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周期低谷死磕成本控制,这种降本增效方法值得一试!
《农财宝典》新牧网 记者 王之娴
统筹 陈有柏
2022年,养猪业经历了成本和利润的双重挤压。
一方面猪价持续低迷,3月最低价来到5.8元/斤;另一方面,受原料影响,饲料价格开启多轮上涨,3月平均育肥猪配合饲料升至3.81元/公斤,较2月末高出0.24元。以3月最低5.83元/斤毛猪价格,8元/斤养殖成本计算,每出栏一头250斤的肉猪就要亏损近550元。
4月,饲料价格终于迎来回落,猪价缓慢趋涨,最难阶段即将过去?进一步做好成本控制,或可为养猪业在曙光将至的关口增添希望。
降低料肉比、提升日增重是降低养殖成本的常规思路
要成功度过周期低谷,在把稳定资金链放在首位的同时,进一步降低成本、减少亏损也是当前养猪企业的重中之重。
影响养殖成本的因素有很多,如猪只的成活率、母猪的PSY、料肉比、日增重等,均与出栏成本密切相关。因此,导致死亡、僵猪、繁殖性能下降、料肉比提高、日增重减少的疾病如非洲猪瘟、繁殖呼吸综合症、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等都值得猪场关注。
由于饲料成本占据养猪成本的70%以上,营养利用是生产效率的重要一环。从提升饲料利用率、降低料肉比、提高日增重的角度入手降低成本,可以说是养猪业的常见思路。
今年由于原料价格暴涨,饲料成本尤其引起行业关注。实际上将时间线拉长就不难发现,玉米豆粕原料价格上涨并不是今年才出现的,自2019年来就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因此饲料原料的替代从去年开始就被正式提上日程。
以温氏股份为例,根据公告显示,2021年末温氏饲料配方中玉米使用量占比低于10%,豆粕使用量占比低于5%,能量类原料更多采用小麦、高粱、稻谷/糙米混合物等代替,蛋白类原料更多使用杂粕等代替。即便如此,其1-2月饲料成本依然上升了5%。
3份月豆粕价格顶峰逼近5500元/吨,玉米价格达到3000元/吨,饲料对养殖业带来的成本压力可想而知。3月末,豆粕价格终于回落,猪价迎来小幅回升,尽管如此,养猪业依然无法摆脱深度亏损。
面临高昂的饲料成本,提高饲料利用效率是养猪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而众所周知,肠道健康是影响饲料利用率的重要因素。多种疾病如腹泻、轮状病毒感染、大肠杆菌等均会影响肠道健康,在这其中,还有一种疾病常常被行业所忽略,它就是回肠炎。
回肠炎增加头均饲料成本78.12元,同批猪出栏多亏87元
回肠炎是由胞内劳森氏菌引起的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存在于家猪和野猪群中。2020年,一份对我国19个省份的43家猪场进行的猪回肠炎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回肠炎在猪场的阳性比例高达100%,而猪群中总体阳性率也达到了53%。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猪场都存在该病,且大约有一半的猪感染了该病。[1]
据介绍,70%的回肠炎以亚临床的形式存在,它并不给猪只带来诸如腹泻之类的显而易见的临床症状,却能够使得饲料利用率下降,日增重降低。而在体现出临床症状的病例中,慢性型回肠炎又占所有回肠炎的25-30%,典型的慢性病例会导致猪群发育不良,且伴有腹泻,全群增重显著下降等。能够带来死亡的急性型回肠炎仅占所有回肠炎的2–5%。也正因为它的发生并不“起眼”,过去养猪业对它也就不够重视。
一份2006年对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五省区22个猪场1100份血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3-4周龄和8-10周龄猪的回肠炎阳性率较低,一般低于50%,而从13周龄开始阳性率增加,18和24周龄阳性率最高达90%,后备母猪和母猪阳性率则高达50%-100%。
从检测结果发现,成年母猪阳性检出率低的场,3-4周龄仔猪检出率也低。8-13周龄小猪虽然由于母源抗体已消失,易感性增加,但该病潜伏期长达2~3周,所以阳性率升高并不多。此阶段小猪的临床表现为慢性经过,多见消瘦、贫血和轻度腹泻,日增重减少,饲料消耗增加。
而18-24周龄肥猪阳性检出率较高,很多猪场都超过50%。且在生长育肥猪的疑似病例中,有20%-25%表现为血色水样腹泻,并可发生突然死亡;病程稍长时,排黑色柏油状粪便,但大部分表现为慢性经过。[2]
由此可见,回肠炎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它带来的肠道影响导致的日增重损失会显著地体现在收益上,料肉比差异则显著地体现在成本上。不仅如此,还有几率导致猪只死亡。
根据猪场现场生产实践数据,回肠炎会带来猪的料肉比提高接近0.19,同批次的猪出栏体重可减少5.5公斤,饲料却多消耗5.9公斤。假如以3月份3.81元/公斤饲料,12元/公斤猪价计算,每头猪出栏销售减少66元的同时,饲料消耗费用还要增加21元,一来二去,头均收益减少87元。
也就是说,在同样的周期下,同样起始体重进入育肥,同批次出栏的猪,罹患回肠炎的猪群要比健康猪群多损失87元,且猪价越高差距越大。
而如果猪只均同样130公斤体重出栏,则能更加直观感受到回肠炎带来的成本增加。以起始体重22公斤,3.81元/公斤育肥饲料计,感染回肠炎的猪场每头猪将多消耗饲料20.52公斤,头均纯增加饲料成本高达78.12元。饲料价格越高亏损越多,这高饲料价格的时期显得更加难以接受。
另一方面,从计算也可知,在批次化生产的条件下,回肠炎带来的综合效益影响比非批次化生产更大。对于目前行业内普遍实施批次化生产的中大型猪场而言,防好回肠炎更加重要。
免疫回肠炎疫苗或可帮助猪场进一步优化成本
通过加强养殖管理能有效控制猪增生性肠炎的发生流行。
文献显示,降低养殖密度,强化卫生消毒,增强消毒频率,能有效减少环境中的病原数量,明显降低发病率。妥善有效的药物使用方法也是控制猪增生性肠炎发生流行的最有效的措施,在仔猪体重达到10-25kg,可在饲料中添加泰乐菌素、强力霉素等药物,能有效减少仔猪腹泻和气喘,随着猪年龄的逐渐增大,发病率会呈现下降趋势。目前用于治疗猪增生性肠炎的药物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泰乐菌素、泰妙菌素、红霉素、青霉素、硫粘菌素等。年龄较大的猪比年龄较小的猪更容易患回肠炎,主要与仔猪阶段饲料中经常会添加抗生素、大猪阶段饲料中抗生素类药物添加量较少有一定关系。[3]
此外,免疫回肠炎疫苗也是防控回肠炎的一种可行方法。勃林格殷格翰动物保健提供的猪回肠炎疫苗在全球18个国家144个猪场85万头猪的应用效果数据表明,免疫恩特瑞®(勃林格动保旗下猪回肠炎疫苗)可显著提高猪只日增重、降低料肉比。其在亚洲地区可为猪群平均提升日增重53g/天,降低料肉比0.35。并且,免疫后还可大幅减少猪群抗生素的使用量。
据介绍,猪回肠炎疫苗恩特瑞®是全球第一个猪回肠炎活疫苗,通过口服即可免疫,为猪只提供22周的免疫保护,有效预防猪所有类型回肠炎,减少猪消化道疾病综合症(PEDC)所造成的损失。
做好回肠炎防控,保障猪群肠道健康,或可帮助猪场一定程度上“低消耗、多造肉”,为养猪业带来新的成本下降空间。
[1]黄忠,宋长绪,王浩文,方树河;华南五省区猪增生性肠炎的血清学调查[J];2006‚36(09):748-751,Veterinary Science in China.
[2]韩惠琴;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猪增生性肠炎血清学调查报告[J];2021-18(07):16-17;畜牧兽医科学.
[3]胡玉龙,张长营,孙春清,洪浩舟,RutgerJansen2, Oliver Gomez-Duran;中国猪场大规模回肠炎血清学调查;IPSV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