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顾老师,我们已经按照您之前教的,改变公猪父本和杂交模式,果然没有再出现毛色分离问题。”11月1日,甘孜藏族自治州得荣县古学乡卡日贡村股份经济联合社藏香猪养殖场负责人罗绒达瓦拨通科技下乡万里行生猪64团首席专家、西南民族大学研究员顾以韧的电话,表示感谢。

不只是罗绒达瓦家,在得荣县、稻城县、乡城县,普遍存在对藏猪遗传资源利用方式不科学,商品猪毛色严重分离问题。按照当地市价计算,毛色分离的商品猪每头猪比纯黑猪少收益200元左右,养殖经济效益明显降低。

图为专家团队查看藏猪青绿饲料状态。受访者供图

顾以韧带领团队一行4人针对此类问题,建议当地藏猪养殖户更换符合标准的公猪,再简单讲述了当地藏猪品种适用的杂交模式,从“基因端”解决毛色分离问题。

“此外,预防性驱虫问题也应该得到重视。”顾以韧一边检查猪舍一边说,这会使猪生长速度明显降低,影响养殖效益。有些寄生虫甚至对人也有感染性,威胁人类健康。

团队一行通过对甘孜稻城、乡城和得荣县藏猪养殖场开展调研,发现受援地生猪养殖中普遍存在藏猪保种不科学、养殖效率低下、生物防控意识薄弱、急需药品不足等问题,并对此开展现场调研、技术指导和集中培训。

针对受援地存在的藏猪保种不科学、养殖效率低下的问题,服务团开展了《藏区生猪养殖误区及建议》《藏猪科学保种与高效利用》和《藏猪人工授精技术》专题培训,对其在科学引种、合理选配、终端父本选择和杂交模式上进行了专业指导,并推荐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川乡黑猪新品种。

针对养殖场生物防控意识薄弱问题,服务团开展了《藏区主要猪寄生虫疾病防治》专题培训,指导当地农牧局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和养殖户重视预防性驱虫、药物选择和驱虫频率,以及如何进行科学的驱虫效果评判,在传染病防控方面,除强制性疫苗免疫外,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补打其他种类疫苗,并加强日常物资、人员流动管控。

针对受援县生猪养殖过程中缺少必要的腹泻药物、常规疾病治疗药物紧缺等问题,服务团针对性地赠送了消毒药、腹泻药、降温和消炎药等物资,据测算,相关物资可降低相应养殖场10%死亡率,增加10%的养殖效益。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