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殖密度加大,供暖难度大,仔猪易生病且长得慢,如何解决秋冬季节仔猪不好养的难题?

最小通风量下生长猪群防疫管理

天邦股份生物制品事业部 游武进

冬季如何兼顾保温和通风是猪场防疫管理的重要课题。在冬季为了防寒保暖,往往采取最小的通风量方案,这就使得疫病状况更为复杂。那么如何做好在最小通风量下的防疫管理呢?

天邦生物技术服务专家结合自身一线防疫管理经验,从产房、妊娠舍、生长猪群三个板块一一阐述了在冬季如何权衡通风和保温的关系,配套生产管理措施,获得一个健康的猪群。本期刊登的是该系列文章的第三部分——最小通风量下的生长猪群防疫管理。

秋冬季节仔猪更不好养的原因

很多养猪人都会抱怨秋冬季节仔猪不好养,问及原因,大多表示冬季养殖密度加大,供暖难度大,仔猪易生病且长得慢,很难解决。笔者做过总结,以下几个关键节点的处理不当会导致这种结果:

a.秋冬季节的产房病毒性腹泻高发,导致断奶猪整体性体况下降;

b.保育舍前期无法提供足够的温度导致断奶仔猪腹泻问题,导致前期生长大大受阻,大大延迟了出栏日龄和降低了料肉比(表-1);

c.秋冬季节更大的养殖密度,养猪人并没有提供更合理的料槽,失衡的料位比导致更多的咬尾事件;

d.更大的养殖密度,更多的舍内病原,执行的却是最小通风量,环境有待改善(保育可参考此前刊登的产房通风,育肥可参考上述的妊娠舍通风);

e.秋冬季节病毒性疾病压力大大增加,却没有应对性地加强免疫措施。

最小通风量下的转群后温度保障

仔猪断奶后的腹泻问题,究其根本在于仔猪产房的教槽是否成功和转群后一周温度是否适宜,仔猪教槽这里不作阐述,因为这是全年都应该坚持做好的工作,而转群后一周的温度在执行最小通风量的秋冬季节是一项挑战。笔者在集团公司服务部从事防疫管理时发现:一批猪从断奶至育肥出栏的成活率与断奶转入后一周的管理至关重要,这一周仔猪不拉稀是核心要点,而这跟前一周温度息息相关。

集团化养殖中的服务部投苗过程是存在巨大温度应激的,断奶苗在经历了离开母亲的强烈应激后,马上被赶往寒冷的出猪台,往往要经过2-3小时的漫长装载过程,然后运输至100-200公里的养户家中(图-1)。这段路途中很可能遭遇雨雪天气,而下车后,迎接仔猪的可能不是28℃的保育舍,而是刚刚建设好或者供暖设施调试中的猪舍,仔猪进入后2-3天才能够勉强达到25℃。所以仔猪前一周的扎堆是非常严重的,拉稀随之而来,死亡接踵而至。那么,有没有方法能够有效降低运输的受寒和转入后的低温问题?

图-1 寒冷天气的装猪过程冷应激大。

◎运输应激控制

在减少运输受寒应激方面笔者采取了如下措施:

1.仔猪在断奶上料期间,对不达投苗标准仔猪进行筛选,以便合格仔猪在出猪台不做筛选,减少出猪时间;

2.拉猪车内铺设干稻草,同时外面蒙上帆布(注意通气),保障仔猪运输过程中的温度;

3.仔猪转入后前三天,每天清晨饲喂一次姜糖水驱寒,视仔猪粪便形态决定是否延长保健时间;

◎转群后温度保障:

断奶仔猪转入后一周的28℃温度是必须保障的,如果猪舍的室温只能达到22-25℃,那么保障局部28℃的简易“屋中屋”设备就显得尤为重要(图-2),建议“屋中屋”的结构和要求如下:

图-2 简易屋中屋。

I.仔猪躺卧区域需要铺设橡胶垫板(木板使用过几次后容易出现毛刺,造成伤口易感染链球菌),首先确保舒适的腹部体感温度;

II.在躺卧区上方1m的高度架设1.5米宽度的PVC盖板或者塑料薄膜(建议薄膜,由于转入10天以后不再需要);

III.PVC盖板/塑料薄膜与水平线有5°的细微翘起(图-3),这样即保证猪体本身辐射的热量能够反射回仔猪,同时多余的湿气顺着坡度散发,避免在薄膜上形成水滴,导致躺卧区潮湿。

图-3 注意屋中屋的微小夹角。

IV.在采用了“屋中屋”局部保温措施的猪舍,并不是说舍内大环境温度可以忽略,按照笔者的经验,舍内大环境温度不得低于22℃,否则,虽然“屋中屋”区域内温度达到26-28℃,但仔猪不会出该区域,而是聚堆嗜睡,严重影响采食!

采取“屋中屋”局部保温的猪舍,其对大环境升温也是有益的,在同样的能耗情况下,有“屋中屋”结构的猪舍,达到适宜的大环境温度的时间要快0.5天左右。

最小通风量下的生长猪群免疫策略

在一线养猪人员的观念里面,生长猪群的经济效益苗支原体和圆环是可有可无的,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尤其是在采取最小通风量下的秋冬季节。笔者有一次迫于减少区域兽药、疫苗成本的压力,在区域内施行了4-9月份分娩的仔猪不免疫支原体的免疫策略,结果当年的9月份育肥猪就出现不明原因的顽固性咳嗽问题,起初认为是流感问题,但并没有像流感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保健效果极差,通过解剖和病原检测,最终确诊为支原体问题,群体保健泰妙菌素后得到了快速控制,第二年恢复全年免疫后,9月份没有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这个案例表明疫苗的免疫不要存在侥幸心理,而在执行最小通风量的秋冬季节,部分疾病的防控是需要强化免疫的(表2):

最小通风量下的生长猪群咬尾规避

记得一位上市公司的老板跟我说过一段话:“我小时候养猪都是放养,猪晚上才回到圈舍,哪有什么呼吸道问题,所以规模化养殖只要我们的通风过关,每个单元里面多放些猪是完全没问题的!”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把原本设计装850头肥猪的单元,装了1000头肥猪。结果呼吸道问题恶化不说,栏内出现了无法控制的咬尾问题。他们抓出嗜咬猪只,在被咬猪只患部涂抹消毒药都无济于事后,只好将密度降回到850头,并将被咬猪只单独放置,此后咬尾问题马上解决。为什么?其实这种现象的根本在于更紧张的料位比。

一旦喂料时,猪只簇拥在料槽周围,处于“优势序列”后段的猪只要忍受漫长的等待过程,逐渐出现的不满情绪需要发泄,正在采食的猪只尾部暴露在面前,其就会撕咬其尾部。一旦出血后,撕咬猪只尝到血的味道就无法停下来,其他猪只要闻到血的气味就会出现狂热状态,群起而攻之。经常发现被咬尾猪只只剩下尾根,严重者出现瘫痪甚至死亡。

那么,在执行最小通风量的秋冬季节,如何有效防控咬尾问题?笔者是这么做的:

1.无论您是否采取水泡粪还是干清粪工艺,每头肥猪的占地面积要保持在1m2以上,保育密度过高,同样会导致咬尾,这是防控的前提(图-4)!

图-4 密度过高的保育栏位,猪只尾根下垂居多。

2.在保育猪只刚转入育肥舍时,要额外提供一个湿拌料槽(图-5),如果您的猪舍是人工上料,这个料槽需要长时间放置,保证合理的料位比;

图-5 额外的料槽。

3.如果已经出现咬尾问题,第一时间挑出咬尾猪只至关重要,否则,将激起一帮“嗜血分子”;

4.发生严重咬尾的单位,猪栏中添加泥炭、蘑菇废渣、塑料管材等进行环境改善,吸引猪只注意力,甚至可将咬尾发生率降到1%(表-3);

5.发生咬尾单元,建议提升饲料中的食盐含量到5%,可起到有效缓解作用。当然第一时间将好斗分子找出并单独放置也很重要,因为它已经尝到了血的滋味,不单独放置,它还会咬同栏其他完好猪只。

以上最小通风量下防疫管理三部分全部刊登完毕,欢迎读者致电4001355566交流讨论。如需获取完整系列,查阅《农财宝典》2018年11月刊、12月刊。

上期回顾:

通风不佳可致环境型蓝耳爆发!冬季最小通风量下妊娠舍如何防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