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摘要 二、公司简介与主营业务
三、核心竞争力 四、财务数据与经营数据
五、公司发展
一、摘要
民营控股企业,属于养殖行业,公司主要从事生猪的养殖与销售,主要产品为种猪和生猪。是我国较大的自育自繁自养大规模一体化的生猪养殖企业之一,也是我国较大的生猪育种企业之一。公司一体化养殖优势突出,业绩迎来高盈利!
二、公司简介与主营业务
(一)、公司简介
牧原股份成立于2000年7月13日,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龙升工业区,2014年1月28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挂牌上市。公司主要从事生猪的养殖与销售,主要产品为种猪和生猪,是一家集约化养猪规模位居全国前列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是我国自育自繁自养大规模一体化的较大生猪养殖企业,也是我国较大的生猪育种企业。现拥有84个全资子公司和1个参股公司,率先在国内建立了集科研、饲料加工、生猪育种、种猪扩繁、商品猪饲养为一体的完整封闭式生猪产业链,引起国内外业界的广泛关注。
公司采用大规模一体化养殖模式,完全实现自育自繁自养,建立了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和可追溯体系,实现了从厂址选择、原料采购、饲料加工到生猪饲养等环节的全程监控,充分保证了食品安全,被河南省政府评为首批“河南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二)主营业务及经营模式
1、主营业务
公司营业务为生猪的养殖与销售,主要产品为商品猪、仔猪、种猪。拥有集饲料加工、生猪育种、种猪扩繁、商品猪饲养为一体的完整生猪产业链,目前是我国较大的生猪养殖企业、生猪育种企业。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公司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生猪养殖模式:自建饲料厂和研究营养配方,生产饲料,供应各环节生猪饲养;自行设计猪舍和自动化设备;建立育种体系,自行选育优良品种;建立曾祖代-祖代-父母代-商品代的扩繁体系,自行繁殖种猪及商品猪;采取全程自养方式,使各养殖环节置于公司的严格控制之中,从而使公司在食品安全控制、产品质量控制、疫病防治、规模化经营、生产成本控制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特色和优势。
2、行业发展情况
(1)、我国生猪长期以散养为主,目前规模化养殖有一定进展,但生产集中度仍很低
我国生猪养殖业长期以散养为主,规模化程度较低。2008年之前,年出栏50头以下的散养户出栏生猪占全国生猪出栏总数均在50%以上。2008年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养殖户出栏生猪占全国生猪总出栏量的比例提升到56%,首次超过一半,但总体规模化水平仍较低。2011年出栏5万头以上的养殖户全国为162家,2012年出栏5万头以上的养殖户为187家,2013年年出栏5万头以上的养殖户增长到了202家。
2013年按年出栏规模分类的养殖场数量及出栏数量情况如下:
(2)、行业内的主要养殖模式
我国生猪养殖主要包括散养和规模养殖,而规模养殖主要有公司+农户和公司自养两种模式。其基本情况如下:
“公司+农户”和公司自养的最大区别是生猪养殖环节是由外部农户完成还是由公司自己完成。在促进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的进程中,“公司+农户”与公司自养这两类模式都能较好地发挥规模养殖企业保障生猪供给稳定、稳定生猪生产市场的作用,但两者也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优势:“公司+农户”模式,资金占用相对较小、规模易扩大;公司自养模式,在生猪品质控制、食品安全保障、疾病防控及生产效率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3、商品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
我国商品猪价格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明显,一般3-5年为一个波动周期。
2000年以来,全国生猪养殖业大致经历了如下波动周期:2000年到2002年、2002年到2006年、2006年到2010年、2011年至2014年各为一个完整周期,大周期中也存在若干个小周期。2015年及2016年为第五个周期的上涨期,行情从2015年下半年来整体进入高盈利区间。
2016年商品猪整体位于第五轮周期的高盈利期,价格整体呈现倒V字形走势。根据农业部发布的全国生猪销售均价看,生猪价格由年初的17元/kg一路上涨至6月上旬的21元/kg左右;之后开始回落,10月中旬回落至16.7元/kg左右;年末受到需求拉动,猪价反弹至17.7元/kg。
三、核心竞争力
本公司的主要竞争优势是拥有一条集饲料加工、生猪育种、种猪扩繁、商品猪饲养等多个环节于一体的完整生猪产业链,并拥有自动化水平较高的猪舍和饲喂系统、强大的生猪育种技术、独特的饲料配方技术、优越的地域环境、较高的市场认可、扎实的生产管理和一支强大技术人才队伍等,由此使本公司在疫病防控、产品质量控制、规模化经营、生产成本控制等方面拥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成为推动我国生猪品质不断提升的重要力量。
1、一体化产业链优势
一体化产业链使得公司将生猪养殖各个生产环节置于可控状态,在食品安全、疫病防控、成本控制及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等方面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
(1)、食品安全优势
公司拥有从饲料加工、生猪育种、种猪扩繁到商品猪饲养的一体化完整产业链,这有利于公司对食品安全与产品质量进行全过程控制。
拥有饲料生产环节,食品安全从源头控制
公司生产所使用的饲料均自主生产。公司对饲料原料采购、饲料生产加工、饲料运输等环节均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标准和品质检验、控制程序,确保饲料品质符合国家标准和满足本公司仔猪、种猪、商品猪饲养的需要,从源头上对食品安全进行了控制。
一体化经营模式,有利于在饲养的各个环节对食品安全进行控制
本公司全部生猪均自养。本公司生猪饲养各个环节,均制定了严格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健全了食品安全控制点记录,建立了从猪肉追溯至断奶仔猪的生猪批次质量追踪体系,有效保障了食品安全。
长期以来,公司不断加强生猪饲养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品质管理,凭借良好的品质管理,公司饲料生产、生猪养殖环节获得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2)、疫病防控优势
一体化的养殖模式,为本公司实施规范的疫病防控措施奠定了基础。本公司拥有20多年的生猪养殖及疫病防控经验,形成了以兽医总监杨瑞华等业务骨干为核心的专职兽医及防疫队伍,在内部建立了较完整的疫病防控管理体系,疫病防治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公司秉承“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综合防治”的理念,建立了完善的消毒、防疫制度;采取了猪场多级隔离、舍内小环境控制等多方面的疫病防控措施,并建立了外部预警、内部预警的预警防疫体系。
在场区布局方面,公司实行“大区域、小单元”的布局,以防止疫病的交叉感染和外界病原的侵入;在养殖过程中,采取“早期隔离断奶”、“分胎次饲养”、“一对一转栏”、“全进全出”等生物安全措施,确保本公司防疫体系安全、有效。在公司生产经营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对公司造成重大损失的疫情。
(3)、成本控制优势
一体化的产业链,减少了中间环节的交易成本,有效避免了市场上饲料、种猪等需求不均衡波动对公司生产造成的影响,使得整个生产流程可控,增强了公司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4)、作业标准化和经营规模化优势
在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下,本公司将饲料加工、生猪育种、种猪扩繁、商品猪饲养等生产环节置于可控状态,并通过各项规划设计、生产管理制度,在各生产环节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作业,按照生产计划,同一时间大批量出栏的生猪肉质、重量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本公司在饲养环节大量采用先进、高效率的自动化设备,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规模化经营,为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综合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2、现代化猪舍及自动化养殖设备优势
本公司创始人秦英林先生从1992年开始养猪起,就不断对猪舍的设计和建设进行研究、创新,其个人和公司共同设计、开发出多个代次猪舍,积累了大量技术与经验。公司现代化猪舍实现了为生猪提供洁净、舒适、健康的生长环境,同时实现了减少劳动工人、提高劳动效率的目的。
公司自行研制的自动化饲喂系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在育肥阶段,公司1名饲养员可同时饲养2,700-3,600头生猪(根据猪舍条件),生产效率高于国内行业平均水平。
截止2017年6月30日,公司研发设计出的各类猪舍及相关养殖设备等共获得近三百项实用新型专利及外观设计专利。
3、生猪育种优势
公司坚持以终端消费者对猪肉的消费需要为育种导向,以瘦肉率、繁殖力、肉质等指标为主要育种目标,采用开放式核心群育种方式,持续提升公司猪群遗传性能。
公司拥有专业的育种团队。公司在育种方面,扎扎实实做好种猪性能测定、血统档案记录、耳缺标识、BLUP法遗传评估、GPS择优交配等一系列育种工作。公司年测定种猪规模达2-3万头次。公司对进入核心种猪群(曾祖代)的母猪执行严格的选留标准,以确保公司核心种猪群优良基因库性能的保持和提升。
本公司拥有种猪法国大欧EXAGO背膘测定仪(活体肌间脂肪测定仪)、BLUP遗传性能评估软件、sinoBLUP种猪选配管理软件等国内外领先的育种设备及开展肉质测定工作的相关仪器。其中法国大欧EXAGO背膘测定仪,可实现活体检查生猪肌间脂肪含量(判断肉质香嫩的指标)和眼肌面积(主要用于测定瘦肉率),从而避免了种猪需屠宰后才能测定肌间脂肪含量和瘦肉率的难题,提高了公司育种选育的效率。
通过育种,一方面使公司在种猪扩繁、商品猪饲养环节获得生产性能更优、更经济的生猪品系,降低了商品猪的饲养成本;另一方面使公司商品代猪的肉质更香嫩,市场认可度高。凭借生猪育种优势,2010年,公司核心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
4、营养技术优势
公司在拥有“玉米+豆粕”型配方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南阳市小麦主产区特点,因地制宜研制了“小麦+豆粕”型饲料配方技术,在饲料营养中,小麦和玉米属于能量原料,因此小麦和玉米具有一定的相互替代性,并且小麦的蛋白质含量较玉米高,使用小麦一定程度上节约豆粕等蛋白类原料的使用。公司可以根据原材料的性价比及时调整饲料配方中的主要材料,有效降低饲料成本,从而形成了较强的成本优势。
针对不同品种、不同类型、不同生长阶段生猪,公司运用析因法建立对应的动态营养模型,制定精细化的饲料配方。目前,公司对保育猪、育肥猪、怀孕母猪、哺乳母猪等所处不同状态的生猪及季节变化共设计出6类32种饲料配方,仅保育及育肥阶段就按其不同的体重阶段制定了多达11种配方。通过对生猪营养的精细化管理措施,一方面充分发挥猪群的生长潜力,增强猪群健康,另一方面降低了料肉比,提高饲料报酬率,降低了饲料成本。
此外,公司研制的“早期断奶的乳猪用饲料组合”,具有适口性好、易消化吸收、成本低、转化率高等优点,目前公司该项技术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5、地域优势
河南省是我国粮食生产大省,具备畜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我国传统生猪养殖大省。2016年,河南出栏生猪约6,300万头,全国排名第二。
根据2010年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河南省现代畜牧产业发展规划》:“2020年全省粮食生产能力达到650亿公斤,其中玉米283.5亿公斤、小麦337.5亿公斤。预计到2020年,扣除口粮、种子、工业用粮等,我省共可转化生产饲料粮275亿公斤,将比2008年转化的77.7亿公斤增长197.3亿公斤。这符合我省提高粮食转化能力和增加粮食附加值的战略目标,而且通过转化饲料粮、提高我省的畜产品供应能力、增加畜产品调出量可以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2014-2016年河南省粮食产量分别为5772万吨、6067万吨、5947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例接近10%。公司的子公司已经布局到了我国12个玉米、小麦主产省区,目前主要产能分布在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产粮区,这为公司饲料原料的供给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同时减少了原材料的运输成本,使得公司在原材料采购成本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每年玉米余量在4000万吨以上,有充足的优质原料供应,加上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土地可承载能力强,适合大规模集约化养殖项目发展,按照国家《全国生猪发展规划(2016-2020)》东北地区属于潜力养殖发展区域,未来养殖发展潜力无限,粮源充足、玉米品质较好,相比销区用粮企业,公司玉米采购成本相对较低,原料成本优势较更为突出。
苏皖地区水网密布,水运交通十分便利,结合国家《水运“十三五”发展规划》,未来公司将以东北、华北粮食产区供应优势为依托,充分利用苏皖地区水运优势,实现跨区调运,购销结合,打造粮源供应新格局。
6、市场优势
(1)商品猪销售优势
本公司建立了完善的生猪批次追溯体系,为产品质量提供了有效保障,通过了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并获得了下游客户的广泛认可。
截至2017年6月30日,公司已有16个养殖场被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批准为出口猪肉备案养殖场。公司销售的商品猪经屠宰厂分割后,作为原料肉或制成肉制品供出口使用。
(2)仔猪销售优势
公司的众多子公司分布在全国主要的养猪省份,具有大量、连续供应仔猪的能力,销售的仔猪生长指标较好,且具有良好的售后技术服务体系,赢得了客户的普遍认可。
(3)种猪销售优势
公司凭借优异生产性能的种猪以及良好的售后技术服务体系以及具有竞争优势的性价比,在种猪销售市场获得了普遍认可。
7、生产管理优势
公司对饲料加工、生猪育种、种猪扩繁和商品猪饲养等生产环节的各项生产流程制定一系列标准化制度和技术规范,实现生产过程的精细化、标准化管理,推动公司养殖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公司根据不同猪场、不同饲养阶段的特征,依成活率、饲料成本、药费、品质指标等数据,制定科学、动态的模拟成本考核指标、明确监督措施,考评结果直接与生产人员的薪酬挂钩,使各岗位饲养员的工作强度、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具有可比性,规范了各岗位的职能行为,提高生产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同时,公司推行的星级饲养员评定、师徒传帮带制度,提高了生产人员学习业务技能的积极性和生猪饲养的生产效率。
8、人才优势
公司创始人秦英林先生,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畜牧专业,与杨瑞华、苏党林、褚柯等一批有丰富行业经验、扎实理论功底的技术骨干构成了公司研发团队的核心。
公司注重人才的吸收培养,近年陆续从各大专院校招聘各专业优秀毕业生,增添了公司人才队伍新生力量。截至2017年6月30日,公司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比例占比24.3%。核心技术人员与新生力量相互结合,逐步形成一支拥有良好人才梯队的技术和研发团队。
公司培养了一大批饲养经验丰富的优秀饲养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为提高公司生产效率、降低疫病对生产的影响做出了贡献。公司的经营模式,有利于养殖技术及经验的积累和传承,有利于专业化养殖人才的培养,从而为公司快速扩大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四、财务数据与经营数据
(一)财务数据
(二)、2016年经营数据
五、公司发展
(一)、行业发展趋势、发展机遇与市场竞争格局
我国生猪养殖行业主要具备以下特征:
1、行业容量巨大。
我国2016年生猪出栏6.85亿头,占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行业容量超过一万亿元。全年猪肉产量5,299万吨,占全部肉类产量的62%,是中国城乡居民主要的肉类消费品种。
2、行业走向规模化,但生产集中度仍很低。
目前我国生猪养殖行业以中小规模养殖户为生产主体,近几年呈现出中大规模生产户占比提高的趋势。据农业部数据,我国目前仍有约1/3左右生猪出栏来自年出栏50头以下的散养户;年出栏500头以上的专业户、规模猪场比例约38%;万头以上规模猪场出栏量占比不到2%。牧原股份2016年销售生猪311.39万头,占全国总出栏量的0.45%,2015年占比为0.27%。
3、行业整体生产效率仍有待提升。
以每头母猪每年提供断奶仔猪数量这一指标为例,我国目前全行业平均水平为14-15头,国内高水平规模养猪企业可以达到20-22头,而欧美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可以达到25-28头。近年来,随着国家支持力度的加大,与生猪养殖业相关的各类行业政策、法律法规陆续出台、完善,为规模养殖企业的发展营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牧原股份“一体化”的生产模式,从原料采购、饲料加工、种猪选育、养猪生产到屠宰、肉食品加工,所有环节可知、可控、可追溯,在食品安全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牧原股份一直秉承“种养循环”的理念,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环保工艺路线,既符合国家对规模养殖场废弃物处理的标准,又实现了猪粪、沼液还田,真正做到了“变废为宝”。
中国的养猪业正在从传统的低水平、散养为主的模式,转轨到集约化、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的生产方式上来,并且近几年呈现加速转变的趋势,规模化养猪还将有持续数年的高成长期,这将给公司带来快速发展的机遇。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的总体战略发展目标是:
1、进一步加强公司的防疫技术和营养技术,提高生猪品质,为终端消费者提供安全、高品质的优质猪肉,巩固公司在国内生猪品质方面的领先地位;
2、坚持以鲜肉消费的终端市场需要为育种方向,以持续改善生猪的肉质、瘦肉率、生产速度、饲料报酬率、屠宰率、适应性和产仔数等7项性能为主要育种目标,采用开放式核心群选育方法,持续提高种猪的遗传性能,使公司成为国内规模和技术领先的育种企业;
3、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发挥公司大规模一体化经营模式的优越性,使公司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优质生猪供应商。
公司的发展战略包含以下几方面:
1、食品安全战略
公司不断完善产业链,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严格控制兽药使用,使公司生猪的兽药残留控制符合国家要求,为社会提供安全、健康的肉食品。
2、科学育种战略
公司将通过科学化的育种技术,提高种猪的遗传性能,改善猪肉的品质和口感,降低饲养成本,提升养殖效率,为公司提供高品质的生猪来源;同时,公司通过进一步扩大核心种猪群的规模,保持在国内生猪育种规模和技术的领先地位,为公司不断扩大商品猪的饲养规模奠定了种猪基础。
3、大规模一体化养殖战略
大规模一体化养殖可以实现集约化经营,并且可以利用资金、技术优势,提高养殖规模。因此,大规模一体化养殖是我国畜牧业走向国际先进畜牧产业化的必由之路。为顺应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的趋势,公司将实施大规模一体化的战略,进一步扩大饲料加工、生猪育种、种猪扩繁、商品猪饲养等生产环节经营规模,不断提高生猪、猪肉食品安全标准和品质,让更多中国人吃上符合高食品安全标准和高品质的猪肉。
4、标准化生产战略
公司通过学习、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标准化养殖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研发和创新,设计适合中国养殖业现状的标准化的猪舍和自动化养殖设备。公司已经申请猪舍设计专利、猪舍送料系统、猪舍液态饲喂装置、猪舍液态饲喂系统等多项专利技术,为中国生猪养殖业的标准化、工业化做出贡献,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集饲料加工、种猪育种及繁育、猪仔繁育、商品猪饲养为一体的标准化生产经营模式。公司将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强化生产各环节品质控制、提高管理水平等措施进一步完善该等标准化的生产经营模式,提高产品质量、保证食品安全的目的。
同时,公司也将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适合中国养殖业现状的标准化设备、技术,为中国生猪养殖业的标准化、工业化继续做出贡献。
5、人才战略
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决定了公司对高素质管理人才、技术专才和技术熟练工人的大量需求。公司秉承“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建立科学的薪酬体系,通过吸纳各方英才和公司现有人才培养,形成完整、合理、科学、有效的人才层次,为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原动力。
(三)、2017年经营计划
2017年一季度生猪价格同比有所下降,绝对价格水平仍然处在较高的位置。公司董事会认为,以下两个因素造成了2016年的高猪价,其效应很可能延续到2017年,使2017年的生猪养殖行业的盈利情况好于历史上的平均水平。
一是2014年的全行业严重亏损,对养猪行业客观上起到了“去产能”的效果。二是国家对养猪行业的环保要求持续提高,客观上延缓了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回升。
2017年,公司计划出栏生猪600万头至800万头。
(四)、经营风险
1、生猪价格波动的风险
商品猪市场价格的周期性波动导致生猪养殖行业的毛利率呈现周期性波动,公司的毛利率也呈现与行业基本一致的波动趋势。未来,若生猪销售价格出现大幅下降或上涨幅度低于成本上涨幅度,或者公司生猪出栏规模增加幅度低于价格下降幅度,则本公司存在业绩难以保持持续增长、大幅下降、甚至亏损的风险。
2、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总体来看,过去几年小麦、玉米、次粉和豆粕等主要原材料成本合计占营业成本的比例在60%左右,因此,上述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公司的主营业务成本、净利润均会产生较大影响。
3、发生疫病的风险
动物疫病是畜牧行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风险。生猪养殖过程中发生的疫病主要有蓝耳病、猪瘟、猪呼吸道病、猪流行性腹泻、猪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等。生猪疫病的发生带来的风险包括两类,一是疫病的发生将导致生猪的死亡,直接导致生猪产量的降低;二是疫病的大规模发生与流行,易影响消费者心理,导致市场需求萎缩,产品价格下降,对生猪销售产生不利影响。
4、募集资金投资项目风险
公司2016年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用于生猪产能扩张项目、补充公司流动资金和归还银行借款,该等项目均围绕公司主营业务展开。该等项目的实施将有利于提升公司的养殖规模和盈利能力,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实现公司规模与效益的协调发展。虽然公司对该等项目进行了充分的可行性论证,但仍存在异地扩张、管理难度增加而导致的风险。同时,如果出现募集资金不能如期到位、项目实施的组织管理不力、项目不能按计划开工或完工、项目投产后疫病防控体系不完善、市场环境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或市场拓展不理想等情况,可能影响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预期效益和实施效果。
5、公司存在自然人供应商、客户,自然人经营能力的有限性可能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公司的供应商和客户中存在自然人。一般情况下,自然人供应商、客户与机构供应商、客户相比较而言,自然人供应商、客户在采购能力、支付能力、经营期限、经营规模和经营拓展能力等方面更容易受到市场优胜劣汰竞争机制和自身经营意愿的影响,从而使其经营能力产生一定的有限性。这种有限性可能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具体体现为:
(1)在公司销售方面,如果自然人客户普遍对生猪的采购规模、频次意愿降低,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司的销售产生不利影响;
(2)在公司采购方面,如果自然人供应商收购和销售小麦和玉米的规模、频次意愿降低,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司的采购产生不利影响。
6、自然灾害风险
公司生猪养殖场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北、山东、黑龙江等地,其生产经营场所会受风灾、水灾、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在公司生产场地及其周边地区若发生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生猪养殖场建筑及设施的损坏,并可能导致生猪死亡,由此给发行人带来直接损失。同时,自然灾害所导致的通讯、电力、交通中断,生产设施、设备的损坏,也可能给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
针对上述风险和挑战,公司将认真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控制成本,通过不断优化营养配方、科学制定采购策略、保持合理库存水平、减少生产过程浪费等手段,将公司的生产成本控制在合理水平,保持公司的成本领先优势。
2、加强公司在原材料采购方面的战略布局和规划,实施最优库存管理,并结合公司情况拓展采购渠道,以便使公司获得稳定、低价的原材料。
3、加大兽医研发投入,加强养猪生产管理,通过合理预防、及时隔离等手段,降低疫病对公司生产经营和利润的影响。
4、加强募投项目投资管理,加速募投项目建设速度,力争尽早完成募投项目产能的释放;同时,加强募投项目的运营管理,提升其盈利能力。
5、加强对猪舍等生产设施的建设,保证质量;加强生产安全教育,加大保险投入,将自然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