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业在现代农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生猪养殖作为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栏率的提高对于农户和养殖场的经济效益至关重要。因此,研究如何提高生猪的出栏率,不仅关乎个体养殖户的经济收益,也关系到整个养猪行业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规模化猪场提高出栏率的关键技术要点,为养猪生产提供科学的指导,促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在生猪的饲养过程中,整个猪群的品质和出栏率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比如仔猪的品种、饲料的选择、疫病的防治和饲养管理等。为提高出栏率,要加强生猪的科学饲养管理。一要选择优良的品种,二要搭配合适的饲料,三要加强猪群的免疫防治,四要对猪群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保障猪只的健康生长,提高猪群的出栏率,从而增加养殖场的经济效益,促进养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品种选择

仔猪品种选择应综合考虑生长速度、体质健康、饲料利用率、瘦肉率以及杂交优势等因素,以确保猪群的健康生长和高出栏率。所以应选择体型匀称、肢体健壮、体长骨粗、生长较快的品种。这些特点能够反映出猪只的生长潜力和生产性能,对提高出栏率至关重要。此外,具有高饲料利用率和瘦肉率的品种也是理想选择,可以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杂交猪的品质通常优于纯种猪,因为它们能够充分利用不同品种间的优点,具有更好的生长性能和适应力。瘦肉型的杂交猪往往比本地品种或本地品种的杂交猪具有更高的日增重,这有助于提高出栏率。对于杂交品种的选择,三元杂交是目前较为常见的选择。杜洛克公猪与长白猪和大白猪的杂交母猪是一种常见的组合。这些杂交品种通常具有优良的生长性能和肉质品质,适合规模化猪场的生产需要。

                             2 饲料搭配

饲料在规模化猪场中对猪群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态有着直接影响。科学合理地制定饲料配方,加强饲喂管理,能够提高猪只的饲料利用率,增强其体质和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从而有效提高出栏率。饲养人员应按照饲养标准,针对不同阶段的猪群制定不同的饲料配方。对于仔猪而言,由于其生长发育迅速,需要多补充蛋白质、微量元素、维生素和钙磷等营养物质,以促进其健康生长。而育肥猪则需要高能量的饲料来满足其快速增重的需求。在进行饲料更换时,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将新饲料与旧饲料混合饲喂,逐渐增加新饲料的比例,以减少猪群对饲料变化的适应压力,确保猪只的消化系统逐渐适应新饲料的消化吸收。在饲料的配制过程中,应注重营养的均衡,为避免饲料单一造成营养不均衡的情况,可以在粗饲料中掺加青饲料,同时合理搭配能量饲料和蛋白质饲料。此外,饲料的原材料也应尽可能多样化,以保证猪只能够获取到各种营养,达到营养均衡的效果。

                              3免疫防治

规模化猪场在养殖管理中应重视免疫防治工作,通过严格的清洁消毒、定期疫苗接种和及时的隔离治疗等措施预防疫病的发生,最大限度地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猪群常常会受到各种疾病的侵害,如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肺炎、猪水肿、猪流行性腹泻等。这些疾病不仅会影响猪只的生长发育,而且可能导致严重的死亡率,给养殖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定期对猪舍内外进行清洗和消毒,减少病原体的孳生和传播。对进出猪场的人员和车辆也要进行严格的消毒,防止外部病原体传人。此外,按时对猪只进行疫苗接种也是预防疫病的关键措施,尤其是对于新引入的猪只,应在免疫和观察期完成后再混入猪群,以确保猪只健康。对于已患病的猪只需要及时进行隔离,并尽快准确地诊断疾病类型,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最大程度地降低猪只的死亡率。

                             4饲养管理

4.1饲养环境

温湿度等因素的合理控制对猪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猪的出栏率。高温、高湿的环境会导致猪只采食意愿下降,饲料转化率降低,从而影响日增重,降低出栏率。相反,低温环境会增加猪只的能量消耗,增加采食量,但同样会降低日增重。因此,猪舍内的温湿度需要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猪只需求对温湿度进行合理调节。仔猪的适宜温度应控制在20~30℃,而育肥猪则在18~21℃。此外,猪舍的湿度应保持在50%~55%,以确保猪只舒适和健康。
4.2 同窝饲养
同窝饲养在规模化猪场中被广泛采用,其对于猪只的生长发育和群体稳定具有积极影响。猪只天性喜欢群居,同窝的猪只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社群结构,而新引入的猪只可能打破这一结构,导致出现群体动荡和不稳定的状态。这种情况下,猪群可能出现攻击、撕咬和抢食等现象,严重影响猪只的生长发育,甚至危害到猪群的健康。然而,同窝饲养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和差异,有时会出现一些瘦弱多病的猪只,这会影响整个猪群的生产性能。针对这种情况,可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猪只的健康水平和生产性能。比如可以将体重和个体差异较小的猪只合群饲养,通过补饲和增加营养等手段,提高其体重,增强其体质,从而提高猪群的整体出栏率。

4.3 仔猪饲养

对于刚出生的仔猪需要人工辅助进行喂养,尤其是对于体质较弱的仔猪更需要特殊关注。一般来说,体质较弱的仔猪应该放置在母猪前中部的乳头处,而相对强壮的仔猪放置在母猪后部的乳头处,以确保每只仔猪都能获得足够的营养。当母猪的奶水不足时,需要及时给予仔猪补充饲料,但在补充饲料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仔猪的饲喂量,避免引起腹泻等消化问题。刚出生的仔猪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母乳,然而,母乳中所含铁量往往不能满足仔猪的需求。母乳每天仅供给仔猪约1mg的铁元素,而仔猪每天的铁元素需求量约为7mg,若不及时给仔猪补充铁元素,仔猪可能会因缺铁而引发贫血,从而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

4.4 供给充足洁净的水

水是猪只生长发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着猪只的健康状态和生产性能。水对于猪只的代谢和营养物质的消化起着关键作用,促进其吸收利用。其次,水也参与了猪只体温的调节过程。在高温环境下,猪只通过饮水来调节体温,保持体内稳定的生理状态。此外,水还对母猪的乳汁生成具有直接影响,充足的水能够保证母猪乳汁的产量和质量,从而有利于仔猪的生长发育。根据猪只不同生长阶段和环境条件的需求,对水的供给量也需进行相应的调整。体型较大的猪只、采用干料饲喂以及气温较高的环境中,猪只对水的需求量会更大。为了保证猪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所供给的饮水必须保持洁净卫生,避免因水质问题导致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4.5饲养密度

在规模化猪场的养殖过程中,饲养密度能够直接影响猪只的疫病防控和生长发育。过高的饲养密度容易导致猪只之间发生争斗,增加了疾病传播的风险;过低的饲养密度则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生产效率的降低,面适当的饲养密度可以减少猪只之间的接触次数,从而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合理的饲养密度应该根据猪只的生长阶段和季节变化进行调整。一般来说,针对不同生长阶段的猪只采用不同的饲养密度,以满足其生理和行为需求。对于2~6月龄的猪只,饲养密度可控制在0.6~0.8m2;而对于中大型猪只,则可适当增加到0.8~1m。此外,还应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饲养密度,夏季气温高时,适度降低饲养密度,以减轻猪只的热应激;而冬季则可适度增加饲养密度,以提高猪只的保温效果。

                            5结语

规模化猪场提高出栏率的技术要点涵盖品种选择、饲料搭配、免疫防治、饲养管理等方面。有效的管理与监控可确保猪只健康成长,选择优良品种则是提高出栏率的根本。合理的饲料营养配方和良好的饲养管理也是关键。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可以期待更多先进技术的应用,如基因编辑和智能养殖,将进一步提高猪场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动物福利相关的政策法规引导,以及加强国际问的合作与交流,将有助于规模化猪场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大的步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