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猪 养殖 技术
[中图分类号] S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2-0254-01
随着我国养殖领域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规模化养殖成为了未来猪养殖产业的一个趋势,传统的养殖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高品质猪肉产品的需求,需要我们及时地改变养殖观念,从科学、绿色以及规模等方面出发开展猪养殖。在猪养殖过程中,始终将消费者放在首位,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猪肉产品。
1 猪的饲养技术分析
1.1 公猪饲养技术
在饲养过程中,公猪主要是为了配种。在养殖场应该保证公猪和母猪的比例为1:24比较合适,这样能够有效的保证配种的成功率。在配种过程中应该定期对公猪的质量进行检查,并做好冬季和夏季的防寒和防暑工作。在冬季养殖过程中公猪最适宜的环境温度应该控制在18度左右,夏季应该将舍内的温度控制在25度左右。
1.2 母猪的饲养管理
母猪在养殖过程中应该重点做好妊娠和生产期其饲养管理工作。在猪妊娠期应该密切注意猪的生活情况,及时的添加饲料,增加饲料营养,同时还要注意传染病的侵袭,做好免疫接种工作;对于生产母猪应该做好圈舍的湿度和温度的控制工作,保证母猪和猪仔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还要及时的对猪仔断奶,进行免疫接种,做好传染性病害的预防工作。
1.3 保健程序
在猪饲养过程中应该做好母猪疾病防疫的种类,有细小病毒猪瘟、口蹄疫、蓝耳病以及乙型脑炎,对于这些传染性疾病应该做好相应疫苗的接种工作。在免疫过程中应该在猪的饲料中添加必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提高猪的抗病能力。母猪产前25天内应该及时的接种大肠杆菌多价疫苗和传染性肠胃炎、流行性腹泻二联疫苗,保证母猪和猪仔的安全。
1.4 饲料管理
在养殖过程中为了降低养殖成本应该利用本地区农作物副产品自行配制饲料。可以使用豆秸、玉米秸秆、麦麸、豆饼、粗玉米作为饲料配比的原料,同时在饲料配比过程中还应该向饲料中添加一定的盐、鱼粉和维生素。对于公猪饲喂一般的饲料即可。
2 猪的管理技术分析
2.1 科学合理的选择猪场地质
在猪养殖过程中,猪场地质的选择对于提高猪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病害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猪场的位置应该选择在远离生活区、远离主要城市干道和化工企业,这样对于提高疾病的预防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选址过程中应该对生活区域和生产区进行严格的划分,并将两者进行有效的隔离。在对猪场进行设计过程中一定要保证设置的方案符合相应的指标和要求。
2.2 实行自繁自育制度
在猪养殖过程中,为了保证外来疫情不会进入到养殖场中传播,应该全面实行自繁自育制度,并加强猪品种的改良,不断提高猪生产品质。而在养殖过程中必须要引进全新的品种,需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猪品种,并将引进的新猪隔离观察一个月以上,保证其不存在任何的传染性疾病的基础上,才能将其混入到猪群中养殖。
2.3 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
在养殖过程中要实行全进全出的养殖方式,在猪进入猪场之前对猪圈和养殖场周围进行严格和全面的消毒处理,做好猪进场之前的消毒工作。当育肥猪全部出栏之后应该立即对猪圈、猪栏进行全面的消毒,保证各种物品和设备的干净。同时在养殖过程中还要实施全面封闭的养殖制度,禁止非养殖人员进入到养殖场,更严格禁止各种机动车进入到养殖场内。在养殖场进出口还应该设立紫外线杀毒灯,养殖人员在进入养殖场之前应该进行全面的消毒处理。
2.4 合理规范的使用药物
猪养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疾病,这时就需要使用药物进行防治。但是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应该遵循科学防治的原则,千万不能过量使用药物,尤其是各种抗生素药物。用药应该在兽医的指导进行科学进行,同时药物的种类应该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合理进行确定。在进行免疫接种过程中,应该保证使用合格的疫苗,建立健康的生猪养殖专用药库,只使用其中制定的药物,对症用药,切实保证用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5 建立完善的无害化处理设施
最近几年,国家十分重视养殖产业的无害化处理,要求在进行畜牧养殖过程中,必须达到相应的无害化处理要求。因此,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应该及时的建立无害化的处理设施,对养殖过程中产生粪便、尿液、污水等进行综合的无害化处理和利用,积极的发展规模化养殖和生态养殖产业,降低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高污染、高消耗和高浪费现象,净化周边的环境。同时对于病死的猪也应该进行无害化处理,严谨将其上市销售,对于违反相关规定,危害消费者生命安全的行为应该严肃处理。
结语
总之,在未来猪养殖产业势必会向着科学化、规模化方向转变。在养殖过程中只要我们做好猪养殖过程中各个管理和养殖环节,切实提高科学养殖意识,不断加强生猪品种的改良,制定完善的养殖管理制度,科学用药,势必会保证生猪养殖产业健康的发展下去,从而更好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谢勇君.雷波县芭蕉芋猪的养殖技术[J]. 四川畜牧兽医. 2013(06)
[2]朱占胜,刘廷俊. “360、135”生猪养殖技术――用360斤玉米,从母猪产出乳猪到体重达100kg用时135天[J]. 中国畜禽种业. 2011(10)
[3]吴永绍,刘桂武,何若钢. 瘦肉型商品肉猪的实用养殖技术[J]. 广西畜牧兽医. 2011(05)
[4]王娜,商志伟,赵敏. 混合益生菌对仔猪生长及肠道菌群的影响[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3)
英文名称:Rural Animal-Production Technology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农村杂志社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0869
国内刊号:11-3715/S
邮发代号:82-74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关键词] 棘胸蛙 养殖技术 生长
[中图分类号] S96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10-0284-01
针对闽北山区地区棘胸蛙的养殖,应结合地区环境因素和地形因素,对棘胸蛙生长的影响,制定合理的养殖技术,以促进棘胸蛙在该地区稳定的生长。同时棘胸蛙的销售价格较高,其销售状态呈良好趋势,棘胸蛙的健康成长,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地区经济的上涨。
1 棘胸蛙的概念
棘胸蛙,同时称为石鸡、石鳞和石蛙等,泛指在南方丘陵生长的大型野生蛙类。棘胸蛙的生长,全身呈现灰黑色,其中皮肤较为粗糙,有明显的褶皱现象,同时小型圆状疣累物广泛分布于背部地区,腹部较为光滑但黑点物分布明显。棘胸蛙因生长种类不同,其形体大小也不同,常见的称为“雌小雄大”,其中雄类棘胸蛙长度一般达到8cm到12cm,体重达到250g到750g,性成熟后的雄性,整个胸部呈棘肉刺,肉刺基部有疣状隆起,但不分成团,腹部淡黄色;雌性胸部无棘刺,腹面光滑呈白色。由于背部、头部和四肢伴有大量圆疣,同时疣上黑刺分布明显,胸部刺疣块状较大,其中心位置有角质黑刺,因此被称为“棘胸蛙”。
2 棘胸蛙的生活习性
石蛙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在江西与福建交界处,闽西北的大武夷区,三明、南平等地较多,闽北山区正处与江西交界处,海拔高度在150米到时1000米的山区。棘胸蛙喜欢夜间活动,白天休息,对强烈太阳光存在明显的不适应状态,偏爱水生动植物。据有关调查统计,棘胸蛙的冬眠期一般泛指每年11月月底到明年的4月中旬,5月份到9月份为繁殖期,每年3次,其年产卵量为500粒到1000粒。棘胸蛙的生长温度一般在25℃到30℃,在水中的适宜温度在20℃到27℃。如果针对棘胸蛙进行人工方式的受精到形成蝌蚪形状,时间约为7天,从蝌蚪形态到幼蛙形态的时间约为90天,从幼蛙形态到商品蛙则需要300天。针对棘胸蛙的人工喂养,应以蚯蚓、黄粉虫和蝇蛆为主。
3 棘胸蛙养殖环境的选择
科学选择养殖场地、设计合理的饲养池、科学饲养幼蛙和完善防疫工作,以确保棘胸蛙的健康生长。
3.1 选择养殖场地
应选择合适的养殖场地,其中以安静偏远的山区为主,山区气候的冬暖夏凉特点,适宜棘胸蛙在该地区的养殖。同时以临近山路主干道为宜,适合棘胸蛙养殖过程中的运输,客观上便于管理,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需要,均能以交通便利进行。棘胸蛙的生长对水源的要求较高,因此山区水源丰富是棘胸蛙选择养殖场地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水源应以山溪水、冷泉水和地下水为主,水源丰富,水温应适中,适合棘胸蛙生长的需要。针对棘胸蛙生长对水源的要求,夏季水温应低于30℃,冬季水温应在18℃到26℃之间。为实现对棘胸蛙生长过程污水的排放,应完善水利设施建设,以便于水源运输和灌溉,但是应注意生活污水的排放,应以尊重水源为主,对生态环境不产生实质性破坏。
3.2 设计合理的饲养池
其中饲养池选址一般在海拔较高的山区地带,海拔高度应在200m到800m之间,棘胸蛙饲养池的设计,应结合本地区野生棘胸蛙生长环境,以构建设计棘胸蛙生长过程需要的饲养池。其中饲养池的环境应以阴凉、安静为主,其温度变化较小,为控制饲养温度,应完善饲养池相关设施建设。饲养池内部,应以砖砌和水泥材料为主,主结构应以方形建筑为主,池低应稍微倾斜,完善进水管和排水孔设施,其中饲养池应包括设水面、露地、石穴和食台设施,饲养池上分应设计网盖,以实现对睡眠的保护。饲养池的设计,应在室外设计凉棚,以满足棘胸蛙生长的需要。
3.3 科学饲养幼蛙
为确保幼蛙向棘胸蛙成年的自然过渡。对棘胸蛙生长习性做了分析,发现棘胸蛙处于蝌蚪期的饲养,应在蝌蚪成型期的5-8天后,安排摄食工作,以100组蝌蚪为例,运用5个鸡蛋或者鸭蛋掺和5kg-7.5kg的豆腐渣为饲养材料,其饲养时间一般在傍晚时分为宜,每天进行一次饲养。等到棘胸蛙蝌蚪成型期10天后,饲养方式改为每天2次,饲养食材以豆腐渣为主即可。蝌蚪成型期在20天后,饲养材料应和相关饲料掺和为主,每天进行定量控制,以蝌蚪吃完为止,满足棘胸蛙生长过程对饲料的需要。为确保棘胸蛙蝌蚪期的稳定生长,饲养池温度应低于32℃,水温应低于28℃。同时应根据棘胸蛙生长的需要,合理控制水温,注意对水源的改善,以满足棘胸蛙生长过程对水源、水质的需要,客观上促进棘胸蛙的健康成长。棘胸蛙属于两栖动物,因此应控制水质中的杂物成分,以避免杂物过多对棘胸蛙的影响。例如饲养池水质变差,应注意将部分水质引出饲养池,同时注入新的水源,过程运用药物进行对饲养池的杀毒,以确保水质的清新,便于棘胸蛙生长对水质的需要。
3.4 完善防疫工作
[关键词] 沼液 牧草 养殖 绿色养殖 技术
应用“沼液—牧草—养殖”生态循环原理,养殖业生产产生的尿、粪便等排泄物,经过固液分离处理后,进入沼气工程工艺(主要是发酵),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于生活、畜禽鱼保暖等,沼气池残留的废液种高效牧草(消化能、粗蛋白含量高,营养较全面的牧草),再用牧草配合适量的玉米,或粮食加工副产品(如麦皮、米糠)等饲料养猪。有效地使废物再利用,达到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同时,养殖生产后的废物,得到了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由于养殖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动物的排泄物经过发酵,也可以大量杀死细菌,降低空气污染和周围环境污染,保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以牧草为主要原料,配合粗粮养殖,杜绝使用违禁药物、激素、添加剂预混料等,提高产品的质量,保证肉蛋味道鲜美可口,营养价值丰富,质量安全。
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许多养殖户的养殖收益不高,有的甚至亏本。究其原因,主要由于缺乏市场引导,盲目生产,成本过大,管理欠缺,再由于大工业、大加工、大发展的发展需要,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生态严重被破坏,防疫措施、防疫技术不到位,造成畜禽鱼发病率、死亡率大,产品质量下降,所有这些不仅制约着畜牧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影响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广应用绿色养殖技术是有力地推动畜牧业良性发展的必然之路。“沼液—牧草—养殖”绿色养殖技术以科技为依托,以“合作社+农户”集约化生产为模式,统一市场引导、统一技术支撑、统一发酵工程设计、统一防疫措施、统一种苗供应和统一定单收购,才能保证养殖产业链的健康发展。通过严格考证和评价对比的结果,充分证明:该项目技术程度高,先进性强,能较大地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也能大大地净化环境,适合畜牧业向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沼液—牧草—养殖”绿色养殖技术措施:
一、种草养殖技术
以牧草为主要原料,配合粗粮养殖,是重要绿色养殖技术措施。下面主要推荐奇可利和杂交类两种牧草。
奇可利牧草叶片柔嫩,表面,叶面没有钢硬的绒毛,叶中有丰富的乳浆,是适口性最好的饲草品种之一,能够显著增加动物的采食量,促进生产增重。奇可利牧草是目前粗蛋白含量最高、营养最全面的饲草品种,干物质中粗蛋白含量高达30%,比黑麦草的粗蛋白含量高12%,比紫花苜蓿和一般的菊苣的粗蛋白含量高8%。含17种氨基酸,特别是动物生长所必需的10种氨基酸含量丰富。粗脂肪8.59%,无氮浸出物30.34%。维生素、矿物质含量非常高而且均衡。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亩产可达5~6万斤以上(湿草重量,下同);在长江流域以北地区,亩产可达3~4万斤以上[1]。与其他叶菜类饲草相比,增产极其显著。它表现出良好的品质优势和高产优势,具有极高的饲喂价值,深受广大养殖户的欢迎。
杂交类牧草以橡草为草本,通过与墨西哥类玉米、苏丹草杂交培育而来。该种牧草产量高,无性繁殖,一种多年生,抗病力强,抗衰老,适合山地荒地种植,成本低;草质柔软,粗纤维含量低,适口性好,含有丰富的消化能、游离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家禽家畜良好饲料资源。杂交类牧草以切碎或青贮发酵处理后饲喂家畜,效果较好。青贮发酵可以提高饲草的适口性和利用率,营养,质地柔软,具有浓郁的酸香气味,符合家畜的采食特性[2]。
根据畜禽鱼的消化利用能力差异,制定科学供给牧草措施,定量配给,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1.喂猪
牧草切碎0.5cm以下或发酵,喂猪效果最佳。猪的不同品种、性别、年龄和生长阶段对牧草的消化利用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实践证明:以日粮总量计算,小猪可饲喂牧草1/4,中大猪可饲喂牧草1/3。
2.喂兔、鹅
兔在断奶一周,鹅雏从出壳后一周开始添加牧草,两周后开始大量用牧草饲喂直至出栏,可以代替70%饲料。
3.喂牛、草食鱼
几乎可以全部使用牧草代替饲料。
利用牧草代替饲料养殖的好处有:
3.1饲养成本大大降低
3.2提高瘦肉率,改善肉质
牧草配合饲料养殖,能够平衡营养,提高瘦肉率,改善肉质。玉米饲料基本营养成分是碳水化合物,主要满足动物热量和体能需要。过多饲喂玉米饲料,会造成热量过剩,脂肪过多,畜产品和水产品过肥。
3.3畜体更健康,甚至可以调治腹泻
牧草一般具有清热祛火、调理肠道的作用。可以增强畜体免疫力,有效预防夏、秋季各类疾病发生,可以有效调治腹泻。
3.4改善圈舍环境,臭味小
利用牧草饲喂畜禽,有效养分能够基本被消化和吸收,粪便臭味很小,圈舍苍蝇少,更干净,保证畜体健康。
二、“生猪-沼液-牧草”生态工程工艺
畜牧业生产的排泄物,使用密闭排污设备,集中送到专门固液分离处理的地方,用固液分离机分离出来的固体,作为有机肥原料。污水和尿液用作沼气发酵材料,使用密闭管道输送到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于生活、畜禽鱼保暖等。沼气池残留的废液,作为种植牧草的肥料,使用密封管道输送到自动喷洒系统淋牧草,减少中间二次污染环节。种植牧草的运营成本主要是种子费用、人员工资等。牧草加工(鲜草切碎或者青贮发酵)后喂猪,这样循环利用,达到增收节支,创造更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倡导“合作社+农户” 养殖模式,更好地推广“沼液—牧草—养殖”绿色养殖技术
“合作社+农户”养殖模式,就是养殖户与养殖合作社达成合作协议,按照产业化、标准化的要求,以畜产品为核心,做到统一市场引导、发酵工程设计、技术指导、防疫措施、种苗供应和定单收购,既可以大大地降低市场风险,又能为广大农户提供全程绿色养殖技术引导,加强防疫,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出栏率;减少投入成本,统一收购,轻松经营;统一使用牧草和饲料,杜绝使用违禁药物、激素、添加剂预混料等,保证肉蛋品质安全,达到养殖户、合作社双方共赢的目的。
参考资料
鲤鱼是黑龙江省地方主要养殖鱼类品种之一,以往传统的鲤鱼商品鱼养殖方式普遍是“一茬”春放秋捕。但近年来,逐渐推广一年养“两茬”的新技术,即:先养一茬商品鱼提供市场后,再养一茬鱼种。据统计,应用该技术比传统的春放秋捕的养殖效益高1倍以上,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1 商品鱼养殖
1.1 放养前的准备
鱼种放养前7~10天进行清塘消毒,每公顷用生石灰1125~1500kg或漂白粉150kg,也可使用其他消毒药物消毒。清塘消毒2~3天后,每公顷施粪肥1500~3000kg,池塘注水0.8~lm深。
1.2 鱼种放养
按计划每公顷产6~7,5吨商品鱼放养鱼种,商品鱼出池规格750g。春季放养鱼种,鱼种要求是驯化培育的鱼种,并且要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无病无伤。鱼种放养规格200~300g。每公顷放养鲤鱼种6000--7500尾,鲢鳙鱼1800~2250尾,鲢鱼与鳙鱼的比例是1:1~3:1。鲤鱼选择生长快,市场受欢迎的德国镜鲤、松浦鲤和建鲤。
1.3 饲料投喂
饲料:采用硬颗粒饲料,加工颗粒饲料的原料粉碎细度要在40目以上,饲料粗蛋白含量要求达到30%~35%,饲料粒径4~5mm。
饲料投喂:采取驯化投喂法。每个鱼池用木板和圆木搭一个伸入池水中3~4m长的栈桥作为投饵台。可以用手撤喂,也可用自动投饵机定时投喂,将自动投饵机固定在投饵台上。从近几年自动投饵机的应用情况看,自动投饵机投料范围广且均匀,出池鱼规格整齐,效果好于用手撤喂,而且还省工。鱼种入池2--3大后,即开始投喂,5月份以前每天喂3次。6月份以后每天喂4次。每次投喂30分钟左右。每次投喂以鱼吃八成饱为宜,即大部分鱼吃饱游走为止。
1.4 水质调节
鱼种入池后,逐渐加深池水,7~10天加一次水,每次加水10~20cm,到6月份水深达到1.5~2m。每15天泼洒一次生石灰水,每公顷水面用生石论文联盟灰300~375kg。但碱性池塘不宜用生石灰调节水质。6月初安装增氧机,并开始投入使用,坚持每天开机,晴天中午开机1~2小时,阴雨天开机2~3小时。
1.5 鱼病防治
鱼种入池前用3%~5%的食盐水浸洗鱼体,时间为10~20分,进行鱼体消毒。每隔20天全池泼洒一次消毒药物,定期检查鱼体,发现鱼病及时治疗。
2 鱼种培育
2.1 放养前的准备
夏季商品鱼全部出池上市后,在注水前马上用漂白粉消毒,每公顷用75~150kg,药物用水溶解后全池泼洒,也可使用其它消毒药物。然后池塘注水0.8~1m深。如果注入池内的水较瘦,每公顷再施尿素22.5kg,二铵15kg。
2.2 夏花鱼种放养
(1)夏花暂养:按照夏花鱼种需要量,6月上旬购买规格1.6~2cm的鱼仔,在小池塘内进行高密度暂养,每公顷放养30~45万尾。先用豆浆喂一周,然后再使用破碎的配合颗粒饲料驯化投喂。6月下旬至7月初,即可养成规格3~5cm的夏花鱼种,准备分池饲养。
(2)夏花放养:池塘消毒4~5天后,即可放养夏花鱼种。鱼种培育也按公顷产6~7,5吨放养,鱼种出池规格loog。每公顷放养规格3~5cm的夏花鱼种60000~75000尾,其中鲤鱼48000~48000尾,鲢鳙鱼12000~15000尾,鲢鱼与鳙鱼的比例是1:1~3:1。
2.3 饲料投喂
饲料;配合颗粒饲料粗蛋白含量要求达到32%~35%,加工颗粒饲料的原料粉碎细度要在40目以上。
饲料投喂:也采取驯化投喂法,人工撒喂和自动投饵机
转贴于论文联盟
投喂均可。7~8月份,每天投喂4次,上、下午各投喂2次。9月份,每天投喂3次。每次投喂以鱼吃八成饱为宜,不可过量投喂,否则会造成浪费。另外,每天投喂的最后一次,即傍晚投喂时,要控制投喂量,投喂量与前一次投喂量相当即可。因为傍晚鱼贪食,吃的过多,易造成夜间浮头死鱼。
2.4 水质调节
夏花鱼种入池后,每7天加注一次新水,至7月末水深达到1.5m,至8月中旬达到2m,以后保持这一水深。15~20天泼洒一次生石灰水,每公顷水面用生石灰300~375kg,但碱性池塘不宜用生石灰调节水质。夏花鱼种入池10天后,即把增氧机重新安装在池塘内,并投入使用。
关键词:优质肉鹅;养鹅业;养殖技术
养鹅业是我国众多家禽养殖产业中发展速度最快、生产规模最为庞大的一个产业。在我国科学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带动下,对养鹅产业的养殖技术以及发展方式都提出了全新内容及要求。如何才能将优质肉鹅的规模化养殖技术更好地应用在肉鹅养殖培育的过程之中,逐渐受到养殖户的广泛关注。
1肉鹅规模化养殖技术的前期准备阶段
想要通过规模化养殖技术培养出质量优良的肉鹅,相关技术人员就要格外注重肉鹅规模化养殖技术应用的前期准备阶段。养殖方式的选择、厂址的布置以及肉鹅养殖厂、养殖区域的设立,都是需要相关养殖技术工作人员重点关注的主要工作内容[1]。现阶段,肉鹅养殖的方式主要有圈养和放养两种。相关技术工作人员要有效结合肉鹅的具体养殖方式,选择与养殖方式相适应的养殖厂址。一般情况下,养鹅厂址应该选择建立在地势较高且平坦、环境较为干燥、阳光充足的地方。鹅舍要远离重工业园区,并采用土质的建设方式,更好的保障鹅舍的透气和透水性。负责肉鹅规模化养殖工作的技术人员可以将养鹅厂分成生产和日常生活管理两个不同类型的养殖区域,实现肉鹅规模化养殖的有序管理。
2肉鹅规模化养殖的重点注意事项
2.1雏鹅规模化养殖的重点注意事项
所谓雏鹅指的是从破壳到4周时间内的小鹅。生长发育速度较快、消化机能较为低下以及自行调解体温的能力有限等,是雏鹅最显著的成长特征。要选择体质健硕、站立平稳有力以及破壳时间在准确生产预估时间段内的健康雏鹅,在雏鹅破壳而出后的24~26小时之间及时为其提供适量的饮水。必要时可以在雏鹅初次饮用水中添加适量的高锰酸钾、葡萄糖以及维生素B,并把饮用水的水温控制在25℃左右。雏鹅的首次饮食称为开食,技术人员可以将开食撒在干净的场地内,引导雏鹅进行自由吃食。开料与青料的调配比例是需要技术人员尤其注意的重点内容。一般情况下,出生4天以内雏鹅的开食调节比例设定在1∶2,出生4~10天的雏鹅其开食比例的分配控制在1∶2.5,而当雏鹅出生满10天之后,其开食的比例则相应的变化为1∶4。
2.2中鹅规模化养殖的重点注意事项
所谓中鹅,指的是出生4~60天的肉鹅。这一生长期间内的肉鹅相当于人类的青壮年成长阶段,部分地区也将中鹅称之为青年鹅。处在中鹅成长阶段的肉鹅,其大体成长形态与成年肉鹅基本相同,各项消化机能相比雏鹅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和完善。中鹅相比雏鹅,对外界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肌肉、骨骼以及羽毛的增长速度较快。负责规模化养殖的技术工作人员要合理掌握中鹅食量较大、适宜粗粮饲养的生长特点,注重对中鹅在体重以及出栏率方面的控制,为育肥仔鹅的培育和养殖打好基础[2]。
2.3育肥仔鹅规模化养殖的重点注意事项
出壳天数达到60天以上到投入市场进行销售之前的肉鹅称之为育肥仔鹅。育肥仔鹅是优质肉鹅规模化养殖的最终培育阶段,也是最关键的养殖阶段。优质肉鹅的育肥时间一般情况下会被控制在10~15天,保证饲料食粮的充分供给,引导肉鹅进行自行进食是育肥仔鹅规模化养殖阶段需要相关工作人员重点注意的养殖技巧。在育肥仔鹅的规模化养殖期间,技术工作人员要尽可能限制肉鹅的活动范围,保持肥育舍暗淡的光线和养殖环境的安静,最大限度的减少外界生长环境对肉鹅的刺激[3]。
3结语
随着市场对于肉鹅的需求增多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优质肉鹅规模化养殖技术的应用就是在市场推动下产生的必然趋势,认识到养鹅业在我国家禽养殖业发展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将规模化养殖技术更好地应用到肉鹅的养殖过程之中,才能最终促进养鹅业经济的稳定提升。
参考文献
[1]夏露,潘志雄,王继文.浅谈如何控制商品肉鹅规模化饲养成本[J].中国家禽,2011,(13):55-56+59.
[2]侯水生.我国肉鹅产业发展应重视的问题与建议[J].水禽世界,2014,(03):6-9.
关键词:高强度;肉牛养殖技术;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S823.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4-0051-02
肉牛养殖业逐渐发展成为养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肉牛养殖技术对于提高牛肉的产量和质量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的牛肉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改进肉牛养殖技术、提高牛肉产量成为肉牛养殖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1肉牛养殖的现状
随着牛肉市场需求的扩大,肉牛养殖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我国的肉牛养殖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我国的肉牛养殖仍以散养的形式为主,肉牛养殖户的养殖知识和养殖技术都比较落后,导致肉牛养殖的产量和质量普遍不高。其次,在养殖肉牛的用料方面,仍采用简单的粗粮加精料的饲料,不能进行有效的育肥,与国际肉牛的养殖水平相差甚远;再次,我国的肉牛养殖,多采用放养的形式进行肉牛培育,但是这种全程放养的方式并不适合肉牛育肥[1]。
上述这些情况的存在不利于提高肉牛育肥的效率,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牛肉市场的需求。故此,如何更好的提高肉牛养殖技术,提高肉牛养殖的产量,满足人们对于牛肉的需求已经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2肉牛养殖技术的策略
2.1育肥牛品种的选择
实施高强度肉牛养殖技术,首先要选好育肥牛的品种。在进行品种选择时要做好四方面的工作[2]。首先,根据育肥目标进行品种的选择,若是想增长肉牛的体重,就选用杂交牛;若是想改善肥牛的肉质,就选用纯种牛。其次,在选择育肥牛时,应选择1~2周岁的牛,这个时期的牛体重增加最快。再次,在选择育肥牛时,最好选择阉公牛,因为其肉质更加鲜美,价格更高,市场需求量也比较大。最后,在选择育肥牛的品种时要根据育肥目标来选择育肥牛的体重体膘;若是想增长体重,就选择原体膘瘦但体重大的品种;若是想改善肉质,就选择原体膘肥但体重小的品种。
2.2育肥牛的饲料使用
进行高强度肥牛养殖,正确使用饲料是提高育肥牛产量的关键[3]。科学合理使用饲料,首先要在价格合理的前提下保证饲料的安全,能够满足肥牛生长需要。其次,养殖户在选用饲料时,要按照育肥牛的不同目标(增加体重或者改善肉质)来选择不同类型的饲料(粉状、粒状、片状)。再次,育肥牛的饲料主要分为粗料和精料两种,在使用饲料育肥时,注意粗料和精料的搭配使用,将饲料中的蛋白质控制在12%~15%,这是最利于肥牛生长的用量。
2.3适度地放养与存栏
目前,我国的肥牛养殖一般采用放养的形式,但是整个过程都采用放养形式并不利于肉牛的育肥[4]。因此实施高强度肥牛养殖技术,必须对肉牛进行适度地放养与存栏,可以采用白天放牧、晚上存栏的形式,使得肥牛汲取青草和储藏饲料中的营养,提高肥牛增肥效果。同时在对肥牛进行放养,肉牛进行了一定的运动,可以使肉牛的肉质更加鲜美。
2.4牛舍环境的优化
优化牛舍环境也是高强度的肥牛养殖技术之一。在寒冷的冬天,做好牛舍的保温工作,否则肥牛的增重就会受到影响,出现严重掉膘的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在牛舍外覆盖塑料布或者用其他挡风的材料来保证牛舍温暖适宜。在炎热的夏天,要做好牛舍的通风工作。优化牛舍环境对于防疫也有重要作用,避免肥牛生病,比如要及时清理牛舍中肥牛的粪尿,做好牛舍内的消毒工作。
3结束语
高强度肥牛养殖技术对于促进肥牛养殖业的发展、提高牛肉产量有重要的意义,而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肥牛养殖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牛肉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当实施高强度肥牛养殖技术,选择好育肥牛的品种,正确使用育肥饲料,对肥牛进行适度地放养与存栏,做好优化牛舍环境的工作,促进肥牛养殖业的不断发展,提高肥牛的产量和质量,满足日益扩大的肉牛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晓玉.高强度肥牛养殖的技术探讨[J].当代畜牧,2013(11):68-69.
[2] 杨盛斌.育肥牛规模养殖前景与探讨[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3(7):66.
(1.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河北 秦皇岛,066200;
2.河北省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河北 秦皇岛,066200)
摘要:2012年从福建宁德引进大型藻类龙须菜,在昌黎扇贝养殖区进行养殖试验,对藻体生长适宜水温、水层及增重情况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龙须菜养殖适宜生长水温20~24 ℃,适宜生长水层为0.8~1 m,9月份生长最好,月增重率最高可达489%。
关键词 :龙须菜;水温;水层;增重率
近年来随着昌黎海域富营养化程度提高,海湾扇贝养殖区赤潮频繁发生,造成扇贝滞长甚至死亡,严重阻碍了海湾扇贝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海区中适量养殖大型藻类,利用大型藻类在生长过程中大量吸收水体中碳、氮、磷等营养物质的特性,是防治海水富营养化的有效措施之一[1]。龙须菜(Gracilaria verrucosa)属于红藻门、真红藻纲、杉藻目、江蓠科、江蓠属,是红藻门中较大型藻类,野生状态下多生长在低潮带到潮下带的岩石上,因其对温度、盐度适应性好,在5~30 ℃范围内均可生长[2],利用藻类营养体可行无性繁殖,苗种容易获得,且生长快、生物量大,在海湾扇贝养殖区适量养殖,可有效降低海区富营养化程度,抑制赤潮生物生长,改善海湾扇贝养殖环境。2002年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申请参加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黄渤海区典型海湾复合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编号2011BAD13B06),并负责在河北昌黎海域进行龙须菜和海湾扇贝的综合养殖试验示范工作,为摸清龙须菜在海区的适宜生长水温、养殖水层等因子,在昌黎海域进行了龙须菜养殖试验。
1材料与方法
1.1海区选择
在昌黎扇贝养殖区,底质为泥沙质,水深8~10 m,海区潮流畅通,海水盐度25%以上。
1.2龙须菜苗种
龙须菜种苗购自福建宁德,共计200 kg。
1.3龙须菜夹苗与分苗
夹苗前将苗绳在海水中充分浸泡,使苗绳处于湿润状态,将龙须菜苗种夹在两股苗绳之间,两端露出5~6 cm,每隔10 cm夹苗一簇,每簇重量20 g。
当藻体长度达到80~100 cm时进行分苗,将藻体直接断开成4~5段后,每簇按20 g夹在苗绳上,重新挂养。
1.4不同养殖水层龙须菜生长试验
采用平养模式,在昌黎扇贝养殖区,进行不同养殖水层龙须菜养殖试验,将5.3 m长的养殖苗绳两根相连,一端挂在海湾扇贝养殖梗绳上,另一端挂在另加的一条梗绳上,苗绳中间加坠石,以养殖水层至水面距离为参数,选择梯度为0.3 m、0?5 m、0.8 m、1.0 m、1.2 m,5个不同养殖水层,测定每月龙须菜生长重量,确定最佳养殖水层。
2试验结果
2.1海区温度及透明度
试验从2012年5月30日开始至9月30日结束,每5 d测定一次水温和透明度,养殖期各月水温及透明度范围见表1、图1。
2.2藻体生长情况
2012年5月30日放养后,因前期海水平均温度在17 ℃,藻类生长较慢,至7月30日未进行分苗,8月1日开始第一次分苗,重新夹苗后进行挂苗养殖,9月1日又第二次分苗,生长至9月30日结束。随机抽样对各养殖水层每绳藻体重量进行测量,每水层测量10绳取平均数。藻体重量及月增重率见表2、表3、表4。
从表2、表3、表4及图2可以看出,各养殖水层龙须菜增重率在9月份最大,此时表层平均水温为22 ℃,水温范围20~24 ℃,0.8 m 水层月增重率最高达到489%。从不同水层藻体生长及藻体颜色看,0.8~1 m水层藻体生长及颜色正常,0.3 m水层因光照过强对生长有抑制作用,部分藻体色素分解褪色变黄,水层过深过线太弱也同样降低藻类生长速度,因此选择养殖水层以0.8~1 m为最适宜。
3结论
龙须菜在昌黎扇贝养殖区可正常生长,生长最适宜水温20~24 ℃,其生长受光照强度影响较大,光照过弱生长缓慢,过强对其生长同样有抑制作用,养殖水层选择在0.8~1 m为最适宜,藻体月增重率最高可达489%。
参考文献:
[1]
林贞贤,汝少国,杨宇峰.大型海藻对富营养化海湾生物修复进展[J].海洋湖沼通报,2006(4):128-134
关键词 蚱蝉;人工养殖技术;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 S88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264-01
蚱蝉,俗称“知了”,在我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其末龄若虫营养价值很高,蛋白质含量接近60%,而脂肪仅为10%左右[1],是难得的高蛋白、低脂肪的美味佳肴。蝉除了具有食用价值以外,还具有药用价值。由于生存环境恶化、人为滥捕等因素的影响,野生蚱蝉的数量已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导致市场售价不断上升,因此人工养殖蚱蝉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具有成本低、技术难度不高等很多优势。据统计,养殖蚱蝉能产卵块约2 000只/m2,收入200~600元/m2;在不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前提下,每1 hm2农田养蝉750 m2,收入逾30万元,效益可观[2]。
1 生活习性
蚱蝉属昆虫纲同翅目蝉科,为不完全变态的昆虫,生长发育要经历卵、若虫、成虫3个时期。7月下旬,后,雌成虫开始产卵,一般产在直径5 mm左右的枝梢。产卵时,用产卵器在枝条上刺出很多0.5~1.0 cm深的倾斜卵室,一个卵室产6~8粒受精卵,卵越冬后6月开始孵化,若虫落到地面上,随即潜入土中,通过吸食植物根的汁液获取营养,若虫在土中一般生活3~5年,甚至更长,直至末龄幼虫钻出地面,爬上附近杂草、树木等,最终停留在枝叶、树皮,蜕皮羽化为成虫。羽化20 d后开始产卵,产卵盛期出现在6月底至8月下旬,并逐渐进入产卵末期。
2 蚱蝉人工养殖技术
人工养殖蚱蝉主要应抓好种源获取、场地选择、保护措施等。半自然条件下养殖蚱蝉是目前最成功的技术,主要有以下优点:一是投入少,养殖风险低;二是根据蝉的自然生活习性科学养殖,仅进行较小的防护,养殖技术简单,易于操作推广[3]。
2.1 种源获取和保存
对于种卵的获取主要有2条途径:一是在自然条件下采集野生蝉卵,树密蝉多的场所最理想,可选取一至二年生枯枝条,一般干枯枝条呈扁平状、皮下木质部大量乳白色椭圆形卵的即是。采集种卵后,室外保存即可,同时注意下雪保温和防止其他动物的破坏。二是购买养殖基地的卵枝[3-4]。
2.2 卵的孵化和殖种
在长、宽、高分别为80、40、20 cm的塑料盒底部铺约7 cm厚的细干沙,30~32 ℃温度条件下,将成捆的卵枝放在盒上,用小喷雾器连续喷水,使卵枝条周围湿度较高。在此过程中,经常检查卵的孵化情况,当有若虫孵化时,将枝条连同细沙一起放在养殖场。6—7月或9—10月殖种。在饲养场所的寄主植物树下地面远离树干基部约1 m,挖三角、环、方、平行或辐射等形状的30~50 cm深的窄沟。殖种后盖土压实,做好时间、数量、殖种沟形及深度等的记录[4]。
从卵发育成若虫,蚱蝉要在地下生长2年,约3个冬夏:第1年6月开始生长,眼睛、全身为乳白色;第2年全身颜色加深,眼睛为粉红色;第3年若虫成熟,此时身体褐色,眼睛黑灰色,平均210只/kg[4]。第1、2、3年的体重分别约达到1.0、3.0、4.5~5.0 g。
2.3 选择场地、树种
寄主树种对蚱蝉的产量会造成影响,养殖过程中要求选择生长茂盛、根系发达、汁液较多的树种,如杨、柳树、桐树或老果园中的苹果、桃树、梨树等。场地土壤要求不板结、不沙化,且疏松湿润,没有蚂蚁,以壤土为好。另外,上年蚱蝉较多的地方也可以做埋殖卵枝的场地[5]。
2.4 管理
主要是做好防疫。出土后的若虫以及羽化后的成虫天敌较多,蛇、麻雀,螳螂等都喜食若虫,同时还要预防白僵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卵期和蝉蚁的天敌主要是红色小花蝽、蚂蚁,用强氯精、DDVP等进行土壤处理或用强氨精100倍液浸洗具、卵枝[6]。
2.5 蚱蝉的采收
2.5.1 蝉蜕采收。蝉蜕为蚱蝉若虫在羽化时所脱落后干燥的皮壳。夏、秋季在树林的树上或地面捡取,去净泥沙、杂质、晒干即为中药——蝉蜕[7-9]。
2.5.2 末龄若虫的采收。在6—8月雨后土地湿软时,蚱蝉若虫用锯齿状的一对前足挖土出洞。爬出地面后即在地面上做短期运动,然后攀缘到树干或棚架上准备脱壳。第2天4:00—6:00羽化为蝉。18:00—24:00在出土后尚未羽化之前,可用宽透明胶带缠绕树干使其无法爬到高处,便于采集。洗去泥沙后用冰箱冷冻保存[4]。
3 参考文献
[1] 徐雨晗.开发养殖蚱蝉前景好[J].北京农业,2004(7):27.
[2] 向前.蚱蝉的人工养殖[J].农家参谋,2004(5):5.
[3] 董利萍,李瑞霞,李玉林.林下半自然养殖金蝉技术要点[J].河南农业,2007(17):42.
[4] 王坚毅.蚱蝉的人工养殖和利用[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3(3):10-11.
[5] 张洪钦,董延涛.蚱蝉养殖技术四要点[J].养殖技术顾问,2001(9):34.
[6] 孙居祥,赵保立,刘现垒.蚱蝉及其人工养殖[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2(7):13-15.
[7] 覃西明.蚱蝉人工养殖技术[J].农家顾问,2008(9):23-24.
[关键词] 淡水 螃蟹养殖 技术
[中图分类号] S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8-0197-01
螃蟹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淡水产品,营养丰富,在现代社会中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它是一种节肢动物,从目前我国的养殖分布状况来看,主要聚集在长江的入海口地区,人工养殖具有一定的专业性,需要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像苗种的投放、饵料的配置以及后期的放逃工作等,但是,在近些年来,随着养殖技术的普及创新,这种淡水螃蟹养殖技术逐渐得到了推广,越来越多的地区作为经济发展战略大规模发展起来。
1 螃蟹的生活习性及特点分析
1.1 生长环境方面
螃蟹一般是居住在较为潮湿的泥岸洞穴中,但也不排除在水中的石块或水草中。如果是江海湖波,那么它们喜欢生活在水质较为清洁、水草茂盛的区域,如果的池塘的小范围中则是池底的泥草中。它的生活特点一般是昼伏夜出,它的一个基本技能就是挖穴,同时这也是其防御侵害的一种方式,洞穴的挖掘一般是在较为松软的土层中。
1.2 食物摄取方面
由于其属于水生生物,它的食物也大多数是从水中获得,不仅食水草,也会捕食一些腐殖质,也不排除小昆虫、蠕虫、小鱼小虾等。但是主要的还是以水草为主,泥沙的食用只起到辅助消化的作用。
2 淡水螃蟹养殖需要做好的工作
2.1 选择适宜的池塘条件
好的淡水池塘,要具备干净的水质,水源较为充足,池水的进水和排水十分便利,池中的土壤为黏土、沙土或是亚沙土,具有很好的通气性。面积不能太小,水的深度要保持在0.6――1.5m之间,可以塑造几个高过水面的小土墩,也就是所谓的蟹岛,便于其采光,并未其提供挖穴建洞的条件。
2.2 保持池水的干净
如果是新建设的淡水养殖池,在放养螃蟹之前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药物消毒,一般常用的是漂白粉,这样可以使池水干净卫生,不会给螃蟹带来过多的危害。首先,要把握好整个池子的规模大小,确定实际的体积,然后根据大小来调配合理的漂白粉,经过加水溶解之后,要在短时间内进行全池泼洒,通常情况下,清池之后的5-6d就可以放养了。
2.3 培育良好的水池水质
经过上一环节的漂白粉消毒后,待3-4d之后,可以在池塘之内投放大约150kg的有机腐殖质等的肥料,投放几天后池水的颜色会逐渐的变为青绿色,并且要保持池水的干净卫生。
2.4 种植适宜的水草
上述提到,螃蟹的生长习性离不开水草环境,因此,在淡水池养殖螃蟹就要充分的利用这一习性特点,在池子中种植或投放一些适当的水草,塑造预期自然的生长环境相似的氛围。在池中种植水草的另一目的就是起到一种分散的作用,让螃蟹可以分散在池中的不同高度,需要注意的是,水草种植不能过于密集,要留有一定的日照空间。
3 淡水螃蟹的养殖技术分析
3.1 养殖温度调节方面
螃蟹在幼苗阶段,需要的生长温度不宜过高,适中即可,一般是在15℃-30℃之间,最佳的温度是25℃左右。因此,养殖管理人员就要严格的控制好养殖大棚内的池水的温度,保持其始终处于恒定的状态,水温过低就要进行增温。
3.2 养殖的密度方面
螃蟹的生长需要有一个充足的空间区域,如果养殖空间过于狭小密集的话,很容易造成水中供养不足,水质下降等的不利现象,因此,就需要严格的控制好这方面的工作。我们从大多数的实际养殖经验来看,一般每亩大小的淡水池可以放养500――600只螃蟹,这样的密度是最佳的,可以给螃蟹提供一个充足良好的生长空间。
3.3 日常的饵料喂养方面
由于螃蟹的食物来源较为多样性,因此,对于淡水池的人工养殖来说,在进行事物的喂养时,就可以根据实际采用新鲜的鱼类饲料并添加合适量的食盐,经过高温烧熟之后去骨搅拌成鱼糜,再制作成小团状颗粒,直接抛洒到水池中进行喂养。螃蟹的幼苗在进入到淡水池子中初期阶段,喂养时要控制好时间量,一般是每日3-5次,饵料的不能全部集中一个区域投放,一部分要投放在池边的浅水区域内,另一部分要抛撒在水生植物较为密集的区域。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后,大约6-10个月后,螃蟹的个体逐渐变大,水池的温度增高,对于食物的摄入量加大,特别是在其8-10个月时,螃蟹肥育聚黄,自身重要增加,养殖人员就要增加动物性饲料的喂养。需要注意的是,在喂养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水池的温度、天气条件以及螃蟹的生长状况等进行量的适当变化。
3.4 做好相应的放逃措施
幼苗期的螃蟹还不具备很强的活动能力,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成长后,它的个体逐渐变大,各方面机能逐渐成熟,活动能力变得更强更活跃,从养殖的长远角度出发,就需要养殖管理者做好其的放逃工作,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一般常见的有在水池的四周竖杆拉网,但最有效的方式还是采用塑料薄膜,或者也可以采用水泥板,限制螃蟹的活动范围,特别是在下雨的雨天,池中水位上涨,更要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具体的采取何种的放逃方法还要依据于养殖的实际状况来有针对性的确定。
4 总结
随着人们的饮食习惯的变化,对于海鲜产品的饮食需求逐渐增多,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工养殖海鲜产品大大增加。螃蟹作为常见的一种水生生物,属于海鲜产品的范畴,对于其的人工淡水养殖技术来说,需要切实的把握其生长环境和习性,有针对性的建造淡水水池,并采取一系列的科学合理的养殖方式,提高其养成率。
参考文献
[1]周小卫,陆长妹.浅谈螃蟹养殖的方法及水质管理[J].中国农业信息,2014,(01):149.
作为旱鸭养殖的大县,鹿寨县通过不断的引进新的旱鸭养殖技术,实现了其旱鸭养殖的高产以及肉鸭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的收益。网上养殖新技术是目前鹿寨县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旱鸭养殖技术,该技术主要体现在养殖环境和品种的选择、棚舍的消毒、科学的喂养和放养以及病虫害的防治等各个方面。
1.1良好的养殖环境
鹿寨县在进行旱鸭养殖的过程中非常注重于营造良好的养殖环境,主要体现在活动场地的选择以及鸭舍的建造2个方面。
1.1.1活动场地的选择鹿寨县的旱鸭养殖分为喂养与放养2种,其中以放养的方式为主。因此,在旱鸭放养会选择一些土壤和水源比较好的林地,这样放养的鸭子可以给农作物进行除虫、除草,而且鸭子的粪便还可以作为农作物的肥料,从而实现了生态的养殖。但是,放养对作物的主干高度有一定的要求。进行喂养的活动场地一般会选择在离水源比较近以及地势比较平坦的地方。
1.1.2鸭舍的建造鹿寨县在进行雏鸭养殖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发酵菌网上养殖新技术,一般选用网眼为1cm左右的网进行养殖,这样可以使得雏鸭不接触地面,从而降低染病的机率。而且,鸭舍的建造分为单层式和立体式2种。单层式的鸭舍网离地面约50cm左右,而立体式的鸭舍则是在单层式的基础上使用金属或者毛竹进行分层。另外,在进行鸭舍建造的时候还需要保持其内部的恒温,还需要设置专门的饲料槽和饮水槽。
1.2选种
鹿寨县的旱鸭养殖在品种的选择上以体型大、肌肉丰满且肉质鲜美、易繁育、抗病能力强和易于饲养等优势比较明显的北京鸭、番鸭、樱桃谷鸭为主。而且选择那些毛色均匀、富有光泽,眼睛大而有神,叫声清脆、响亮,行动灵活以及体型比较均匀的雏鸭。
1.3鸭舍的消毒
鹿寨县在进行旱鸭养殖的过程中十分注重于鸭舍的消毒工作,一般在饲养雏鸭前的1个星期左右对鸭舍进行通风,使得鸭舍保持干燥,并且对于鸭舍的饮水槽、饲料槽等进行清洗,并且使用一定剂量的消毒液进行浸泡消毒,再放在阳光下进行晒干。对于整个鸭舍的消毒一般采取3个步骤:使用浓度为2%左右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喷雾消毒;使用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按2:1的比例来进行2次熏蒸消毒;使用1:600的菌毒杀溶液喷雾进行封闭杀毒。
1.4科学的放养和喂养方法
鹿寨县的旱鸭养殖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的成绩,与其科学的放养、喂养方法是分不开的。
1.4.1科学放养鹿寨县的旱鸭放养一般选择在一些农作物主干比较高的林地,而且放养时间一般是每年4~10月,因为这段时间林地的各种虫类、草类等可供鸭子食用的物种非常多,从而可以为养殖的鸭子提供丰富的食物和营养。在进行旱鸭放养的密度上主要采用稀疏放养的方式,以保证鸭子食物的充足,放养密度一般保持在30~50只/667m2。鹿寨县在进行旱鸭养殖的过程中根据所放养鸭子的数量以及林地的面积用围栏将其分成几个区域来进行分开放养,一般每一个区域的面积大概在3335m2左右,每一个区域所放养的鸭子数量在200只左右;如果进行放养的林地面积比较小,不足以进行分区的话,可以采取间断放养的方法,以保证林地内草虫等食物的数量。另外,在旱鸭放养区域内设置好水槽,以保证鸭子的饮水情况。
1.4.2科学的喂养在进行旱鸭喂养的过程中,鸭舍的通风以及温度根据气候以及鸭舍内空气的流动情况来进行改变。在对旱鸭进行投喂的过程中,遵循“先水后料,无水不喂和自由采食”的饲养原则;实行多餐制,每天的投喂次数以4次为宜;在鸭子成长的过程中,还应该根据鸭子的不同生长阶段进行更换饲料,以保证生长所需的营养;另外,随着鸭子的不断生长,应当逐渐降低饲养的密度,以保证旱鸭具有足够的生长和活动的空间。
1.5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的防治是鹿寨县提高旱鸭存活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其在放养的过程中将旱鸭放养的时间与林地喷洒农药的时间进行错开,防止旱鸭中毒。养殖户对鸭舍以及其活动区域进行定期的清理,保持干净。鹿寨县在进行旱鸭养殖的过程中积极做好旱鸭流行病的预防工作,对饲养的旱鸭定期进行疫苗接种;一旦发现病鸭,及时对其进行隔离,并对所有的鸭群以及活动区域进行全面消毒。另外,加强巡逻,做好安全措施,以防止天敌的入侵。
2总结
关键词:猪;养殖;技术
0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因此,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以猪肉为首的肉制品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于养殖户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挑战是由于在对养殖的规模进行扩大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无法避免的问题,如果不将这些问题及时进行解决,不仅不会为养殖户带来更高的收益,还会给其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如何进行高效、绿色的猪养殖就成为现阶段诸多养猪户共同面对和学习的内容。
1现阶段养殖猪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猪种的选择
想要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选择与饲养地区的环境和气候相适应的优良猪种是前提,品种的差别以及猪种的优劣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猪种的饲养周期等,成功的选种会为养殖者带来巨大的收益,反之,失败的选种会给养殖者带来相应的损失。
1.2疫病的防治
很多的养殖户在对猪进行饲养时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对疫病的防治,最终由于疫病给猪种带来的伤害而导致收益下降的情况出现,因此对猪种,尤其是处于生产期的母猪以及刚出生的猪仔进行及时的疫病防治是非常有必要的[1]。1.3饲料的搭配作为保证猪种健康生长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可以说饲料的好坏是养殖户养猪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在养殖猪的过程中,饲料的支出大约占全部支出的70%,因此,选择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饲料不仅可以保证猪的健康,还可以起到减少购买饲料所需支出的作用,从而增加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2如何高效开展猪的养殖
2.1如何进行选种
作为养殖的基础,猪种的正确选择对养殖户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猪种进行选择时,养殖户应当根据自己所处地区的温度和气候为主要衡量依据,选择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的猪种进行养殖,除此之外,养殖户还应当选择生长周期相对较短,并且具有较高瘦肉率的猪种进行养殖,选择满足上述条件猪种的好处在于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让猪种和其所处的环境相适应、并且和谐共存的状态。选种技术作为进行猪养殖的第一步,对养殖户的整个养殖周期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失败的选种会给养殖户带来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2]。
2.2如何防治疫病
疫病作为每一位养殖者在对猪进行养殖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常见问题之一,如果没有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容易给养殖户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对疫病进行防治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需要养殖户了解的是,对疫病的预防是极为重要的,除了对猪种进行疫病防治,还需要对下列猪种进行特殊保护:其一是要对处于生产期的母猪在产前以及产后分别进行疫病的预防接种;其二是要为刚出生的猪仔在第一时间注射疫苗,这样做可以从源头处对疫病的出现进行防控。其次,在饲养和管理猪种的过程中需要养殖户对猪圈的卫生环境加以注意,通过对猪圈进行定期的清理、通风以及消毒,为猪的生长创造一个优质的环境。然后,在对自己的养殖猪进行配种的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这是从根源处遏制疫病产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必须要与其他的外来猪进行配种,在配种前对外来猪进行疫病的检验,确保其健康是非常有必要的。最后,即使养殖户执行了上述步骤也并不代表对疫病进行了完全的防治,一旦自己的养殖场出现了疫病,养殖户应当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患病的猪种采取相应措施,将疫病的影响范围控制在最小,减少自己的经济损失。当发生这种情况时,养殖户应当对病猪进行隔离,确保其他健康猪种不会因为与病猪接触而被传染,这样做可以对疫病范围进行有效的控制,除此之外还需要对病猪进行接种,以确保使病猪及时恢复健康。
2.3如何搭配饲料
好的饲料能够在提高猪种自身免疫力的同时起到加快其成长速度的效果,因此,针对所饲养猪种的特点对饲料进行配比是非常有必要的。猪与牛、羊等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是杂食动物,这就决定了可以添加进入饲料中让猪食用的食物较多,由此可以看出养殖户根据猪的实际情况对其所食用的饲料进行科学、合理搭配的重要性。一方面,猪饲料的主要构成应该为高粱、玉米等粗粮,这部分材料可以为猪提供其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养分,另一方面,适时的在饲料中加入胡萝卜或是其他含有蛋白质的食材,并且将辅料加工成为直径在1.2-1.8毫米范围内的颗粒,这是因为研究结果表明1.2-1.8毫米的颗粒最利于猪的消化[3]。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思想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猪进行健康养殖必然是当今社会背景下的大势所趋,这就需要养殖户能够对健康养殖的意义进行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猪种、疫病和饲料等方面的不足进行及时的改进,实行规范的管理,构建完善的设备,最终实现健康养殖,达到促进我国养猪行业快速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良军.探究生态猪养殖技术及发展趋势[J].农业与技术,2015(22):164.
[2]金旭光.探究生态猪的养殖技术要点[J].农民致富之友,2016(14):251.
[3]邓静文.生态猪的养殖技术与发展前景[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6(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