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山县畜禽规模化、生态化养殖调研报告
一、兴山县畜禽规模化、生态化养殖现状
(一)畜禽规模化养殖日益壮大。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采取政策鼓励,示范推广,典型带动,引导农户由分散的家庭式副业生产向大户养殖、规模化养殖方向发展。截止到现在,全县发展万头猪场1个,1000头以上的5户,300头以上的19户,100头以上的93户,50头以上的454户。养羊100只以上的38户,50只以上的210户。养牛50头以上的大户5户。养鸡过千只的大户达到40户,其中:饲养蛋鸡1万只以上的2户。规模养殖的热潮推动了全县畜牧业的发展,畜禽养殖逐步由散养走向小规模,小规模走向规模化,规模化走向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占到全县畜牧养殖的18%以上,撑起了畜牧发展一片天。
(二)生态化养殖蓬勃发展。我县较早就开始生态化养殖探索之路,并于1992年承担省局的“草、林、畜” 生态养殖模式的示范与研究。2000年以来,随着我县畜禽规模化养殖迅猛发展,为解决养殖污染问题,我县结合农村能源建设,加快畜禽环保、卫生栏圈的改造,对于中小规模养殖户,按猪-沼-果、猪-沼-菜、猪-沼-粮生态种养模式,建立生态家园,发挥综合效益。对于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积极做好粪便低成本发酵处理工作,增加养殖户收入,大力改善养殖污染环境问题。目前全县发展生态种养模式户6800户;有3户规模养猪户采用了粪便低成本发酵处理技术,基本上达到生猪养殖粪便零排放。其中:兴山黄粮宏鑫养殖场走生态环保型养殖之路,采用粪便发酵制造有机肥,使原来蚊蝇满天飞、臭气熏天的猪场,环境焕然一新,猪场实现零污染排放。该场08年生产有机肥约400吨,销售收入15万元,纯收入3万多元,2009年他投资30多万元,在古夫镇北斗村新建一个有机肥场,收集沿河养殖场畜禽粪便,进行生物发酵加工制造有机肥,有效地解决了沿河养殖场的污染问题,现已销售有机肥300吨,收入21万元。
(三)标准化规模养殖开始起步。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是推进我县畜牧产业升级换代的关键。我县于2007年开始,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扶持、引导农户向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实现规模养殖场硬件建设标准化。截止到现在,全县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猪场(户)7个(其中:500模式户2户,150模式户5户),标准化养羊场(户)52个(其中:1235模式户50户),标准化养牛场1户,标准化养鸡场2个。为我县畜牧产业从零星分散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转变,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四)特色养殖异军突起。我县在大力发展畜禽养殖的同时,还因地制宜,积极发展以“泰山”野猪、绿壳蛋鸡、中华黑豚、本地土鸡为主导品种的特色养殖和特种养殖,全县规模以上特种养殖户达到11户,其中:饲养2000只以上本地土鸡的6户,饲养野山鸡1000只以上的2户,饲养30头能繁母野猪的1户,养殖中华黑豚1户(规模5000只)。初步形成了“猪牛羊禽并举、土特新奇共进”的畜牧产业发展格局。
二、存在的问题
1、规模化养殖比重较低。调查统计数据表明,我县规模养殖比重较低,大户、规模场与全县元至六月畜禽出栏情况见下表。
表一:元至六月大户、规模场与全县畜禽出栏情况表
元至六月 |
生猪出栏 (万头) |
山羊出栏 (只) |
肉牛出栏 (头) |
家禽出笼 (万羽) |
全县 |
14.5 |
6.6 |
1200 |
22.5 |
大户、规模场 |
2.1 |
0.8 |
87 |
2.8 |
规模养殖比重 |
14.48% |
12.12% |
7.25% |
12.44% |
从表一可以看出,截止6月底全县生猪出栏14.5万头,山羊出栏6.6万只,肉牛出栏1200头,家禽出笼22.5万只,而养殖大户、规模化养殖场出栏出笼分别为2.1万头、0.8万只、87头、2.8万只,全县猪羊牛禽的规模养殖比重仅为14.48%、12.12%、7.25%、12.44%,近86%的畜禽仍然来自千家万户的散养农户。千家万户的分散饲养既难以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又不符合现代养殖业的要求,同时,我县山大人稀交通不便,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的县情,也不适合大力发展千家万户养殖畜禽。
2、畜禽规模化养殖小区发展不够理想。我县于2003年开始大力畜禽规模化养殖小区,于2006年全县千头生猪规模化养殖小区达到12个。因养殖小区在规划、布局、防疫、组织管理等存在不规范,加之市场行情的大起大落,以及2007年的生猪高热病的爆发,使不少生猪规模化养殖小区空栏没有养猪,而改作他用。全县现仅存高阳镇白沙河生猪养殖小区,这严重影响到我县小区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3、畜禽养殖组织化程度低。从我县现有的产销格局看,全县养殖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协会尚未起步,全县虽然注册了5家畜牧养殖合作社,实际上他们只是注册了一个养殖合作社执照,并没有按合作社的运作方式运行,全县养殖户仍处于单打鼓独划船局面,应对市场能力较弱。
4、规模化养殖饲养管理水平及经营能力低,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脆弱。通过对全县865户畜禽养殖大户(场)调查,其经营管理、畜牧专业水平极低,只有3个规模化养殖场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而这3个技术人员也只有中专学历,其他养殖大户均未有专业的技术人员。绝大部分养殖户对养殖场的饲养管理主要靠自身摸索的经验,这与发展现代化畜牧养殖业是极其不相符的。养殖户经营管理与畜牧专业水平低,带来的后果是:养殖场(户)生产水平较低,经济效益低。
表二: 全县15户养猪大户生产水平抽样调查表:
生产指标 |
15户养猪大户平均水平 |
养猪大户最高水平 |
养猪大户最低水平 |
母猪受胎率 |
90% |
95% |
86% |
母猪年平胎次 |
1.9 |
2.1 |
1.7 |
母猪窝平产活仔数(头) |
8.2 |
9.1 |
7.9 |
仔猪育成率 |
93% |
95% |
91% |
生长育肥猪成活率 |
96% |
97% |
93% |
料肉比(全群计算) |
4:1 |
3.6:1 |
4.2:1 |
从表二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县养猪大户整体饲养管理水平较低,我县养猪大户的最高水平也低于生猪规模化养殖场一般水平,市场竞争能力低下,经不起市场的任何风吹雨打,在经历05、06年的生猪市场疲软后,我县有近200户的养猪大户因亏损严重而空栏转行。
5、规模化养殖场(户)生产条件简陋。全县865户畜禽养殖大户(场)实现规模养殖场硬件建设标准化的只有62户,其中: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猪场(户)7个,标准化养羊场(户)52个,标准化养牛场1户,标准化养鸡场2个。其余的养殖大户的场房建设均是因陋就简,虽在养殖数量规模上有所增加,但养殖场建设存在防疫设施不完善、管理不规范、人畜混居、污染严重、效益低下、抗风险能力差等诸方面缺点,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畜禽养殖业的发展。
6、投入不足,发展后劲差。据调查在全县有 126户规模养猪户被资金所困而放弃,其中有67户纯靠贷款建起了猪栏,再靠贷款购一批仔猪,没有资金后盾支撑,结果贷款用完了,养猪亏本了,猪栏空着了。到目前为止,全县有43户还有100多万元由畜牧局担保贷款的资金收不回来。对于我县来讲,发展规模养殖至少需要十几万至几十万元资金,才能保证生产运转,而我县绝大部分养猪户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因此不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就不能有效发展。
7、缺乏市场预警机制。畜牧产业信息体系不健全,不能及时、准确地向养殖户提供有关的市场信息和跟踪服务,难以指导养殖户根据市场变化调节生产和规避风险。市场与养殖户之间缺乏有效的连接机制,养殖户缺乏市场信息收集渠道,导致产、销脱节,容易使畜禽养殖形成一轰而上一轰而下的大起大落的局面,特别是生猪养殖方面,我县不少的养殖户因盲目跟从,导致严重亏损。
三、思考和建议
(一)大力发展标准化适度规模化养殖。我县畜牧业已进入“提档升级”的关键时期,标准化规模饲养是今后畜牧业的必然趋势,是决定养殖业向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应从以下几方面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一是引导、扶持有条件的养殖大户向1000头的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发展,力争达到20户;二是支持现有的5户规模化养殖场扩大规模、提升档次,进一步做大做强,使其发展成为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标准化养殖场。三是大力发展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主要推广生猪150、山羊1235、肉牛165养殖模式,力争全县发展生猪150养殖模式100户,山羊1235模式户200户,肉牛165模式户20户,使我县规模养殖比重达到40%以上。
(二)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畜禽规模化养殖小区。按照统一建设标准,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科学管理,统一疫病防治,统一销售产品的要求,建设一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管理规范,饲养设施完善,技术措施统一,环境保护配套的标准化养殖小区,力争到2015年全县肉羊养殖小区达到8个,肉牛养殖小区达到3个,万头生猪养殖小区1个,千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小区16个;建30个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养猪示范村,10个种母猪专业村,发展养羊专业村30个。
(三)大力发展生态化养殖。一是结合农村改厨、改圈、改厕、建沼气“三改一建”工程,在散养户、小规模饲养户中,大力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畜-沼-果、畜-沼-菜、畜-沼-粮等高效生态养殖模式,力争全县60%以上的散养户、小规模饲养户做到“人畜分离,沼气配套,种养结合”,实行“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生产模式。二是在规模化养殖户、场中,大力推广畜粪便低成本发酵处理技术和发酵粪便生产食用菌技术,发展草一畜一沼一菌循环经济,延长产业链条,控制养殖畜禽环境污染,实现规模养殖户(场)粪便排放零污染的目标。
(四)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合作社,提高畜禽养殖组织化程度。一是加大对现有5家畜牧养殖合作社指导,使其按要求走上正轨,真正发挥畜牧养殖合作社作用,把散户有机结合起,实现统一提供猪仔、统一供料、统一供药、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目标,提高养殖户的生产水平与经济效益,增强其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推进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引导畜禽养殖户在自愿的基础上,再组建一批畜禽养殖合作社、专业协会或养殖联合体等合作经济组织,力争到2015年畜牧养殖合作社达到25家。
(五)加大对标准化、生态化规模养殖的扶持力度。一是要建立畜牧业发展基金,县财政每年应拨付定量资金作为畜牧业发展基金,用于标准化、生态化规模养殖发展的扶持与奖励;二是对购买良种种畜禽实行补贴和优惠;三是对发展标准化、生态化规模养殖的,在建设用地、林业用材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与优惠;四是养殖用水用电给予优惠,并按照农业用电或村民生活用电、用水价格收取水电费;五是要做好银信部门的工作,加大对养殖大户的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保障养殖大户生产所需的资金。
(六)健全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一是进一步完善疫病防治体系及县、乡(镇)、村三级防疫网络体系;健全动物疫病控制体系及动物疫情测报和信息管理体系,重点搞好动物疫情测报、诊断体系建设,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的预警能力,做到无疫不放松,有疫快速反应。二是建立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着手建立县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完善仪器设备,培训专业人员,强化监测检验能力。三是建立健全畜牧信息网络体系,建立反应灵敏的市场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兴山县畜牧兽医信息网网站,利用微机网络搜集畜牧业生产动态和畜产品价格信息,及时提供给广大养殖场(户),以达到调整生产、稳定价格、减少风险的目的。四是完善基层畜牧兽医服务网络。着力抓好“以钱养事”新机制推进,稳定基层队伍,提高业务素质,切实解决乡镇兽医站存在的“队伍不稳、人心涣散”现象;五是抓好畜产品加工体系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扩大宣传引导,广开筹资引资渠道,积极发展畜禽产品精深加工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2010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