畜牧兽医技术干部过去学习和工作的对象都是农村散养户,自身对规模养殖的管理理念和技术了解都不多,而且离开学校多年,许多知识已经老化,不能适应规模养殖的技术要求。同时,他们是基层技术指导的主要力量,让他们掌握规模养殖的基本技术和培训方法,再通过他们具体指导养殖户、举办规模养殖户的培训班或制作宣传版报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就可以迅速地将科学的理念和技术普及到基层。
2.组织技术力量制定适应本地条件的养殖场疫病防控规范
规模养殖疫病防控技术是有规律可循的,没有必要靠技术人员和养殖户自己去摸索经验。畜牧兽医部门应当组织人力参考各地的养殖管理经验,再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可操作易推广的养殖疫病防控技术规范,印发给养殖户学习,推行养殖规范化管理。围绕规范开展培训,能使培训的方向更明确。在此,笔者认为技术规范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建立预防为主的疫病防控观念,即综合防制的观念
这里说的预防为主绝不是打预防针为主,而是以隔绝控制病原和提高生猪抗病能力为基本原则的综合防疫理念。首先,建立场地隔离屏障。猪场建设应符合防疫要求,能够与外界进行有效地隔绝。例如有经消毒处理的水源或独立的封闭自然水源;栏舍间无直接互通的沟渠;有有效的防鼠设施;场内禁止养猫狗鸡等动物;绝对禁止非本场人员及未经严格消毒的人员、车辆进入场内等;其次, 严格的引种管理制度。制定有效的引种管理程序,如外地引种申请和检疫制度、本地引种考察制度和引种进场前隔离观察制度。未确认健康的猪及其接触物品绝对禁止进入栏舍。有条件的场尽可能实行自繁自养。再次,严把饲料质量关,防止病从口入。外购成品饲料选择大型饲料企业产品,不贪便宜采购腐败变质饲料原料,尽量不使用饭店潲水,确需使用的也必须由非饲养员先在场外捞出鱼刺、长骨、木棍等锐利的杂物后,经蒸煮消毒再换用消毒过的容器送入猪场。最后, 病死猪淘汰及无害化处理制度。设病猪隔离间,有病猪及时隔离治疗,无治疗价值或有可能是烈性传染病的应立即淘汰。
2.2制定适应生猪健康生长的饲养管理措施
第一,制定各生长阶段和季节的营养标准和饲喂方法。按乳猪、仔猪、断奶猪、育肥前期、育肥后期分别制定适合本地饲料原料种类的营养标准、饲料配比,定餐定量饲喂。做好不同阶段维生素、矿物质添加剂的合理使用方案。分阶段逐步过渡饲养的操作方法;第二,适宜的饲养密度。按生产性能的不同分舍、分栏,根据不同季节、不同阶段规定合理的饲养密度。第三,实行环境的有效调控。从栏舍的结构和人工干预措施解决栏舍的通风换气和冬季的保温条件、夏季的防暑措施。培养猪群定点排粪尿,保证猪床的清洁干燥。养母猪的还要设立有效的仔猪保育设施。第四, 规定详细的母猪的配种期、孕期、围产期管理及接产技术方案,初生仔猪的护理方案。第五,合理的清洁卫生制度。每日定时并避开猪休息时段清扫栏舍一次,每月全场彻底清扫一次。第六,保证清洁足量的饮水,并设有自动饮水阀。
参考文献
[1] 杨润章. 我县动物疫病防制的现状和对策[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0(03)
[2] 朱西金. 规模化养猪发展探讨[J]. 现代农业科技.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