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承压下的生猪价格震荡上行

经历了9月份的震荡上行,再加上国庆黄金周的持续上行,国内各省份生猪价格普遍超过26元/公斤,也步入过度上涨二级预警区间。进入10月,生猪市场进入传统旺季,节庆需求叠加年底腊制品需求增加,使得猪价上涨预期持续。相关部门通过投放中央猪肉储备,并指导各地联动投放地方政府猪肉储备平抑价格预期取得一定成效。

三季度以来,各级地方政府陆续积极响应中央储备肉的投放工作。目前四批中央储备肉已陆续完成投放,但在黄金周期间,猪肉价格仍持续上行。10月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近期生猪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已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为切实做好生猪市场保供稳价工作,近日国家将投放今年第五批中央猪肉储备。

“当前生猪价格的持续上行既有节庆和年底等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也有成本上涨的压力支撑,因此市场普遍看涨。”莫金枝说,需求提升,进口下降,供需维持紧平衡的同时,猪饲料、氨基酸等价格的上涨为猪价上涨提供了最基本的逻辑支撑,同时非洲猪瘟对我国整个生猪养殖体系和养殖成本的重塑也非常关键。

随着国际多种粮价上行,大豆等饲料价格高位运行致使饲料企业承压,进口意愿下降。9月,我国大豆进口量由7、8月的700余万吨进一步下滑至500万吨左右,市场普遍预期10月大豆进口量将继续维持在500万吨区间,同时豆粕在猪饲料中的占比也持续下滑。

国际粮价上行对养殖企业的压力特别大,而且这种压力的传导在产业链中有所放大。大型养殖企业有自己的饲料厂,可以通过调整饲料的原料结构来缓解成本压力,而中小养殖场则在市场中缺乏议价权,只能接受持续上涨的饲料价格,并调高对未来猪价的预期。

莫金枝说,以扬翔为例,尽管一直在寻找豆粕的替代品,例如东南亚区域资源较为丰富的木薯等,但这些原料的价格也逐步上行,现仍在高位徘徊,当前已经没有替代的价值。饲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和偏紧的供需格局是当前生猪价格上行的重要逻辑支撑。

除此以外,尽管我国多数猪场已经建立适应自身发展的非洲猪瘟防控体系,但防疫成本的提升致使我国养殖成本出现了整体的跃升,这也被转嫁到了最终的消费端。

“在非洲猪瘟以前,我们的养殖成本最低可以到12元/公斤左右,但现在是在16-17元/公斤,这是刚性的成本增加。”莫金枝说,即使大型猪企可以通过规模化养殖摊薄防疫体系带来的影响,但再也回不去之前的成本区间了。而中小养殖场往往还需要租赁和借助大型企业的防疫体系,再加上饲料和管理水平等成本增长叠加,使得部分养殖场的成本高达23元/公斤左右。

在成本端的压力未见明显缓解迹象的情况下,市场普遍对生猪价格下行空间持谨慎态度,认为在国家调控下,虽然价格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动能,但下行空间也较为有限。

莫金枝认为,从价格因素考虑,不仅应当关注成本端的压力,当前经济环境对居民收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生猪是重要的民生物资,价格上涨会对居民消费以及CPI等产生一定影响,持续的上涨也会降低居民消费意愿。在当前经济承压,收入下滑的背景下,生猪价格上涨的空间也较为有限,因此,价格在一定区间内反复震荡或成为四季度的常态。

产能结构调整下的猪周期面临新变局

非洲猪瘟改变的不仅是养殖成本,随着众多家庭散养型和中小养殖场因疫情防控技术、成本和市场波动被加速淘汰,中大型养殖场加速扩张,跨界资本大量涌入,我国生猪养殖产能结构正发生明显转变,传统猪周期也面临着新变局。

非洲猪瘟前期,大量中小养殖户恐慌性抛售,部分在后期补栏时,并没有注意补齐防疫短板,造成二次受损,逐渐退出生猪养殖产业。中小散养殖户在高成本和高风险以及前期低价周期间被加速淘汰,而具备技术和资本储备的中大型养殖企业则乘势而上,加速扩张,产能结构转型提速成为普遍预期。

“非洲猪瘟之前,中国肉猪出栏家庭农场占比超70%。相当比例是500-10000头的中等规模的养殖场,大规模的公司占比很少,但目前存栏1万头母猪以上的大型猪企总产能占比已接近国内的1/3。”莫金枝说,这一趋势还将继续演化,预计1万头母猪以上的大型猪企总产能将在十四五期间达到接近50%,而中型猪企产能占比15%-20%。中小型则以单个家庭能够管理的规模为限,依然存在一定市场活力,进而形成以大中型猪企为主导的规模化养殖新格局。

莫金枝说,以广西为例,此前广西生猪养殖是以中小散养殖场为主,而经过非洲猪瘟的考验,中大型养猪场正成为主流,相关部门预计在十四五期间中大型养猪场产能占比将达到50%-60%,但企业的预期是70%左右。

业内认为,这一转变是非洲猪瘟疫情下的必然趋势,但转变速度如此之快不可忽视的是大规模资本推动。

“上市猪企在扩大产能,跨界资本也在加速流入,生猪养殖市场正变得更加多元化,所有企业都要适应新的市场规律。”莫金枝说,大量资本涌入既助推了产业的快速复苏和改革,也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尤其是跨界资本进入市场,在技术、管理经验、存栏母猪和远期产能规划均不足的情况下,往往通过合作与收购进行补充,新增栏位也有更多空间进行调整,这就为压栏惜售和二次育肥带来了操作空间。

莫金枝认为,我国传统的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往往会提前根据市场预期进行补栏或减少存栏量,在既定的养殖规划中稳步调整养殖规模,很少会因为短期的价格波动去盲目增减产能。压栏惜售和二次育肥不仅会导致后续产能缺少栏位,也会导致平均养殖成本上升,并不划算。而跨界资本投资的养殖场由于存栏母猪不足,补栏能力不足,更倾向于对外收购,在当前存在利润空间和闲置猪栏的情况下,也确实存在短期逐利的动机,这加剧了当前生猪价格上行的压力。

莫金枝说,除此以外,中小养殖场在此前因非洲猪瘟受损后,后续补栏意愿不强,因此空置了大量栏位,在现在高猪价的刺激下,也存在从大型养殖场购买后利用原有设施进行二次育肥赚快钱的现象,多重因素叠加推高了当前生猪价格。

国家发改委表示,当前国内生猪产能总体合理充裕,能繁母猪、新生仔猪、育肥猪存栏量均连续多个月回升,后期生猪价格不具备持续大幅上涨基础。建议养殖场(户)合理安排生产经营决策,把握好出栏节奏、顺势出栏育肥生猪,不盲目压栏惜售,不盲目开展二次育肥,防范市场价格波动风险。

莫金枝认为,压栏惜售和二次育肥等现象均是短期逐利行为,随着我国生猪产能结构中大型养殖场占比逐渐提升,这种短期行为对市场的冲击也将逐步缩小,市场波动也将进一步收窄,后续猪周期也将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步向小空间窄幅震荡转化,对产业的影响与冲击较现在将明显降低,有利于我国生猪产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品牌化产业链延伸或成为大型猪企发展新趋势

尽管猪价持续上行为生猪养殖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利润空间,但大型猪企多未雨绸缪,计划通过延伸产业链,打造面向消费者的品牌产品实现产业链的品牌化升级,创造新的利润点,构建更加多元化和可持续的产业生态。

“在原有的饲料、种猪、猪精、肉猪、屠宰等业务基础上,扬翔正加大面向终端消费者的业务拓展,通过预制菜赛道构建面向餐饮企业和终端用户的新业务板块。”莫金枝说,猪价的波动是常态,如何构建更加抗压和多元化的成本控制与利润增长体系决定了生猪养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发展质量。

莫金枝表示,企业当前已研发出多种预制菜品并开展市场调研与菜品验证,后续将陆续推向市场,并逐步构建起有影响力的预制菜品牌。

预制菜产业作为生猪养殖的下游产业,吸引了国内众多大型养殖集团集中发力,处于头部的温氏、正邦等企业集团早已布局,牧原、天邦等企业集团也纷纷入局,加快构建面向终端用户的预制菜产品体系,进一步拓展品牌影响力和利润空间。

莫金枝表示,预制菜将作为扬翔的重点业务拓展方向和利润增长点,利用企业在原料端和产业链条中的成本优势,打造优质、美味和健康的特色预制菜品,构建起更加多元化和抗压的猪肉产业链,谋求稳定和可持续的增长空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