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扫猪圈、搅拌猪食、喂猪……6月17日傍晚,通城县麦市镇冷塅村养猪能手吴崇甫在猪圈前忙上忙下。
“我家养的是‘两头乌’,上半年和下半年各养5头,一年可以赚到两三万块钱。”吴崇甫说。
“两头乌”的头、颈和臀、尾为黑色,躯干、四肢为白色。通城“两头乌”猪是“华中两头乌猪”中的一种,是国家级生猪资源保护品种,堪比猪中“大熊猫”。2012年8月,被列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行列。
通城县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然而,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两头乌的养殖市场开始逐渐萎缩。
究其原因在于,通城“两头乌”饲养周期长、成本高,渐渐被生长更快的“洋猪”取代。
据了解,普通猪一个月可以增肥40来斤,4个月就能出栏,而通城“两头乌”饲养周期至少7个月,最大只能长到100公斤。当地农户觉得养起来不划算,就慢慢地不愿意养了。
为避免良种猪被市场边缘化,当地从品种改良上寻求破局之法。2007开始,通城联合华中农业大学生猪遗传育种专家团队,对通城“两头乌”进行品种改良。2017年,历经十年攻关,以通城“两头乌”为母本的新品系鄂通两头乌,终于培育成功。
“鄂通两头乌猪既保持了原种‘两头乌’的毛色特征和优良肉质特性,而且适应性强、好饲养。同时,基因也得到了改良,瘦肉率提高了7至10个百分点,生长周期提高了25%。”通城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吴飙介绍。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提升,肉质鲜嫩的“两头乌”重新受到市场的青睐。
目前,鄂通两头乌母猪已有400多头,通城也正在加紧申报生猪新品种,有望在今年获得“国审猪”新品种证书,并向市场大规模推广。为恢复和壮大生猪产业,在改良“两头乌”的同时,通城还着力引进和培育生猪龙头企业,进入“两头乌”养殖行列。
位于麦市镇的“两头乌”龙头企业——云岳智农(湖北)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互联网+农户+公司”的模式,探索“5G云养猪”,运用手机小程序“动态云”实现养殖全程可视化、可控化。该项目覆盖麦市、塘湖、马港等镇的13个村,辐射带动220余户农户养殖。
为了提高农户养殖“两头乌”的积极性和收益,通城县还出台优惠政策,对养殖的农户进行奖补。同时,通城县还将“两头乌”养殖与庭院经济有机结合,对农户在建设猪舍上进行指导和奖补,逐步构建“两头乌”现代化养殖体系。
目前,通城县从事“两头乌”养殖的农户和市场主体有2000多家,年出栏“两头乌”3万多头,年产值超2亿元。(丁伟、付婧烨、黎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