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黎赛明)通城“两头乌”猪是“华中两头乌猪”中的一种,是国家级生猪资源保护品种,堪比猪中大熊猫。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生长快速的“洋猪”兴盛,“两头乌”逐渐黯淡。如今,随着生活水平提升,肉质鲜嫩的“两头乌”重新受到市场的青睐,通城县也想借“猪”闯出一条发展之路。
通城县大坪乡畜牧兽医站技术员 刘顺:猪舍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喂小猪的料一次性不能喂太多,母猪怀孕两个月属于中期了,还要适当加料,加强营养。
随着气温升高,大坪乡畜牧兽医站的技术员刘顺,每天都要到养殖户的家里去看看禽畜的健康状况。在村民吴水全的养殖场内,头尾黑皮黑毛、中间肚皮白花花的通城“两头乌”小猪仔争相进食,怀孕的母猪则在悠闲地散步。
大坪乡南山村村民 吴水全:这里有18头小猪,还有6头母猪。
通城“两头乌”有五六百年的养殖历史,以玉米、红薯、青菜等为食,因肉质鲜美而享誉八方。上世纪90年代,生长快、瘦肉率高的“洋猪”品种受到养殖户的追捧,“两头乌”败下阵来,市场迅速萎缩,逐渐被边缘化。
大坪乡南山村村民 吴水全:“两头乌”只能长一百多斤肉,它没有白猪(洋猪)长得快。
普通猪一个月可以增肥40来斤,4个月就能出栏。通城“两头乌”饲养周期近10个月,最大只能长到100公斤左右。虽然肉质鲜美,但因为饲养周期长、成本高,农户不愿意养。
通城县养殖户 皮雄辉:一年最多长到一百四五十斤,一般都是一百一二十斤,长得很慢,过程很长,价格也不高,专门养划不来,散养太少,根本赚不到钱。
如何破局?得从改良品种开始。因此,通城县畜牧部门到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寻求合作。经过不懈努力,以通城“两头乌”为母本,经过八个世代的选择,终于培育成功
通城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 吴飙:通过十几年的努力,现在已经培育了一个新品系,叫“鄂通两头乌”,“鄂通两头乌”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生长速度跟瘦肉率。
“鄂通两头乌”猪既保持了原种“两头乌”的毛色特征和优良肉质特性,而且适应性强、好饲养。
通城县五里金山家庭农场负责人 胡金三:它保留了“两头乌”的优质基因,“鄂通两头乌”瘦肉率就提高了7至10个百分点,生长周期提高了25%。
在培育新品种的同时,通城县也注重保种,并建立了完备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目前,通城县共有1075头“两头乌”能繁母猪,已建立4个保护区、50个保种基地村。
通城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 吴飙:我们现在主要保的是,我们全县的通城“两头乌”,纯种的能繁母猪跟公猪数,我们就保证它的父母代,未来不管企业入驻还是自己发展,我们都有了一个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