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产养殖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产养殖计划

水产养殖计划范文1

关键词:绿色核算;水产养殖;模型;亚热带海湾;罗源湾

亚热带海湾是一种宝贵的稀缺性天然海洋资源,但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仅对生产成本和生产产出进行核算,忽略了对资源环境价值的核算,对其开发利用十分不利。我国海洋资源资产化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人们的无偿索取观念、贪利行为和掠夺性开发导致了对亚热带海湾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浪费、海洋环境污染和海洋生态环境破坏等现象十分严重。为达到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开发利用净效益最大化,本文在边际机会成本和国民经济评价理论基础上,构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绿色核算模型。

罗源湾属典型口小腹大的亚热带海湾,拥有丰富的鱼类资源,水产养殖是其最为普遍和重要的开发利用方式,是福建省重要的水产养殖基地。近几年来罗源湾水产养殖业发展迅猛,但养殖业的过度发展,也给罗源湾海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致使其外部不经济明显。同时由于海洋资源具有多样性和多宜性的特点,海湾兼有养殖、捕捞、港口、围垦、滨海旅游、盐业等多种开发功能,故而机会成本显著。因此本研究选择罗源湾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绿色核算借鉴的两种核心思维

传统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核算方法单纯从经济角度出发,不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及资源和环境成本,存在着偏颇和不足。针对于此,笔者选择边际机会成本理论和国民经济评价理论作为此次绿色核算的主要理论基础。

(一)边际机会成本理论

理论上合理的资源价格应该是能真实地反映其社会总成本、资源稀缺性、资源价值的价格。边际机会成本即是根据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观点,从经济学角度对资源开采使用后果或从社会学角度对经济活动后果的一种抽象与度量,它反映了由社会负担的自然资源耗竭代价。从理论上资源使用者所付的资源价格也应等于边际机会成本,低于边际机会成本的价格会刺激过度开发利用资源,而高于边际机会成本的价格则会抑制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当前该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资源的绿色定价体系。

(二)国民经济评价理论

国民经济评价最初是作为国外评价公共事业部门投资的一种方法而发展起来的。该方法试图以社会效益来代替一般的财务收益,以社会成本来代替财务成本。其主要特点是将拟建项目对社会的全部影响进行分析,包括那些间接的、无形的和难以计量的影响。在各方案全部费用和效益加以比较的基础上,从中选择出净效益最大的方案。

二、水产养殖绿色核算模型的构建

(一)模型建立的技术路线

亚热带海湾水产养殖绿色核算模型建立的技术路线是建立在边际机会成本理论和国民经济评价理论的基本框架之上的。其主要思想是将水产养殖的边际机会成本(MOC)视为总成本(C),同时分解成边际生产成本(MPC)、边际使用者成本(MUC)和边际外部成本(MEC)三个部分,并分别对其进行货币化计算,再将三者相加所得即为C;与之相对应的是,把水产养殖国民经济总效益分成直接效益(DI)和间接效益(IDI),对其所涉及的各方面都尽可能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计算和描述,二者相加得出国民经济评价的总效益(I)。最后将所得总效益值(I)扣除总成本(C),所得年纯收益(NI)即为亚热带海湾水产养殖绿色核算的结果(如图1)。

(二)绿色核算模型公式

根据上述技术路线,我们可知亚热带海湾水产养殖开发的绿色核算模型公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NI=I-C①

I=DI+IDI②

C=MPC+MEC+MUC③

MPC=∑(PC1,PC2,……,PCn)④

MEC=海域生态损害值*海域使用面积⑤

MUC=Max(NI’1, NI’2……NI’n)⑥

DI=∑(各水产品影子价格*各水产品年产量)⑦

IDI=f(X1,X2,……Xn,t)⑧

式中:NI――水产养殖年纯收益;

I――水产养殖总效益;

C――水产养殖总成本;

DI――水产养殖直接效益;

IDI――水产养殖间接效益;

MPC――水产养殖边际生产成本;

MEC――水产养殖边际外部成本;

MUC――水产养殖边际使用者成本;

PCi――水产养殖各项生产成本;

NI’i――亚热带海湾用于其他功能可能产生的最大纯收益;

Xi――水产养殖间接效益函数变量;

t――时间。

从前面分析可知,若NI≥0,表明社会所得大于所失,在该区域布局水产养殖项目或方案在总体效益上是可取的;若NI<0,说明该区域不宜布置水产养殖项目,改变开发利用方式或者暂时不进行开发利用保存原有的生态环境更为妥当。

三、罗源湾水产养殖绿色核算实证研究

(一)罗源湾概况

罗源湾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是一个典型口小腹大的半封闭海湾,四面环山,仅一个狭长的可门水道与外海相通,湾内的水体交换主要靠潮流来完成。水域面积20620hm2,现已开发利用10628hm2,占总面积的49.80%。其中浅海面积8870hm2,已开发利用3816hm2,占浅海面积的43.02%;滩涂面积11750hm2,已开发利用6452hm2,占滩涂面积的54.91%。主要养殖的品种有:海带、紫菜、大黄鱼、真鲷、鱼、美国红鱼、牡蛎、贻贝、花蛤、缢蛏、泥蚶、鲍鱼、对虾、锯缘青蟹、梭子蟹、大弹涂鱼等几十个品种。据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统计2004年罗源湾各种水产品产量达230187吨,产值逾15亿元。湾内海水养殖产量占全市海水养殖产量的25%,是福州市海水养殖业的重要基地。

(二)水产养殖绿色核算基础数据选择

根据福建省浅海、滩涂水产养殖容量课题组依据罗源湾营养盐、初级生产力等有关资料对湾内水产养殖容量进行科学计算后得出的结果:湾内贝类产量应控制在85000吨,理论上年可产藻类560000吨。然而,据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罗源湾的贝类养殖产量已超过170000吨,藻类总产量却只有35700吨,显而易见罗源湾目前的养殖现状已严重偏离可持续发展方向。若依此进行核算,核算出的结果将不再具有预见性和代表性。与之相对,罗源湾2001年海水养殖规划为罗源湾目前最新的养殖规划,它是以罗源湾总体功能区划、水产养殖品种生产技术标准、浅海滩涂养殖容量调查项目的科研成果为依据制定的,其目标是通过对罗源湾海水养殖区域的规划调整,初步解决湾内海水养殖布局不合理,养殖品种搭配不协调以及网箱养鱼与贝类养殖生产中普遍存在单位体积养殖密度过大的不良状况,使罗源湾各类海水养殖生物容量趋于合理。显然,选择罗源湾2001年海水养殖规划方案作为罗源湾水产养殖合理性评价的核算基础要比罗源湾水产养殖现状更具科学性和代表性,因此笔者选择该规划方案中水产养殖的空间布局、养殖面积、类别和数量等基本数据为该研究的基础。

(三)罗源湾水产养殖规划方案概要

罗源湾2001年海水养殖规划方案共分10个区(如图2),各区具体养殖规划如表1。

(四)水产养殖绿色核算成本效益分析

1、水产养殖总成本分析。依据边际机会成本理论,一种资源产品的合理价格应包含资源开发的生产成本、资源开发产生的外部成本和资源使用者成本。(1)边际生产成本。水产养殖年边际生产成本指水产养殖每年必须投入的各项生产成本,具体可分为原材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经问卷调查及统计资料所得,当地年原材料成本网箱养殖约为3450元/箱、贝类养殖16000元/hm2、藻类养殖18975元/hm2、池塘综合养殖26150元/hm2。将上述各养殖成本乘以规划区各养殖类别面积,相加得到罗源湾水产养殖年原材料成本为65755.12万元。据问卷调查,闲时一个成年劳动力平均可照看网箱25个、贝类养殖0.3hm2、藻类养殖0.4hm2、池塘综合养殖1.7hm2,则共需劳动力17339人。以当地劳动力人均年收入7409元计,闲时年劳动力成本为12846.5万元。另在分苗收成时节一般需雇工,以年雇工费用平均6500元/hm2计算,忙时需另投入年劳动力成本4466.99万元。罗源湾水产养殖年边际生产成本为年原材料成本加上年劳动力成本,总计83068.61万元。(2)边际外部成本。边际外部成本是指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或者说是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损害。水产养殖边际外部成本表现为水产养殖所造成的用海海域生态损害,可用海域生态损害补偿值乘以海域使用面积来计算,而海域生态损害补偿值可用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乘以损害系数来计算。不同的海域由于其区域性特点,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是不同的。根据彭本荣、Costanza等海洋与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结果,2004年厦门市海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6.49元/m2.a。参照厦门市海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福建省海洋环境与渔业资源监测中心应用特尔斐法估算全省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平均价值折算系数,进而计算出全省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平均价值为2.11元/m2.a(如表2)。不同的用海类型会对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造成不同的损害,如填海用海,改变海域属性,资源全部掩埋,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完全丧失;相对应的,旅游/浴场用海则对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害就小得多。各类用海损害的海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值见表3。经计算得出罗源湾水产养殖年外部成本为2580.88万元。(3)边际使用者成本。边际使用者成本主要指海洋资源用于水产养殖功能时所放弃的用于其他功能可能产生的最大纯收益。罗源湾水产养殖规划区域若不用于养殖,绝大部分可发展捕捞业,故可将捕捞业产值作为边际使用者成本。计算方法为首先运用Tait模式估算出研究区的渔业资源年自然生产量(为可捕捞量),然后根据当前市场近海捕捞水产品价格计算其产值。Tait研究结果表明:沿岸海域初级生产力转化为第三级生物(渔业资源)的效率为0.015。罗源湾初级生产力多年平均值为134.25mg/(m2.d),则年渔业资源产碳量为125.555吨。据厦门大学测试中心研究结果,1吨有机碳换算渔获物鲜重为8.1037吨,估算出罗源湾水产年产量如下1017.46吨。据市场调查,以捕捞水产品平均价格40元/千克计算,水产品价值估算为4069.84万元。因此罗源湾水产养殖年边际使用者成本为4069.84万元。

2、罗源湾水产养殖的总效益分析。按照国民经济评价理论的思想,水产养殖项目产生的年总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两部分。直接效益就是水产养殖获得的各类水产品总产值,间接效益是指由水产养殖项目产生的外部效益和无形效果。(1)直接效益。据问卷和市场调查分析,罗源湾网箱养殖年均毛收益9200元/箱、贝类养殖31500元/hm2、藻类养殖63000元/hm2、池塘综合养殖135000元/hm2。根据以上数值分别乘以各类别的养殖面积,共计195399.5万元,此为罗源湾水产养殖的直接效益。Ⅰ区至Ⅹ区年直接效益依次分别如下:16310.25万元,27086万元,34758.35万元,1283.4万元,10297.55万元,36679.05万元,14404.5万元,13329.9万元,778.05万元,43236.45万元。(2)间接效益水产养殖的间接效益,其变量大致有以下几项:IDI=f(Xw,Xs,Xe,Xht),t表示时间。就业保障方面(Xw):罗源湾有几万劳动力直接从事水产养殖行业,在保障劳动力就业的同时,也使许多以水产养殖为生的家庭能够幼有所依、老有所养,很大程度上维护了当地社会的安全与稳定。社会经济方面(Xs,Xe):除水产品养殖、出售对社会经济作出的直接贡献之外,另还有依靠水产品为原材料进行二次加工或多次加工的产业即水产养殖产业链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以及这些效益对当地社会经济各方面所起到的促进推动作用。居民健康方面(Xh):水产品蛋白属于优质蛋白,罗源湾出产大量优质廉价的水产品,这有利于提高当地居民的身体素质,对当地居民健康水平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限于所得的材料,以及时间、精力和水平,无法将罗源湾水产养殖项目所带来的间接效益货币化,实为遗憾。

(五)罗源湾水产养殖绿色核算成果

1、罗源湾水产养殖总成本核算。根据边际机会成本的计算公式,即C=MOC=MPC+MEC+MUC,计算得出罗源湾水产养殖Ⅰ区至Ⅹ区年总成本依次为:6102.04万元、10914.84万元、15570.27万元、661.97万元、4224.28万元、15780.09万元、5505.96万元、10723.38万元、623.75万元、19612.75万元,累加得出罗源湾水产养殖年总成本为89719.33万元。

2、罗源湾水产养殖年纯收益核算。年纯收益就是将亚热带海湾水产养殖的总收益减去其总成本所得的值。当所得值为正时,说明水产养殖在该海域所产生的总效益大于其生产、资源损耗以及对环境所造成的损害三者相加形成的总成本,在此布置水产养殖项目是合理可行的,对其应该进行提倡或保留;当值为负时,结论相反。由于无法将罗源湾水产养殖的间接效益货币化,因而此处的核算只能将直接效益作为总效益来扣除总成本,各区年纯收益分别如下:10208.21万元、16171.16万元、19188.08万元、621.43万元、6073.27万元、20898.96万元、8898.54万元、2606.52万元、154.3万元、23623.7万元,累加得到罗源湾水产养殖年纯收益为105680.17万元。

3、罗源湾水产养殖效益费用比。利用国民经济评价理论中的效益费用比来进行分析,将各区总效益除以各区总成本,所得为其效益费用比a=I/C。经计算,区至区的效益费用比分别如下:2.67、2.48、2.23、1.94、2.44、2.32、2.62、1.24、1.25、2.2;整体费效比为2.18。

4、罗源湾水产养殖绿色核算成果分析。(1)从前面外部成本的计算过程可看出,罗源湾围垦养殖的成本明显要高于海水开放性养殖,因此在同等条件下,开放性海水养殖的总体效益要明显高于围垦养殖。(2)从养殖品种的平均效益来看,网箱养殖>池塘综合养殖>藻类养殖>贝类养殖。值得注意的本次核算是建立在罗源湾海域合理生态容量基础上的,因而外部成本十分低廉。但事实上位于围垦区内封闭式池塘综合养殖污染是非常严重的,饵料的大量投放使其底质严重恶化,底栖生物破坏殆尽,环境价值损失巨大;同时由于水体的严重污染而又交换周期长,致使其防治病害的成本非常高,本文所计算出池塘综合养殖的平均效益只适合于养殖初期,对于长期从事池塘综合养殖的垦区而言则有相当虚高的部分,因此从长远来看,笔者还是认为不宜在罗源湾内提倡围垦养殖。(3)规划各区的产值在扣除其生产成本、环境成本和使用者成本之后,各区纯收益也均为正值,效益费用比超过1,说明规划各区总效益大于总成本,该规划方案设计比较合理,有利于罗源湾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4)从核算的最终结果来看,纯收益>0,即在上述规划方案被合理实施的情况下,罗源湾水产养殖整体效益为正值,说明罗源湾总体上适宜进行水产养殖项目的布局,社会整体所得大于所失,同时整体费效比较高,产出效益较好。但应该注意的是此次核算的总成本较低,原因有二:没有将资金成本计入边际生产成本;由于此次核算是建立在罗源湾合理海域生态容量基础上的,其外部成本十分低廉,所以总体效益会较高。(5)从以上收益的绝对数额看,Ⅹ区最大,Ⅸ区最小。究其原因,Ⅹ区为此次规划最大的浅海养殖区,规划养殖绝对面积大、养殖数量多,且网箱养殖收益明显高于其他养殖类别;Ⅸ区规划养殖绝对面积小,养殖数量少,无网箱养殖。(6)从各区的效益费用比看,Ⅰ区最高,Ⅷ区最低。其中Ⅷ区为传统的贝类、藻类养殖区,也是罗源湾最大的滩涂养殖区(垦区除外),其近年来贝类养殖数量过多,致使外部成本加大,经济效益不佳,故其效益费用比值较低。

四、罗源湾水产养殖的对策与建议

基于罗源湾水产养殖绿色核算成果,同时针对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开放性海水养殖的总体效益要明显高于围垦养殖,罗源湾内不宜提倡围垦养殖,不过可考虑在湾外风浪较大的海域进行适当围垦。

第二,针对现状,应遵循规划对罗源湾内海水养殖实行总量的控制,不盲目追求养殖面积,在海域合理生态容量上提倡效益多元化,如藻类养殖,可在原有海带养殖基础上套种江蓠,每年仅多出江蓠苗种的成本,效益可翻一倍;另池塘综合养殖视情况可套养少部分弹涂鱼、青蟹或桡足类,若套养弹涂鱼、青蟹,每年每公顷可多产出9000元,若套养桡足类,每年每公顷可多产出约4500-7500元。

第三,网箱养殖的效益最高,罗源湾浅海地区在保证海域合理生态容量的基础上提倡网箱养殖,但应注意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养殖的平均效益要高于普通贝类养殖,建议在适宜海区退出部分贝类养殖,改为效益更高的藻类养殖,但藻类养殖特别是海带养殖前期投入较大,政府应重点扶持。

第四,作为资源所有者的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科学合理征收海域使用金、完善审批制度。可将水产养殖的使用者成本和外部成本内化在湾内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即由政府根据资源总量、生产和市场情况向水产养殖者征收一定的资源使用税(费)和环境税(费)等,以此抑制资源使用的外部性,同时各类水产品价格应包括边际生产成本、资源使用税(费)和环境补偿费(税),才能确保资源的最优生产水平及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晶等.边际机会成本与自然资源定价浅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3).

2、陈志敏.关于投资项目中的国民经济评价[J].基建优化,1999(2).

3、罗源湾2001年海水养殖规划方案[Z].福州市罗源湾海水养殖协调领导小组,2001.

4、彭本荣等.填海造地生态损害评估[J].自然资源学报,2005(5).

5、Costanza R.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J].Nature,1997(387).

6、福建省海域使用分类定级及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制定研究报告[R].福建省海洋环境与渔业资源监测中心,2005.

7、沈国英,施秉章.海洋生态学[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

8、洪丽玉.几种头足类含碳率检测报告[R].1996.

9、福建海区虾类资源探捕调查及捕捞技术研究报告集[R].福建水产研究所等,1986.

*本文为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厅重点项目(2005I008)――海洋资源价值绿色评估及其应用。

水产养殖计划范文2

一、 扶贫县制定完整的产业发展规划

和田地区XX县和XX县的肉鸡产业规模均很小,主要由农村合作社带动,以农区农户个体养殖为主利用房前屋后的闲置地块和家庭剩余的粮食发展庭院养殖业,增加家庭收入,主要采食果园林地中昆虫、杂草种子等,补饲料为玉米、小麦等。养殖品种主要为黄羽肉鸡和白羽肉鸡,兼有少量地方品种的和田黑鸡和安集延鸡。林果业为和田地区的特色产业和重点产业之一,农牧企业规模较小,一般利用农区果园或林地内放养为主,发展林下经济,饲养管理较为粗放,单位面积养殖规模小,养殖技术含量较低。

1. 产业发展思路要以市场为导向,利用当地林下养殖的特色,重点科技扶持具有一定养殖规模的家禽养殖企业或合作社,形成“模范”效应,推进当地养殖技术进步和产业水平提升,以达到扶贫增收的目的。

2. 引进适合当地气候环境和林下养殖特点的优质黄羽肉鸡品种,帮助养殖户建立并推广相应的养殖技术体系,整体提升县里的肉鸡养殖技术水平。

3. 开发当地地方品种资源,突出地方特有品种的优势,在达到一定规模的情况下,尝试走特色精品路线。

4. 向养殖户和养殖企业推广基地圈舍标准化建设、产地标识制度、活禽免疫制度,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通过建立加工企业与规模养殖户间的订单农业方式,对规模养殖农户饲料、防疫、用药、休药进行指导服务和监控,达到加工企业对养殖农户的了解和可控,确保肉加工原料优质、安全。

二、解决扶贫县产业技术难题

1. 标准化养殖技术水平较低,圈舍建设、养殖管理、饲料配方和用苗用药等方面的技术不完善。

2. 鸡苗来源混乱复杂,运输管理松懈,导致死亡率高,生产成绩较低,农户增收缓慢。

三、开展科技指导服务和培训

上半年通过对接XX县和XX县农业局联络人员,初步了解当地肉鸡产业发展现状,着手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科技指导工作计划。计划于今年下半年赴当地充分开展调研工作,针对两个县肉鸡产业的具体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并开展科技服务和推广培训工作。

四、与扶贫县企业对接

通过XX县和XX县农业局,初步了解两县的肉鸡养殖企业和农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情况,调查了各县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产业特色;了解企业和养殖户关心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并总结了各自所遇到的技术难题。

五、存在问题

1. 全县规模化、专业化养殖户少,饲养、管理水平落后,并且产业规模小,种禽来源复杂,生产周期长、成本高。各乡镇交易场上的活鸡,尤其是土鸡时常供不应求。

2. 农牧民的养殖设施落后,养殖技术不到位,土壤和水资源污染问题突出。

3. 消毒随意性大,防疫意识差,免疫不适当,用药不合理等问题突出。随着家禽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再加之小规模散养农户数量的增加,动物防疫工作难度加大。

4. 活畜禽交易市场管理不到位、不规范,疫情隐患严重制约家禽养殖业的发展。

水产养殖计划范文3

(一)畜禽养殖布局目的和意义

县畜禽养殖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畜禽养殖业已成为县农业生产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县畜禽养殖业正向着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方向迅速发展,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在提供农副食品的同时,由于环保治理设施未健全,也产生大量的畜禽粪便和有机污染。畜禽养殖产生水体、空气污染,传播病菌,引起地区间的污染纠纷,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畜禽养殖污染已成为流域、区域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为了遏制畜禽养殖业污染不断加重的趋势,促进县畜禽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应切实加强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工作,特别是从畜禽养殖的布局上体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从源头上控制畜禽养殖的污染。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发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以及《省环境保护条例(修订)》和《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有关规定,以及《市畜禽养殖禁养区、禁建区划定方案》,结合县的实际情况,制定县畜禽养殖禁养区、禁建区和可养区的布局规划。

(二)畜禽养殖布局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

《省环境保护条例》(修订)

《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省人民政府《关于市区生活饮用水源地表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的批复》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意见》

省人民政府《关于等县(区)生活饮用水源地表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的批复》

市人民政府《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的通告》

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农业局等部门关于畜禽养殖禁养区、禁建区划定方案的通知

(三)布局原则

1.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

2.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统一的原则

3.生态环境、经济现状与发展规划相结合的原则

4.流域、区域综合考虑,总体协调的原则

(四)畜禽养殖区类型

县畜禽养殖区域划分为禁养区、禁建区和可养区。

1.畜禽养殖禁养区

畜禽养殖禁养区是指按照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等规定,在指定范围内禁止任何畜禽养殖;禁养区范围内的已建成的畜禽养殖,由所在地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负责责令限期搬迁、关闭或取缔。

2.畜禽养殖禁建区

畜禽养殖禁建区是指按照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等规定,在一定区域内限定畜禽养殖数量,禁止新建畜禽养殖场;禁建区内现有的畜禽养殖场由所在地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责令限期治理,并达到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无法完成限期治理的,应搬迁或关闭。

3.畜禽养殖可养区

畜禽养殖可养区是指除禁养区、禁建区以外区域,原则上作为畜禽养殖可养区。在畜禽养殖可养区内从事畜禽养殖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其污染防治措施及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要求。

二、畜禽养殖“三区”布局界限

(一)畜禽养殖禁养区

1.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畜禽养殖禁养区

(1)县县城规划区:西至青岐、东至光明村、南至、北至铁路线城市规划区用地及外延1000米范围内。

(2)上街大学城规划用地范围及周边1000米范围内。

(3)国宾馆用地范围周边1000米范围内。

2.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畜禽养殖禁养区

城镇规划用地外延500米范围,包括政府所在地镇区。

3.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畜禽养殖禁养区

(1)市西区、北区水厂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保护区:镇永丰村桥头浦里排涝站至旧洪山桥水域以及北岸外延至甘洪路以东1000米,右岸淮安至下店路以西1000米陆域。

(2)城门水厂、调水工程地表水源地保护区:包括城门水厂取水口上游2000米至高速公路特大桥北侧外延1000米陆域;大桥至高速公路特大桥南侧外延至100米等高线以内的陆域。

(3)水源地:塘坂水库坝址以上流域汇水区。

(4)县城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保护区:县自来水厂化龙泵站取水口上游3000米至下游200米水域及其两岸外延1000米陆域。

(5)官水源保护区:上街镇青源水厂官取水口上游2000米至下游300米水域及外延至防洪堤一侧的陆域。

(6)溪源宫水源保护区:溪源宫取水口拦水坝以上流域汇水区。

(7)三溪口水库水源保护区:含水库的整个汇水流域。

(8)水库水源保护区:含水库的整个汇水流域。

(9)方山水库水源保护区:含水库的整个汇水流域。

(10)溪坪水库水源保护区:含水库的整个汇水流域。

(11)溪兜水库汇水区:含水库的整个汇水流域。

(12)水源地()水源保护区:虎溪拦水坝以上流域汇水区(含县境内区域)。

(13)县境内各乡镇、村庄生活饮用水源汇水区内区域。

4.重要地表水体功能区范围内畜禽养殖禁养区

(1)干流两侧外延1000米范围内区域,支流两侧外延500米范围内区域。

(2)干流两侧外延1000米范围内区域,支流两侧外延500米范围区域。

(3)干流两侧外延1000米范围内区域,支流两侧外延500米范围内区域。

5.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畜禽养殖禁养区

包括:十八重溪自然保护区、烟垅蟒蛇自然保护区、廷坪枳壳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小区的用地范围及周边500米区域为畜禽养殖禁养区。

6.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畜禽养殖禁养区

7.文物保护单位畜禽养殖禁养区

8.工业区(开发区)范围内畜禽养殖禁养区

县行政区域内经批准成立的县(区)级以上工业区规划用地范围及外延500米范围划定为畜禽养殖禁养区。包括:投资区、上街投资区、软件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园、经济技术开发区(原铁岭工业区)、南山洋工业集中区、旗山工业集中区等。

9.主要交通干线两侧范围内畜禽养殖禁养区

主要交通主干道两侧500米范围内区域划定为畜禽养殖禁养区。

10.其它法律、法规、行政规章规定禁止畜禽养殖的区域

(1)县境内其它各地表水体两侧外延30米范围内区域。

(2)企事业单位、居民点等建筑物周围外延500米范围内区域。

(3)县境内道路两侧外延30米范围内区域(主要交通干线除外)。

(二)畜禽养殖禁建区

1.城市规划区畜禽养殖禁建区

(1)县县城规划区用地范围外延1000—2000米的范围区域。

(2)大学城规划用地范围外延1000—2000米的范围区域。

(3)国宾馆用地范围周边外延1000—2000米的范围区域。

(4)中心城市规划区禁建区范围。

2.城镇建成区范围内畜禽养殖禁建区

所有乡镇的城镇规划用地范围外延500—2000米的区域。

3.主要水源涵养区畜禽养殖禁建区

(1)干流两侧外延1000—2000米范围内区域,主要支流两侧外延500—2000米范围内的区域。

(2)大樟溪干流两侧外延1000—2000米范围内区域,支流两侧外延500—2000米范围内区域。

(3)干流两侧外延1000—2000米范围内区域,支流两侧外延500—2000米范围内区域。

(4)桐口桥以上流域汇水区。

4.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文物保护单位畜禽养殖禁建区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用地范围及外延500—1000米范围内区域;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外延200—500米范围内区域;重要旅游景区(点)范围外延500—1000米范围内区域划定为畜禽养殖禁建区。

5.工业区(开发区)外圈畜禽养殖禁建区

县行政区域内经批准成立的县级以上工业区(开发区)及乡镇工业集中区规划用地范围及外延500—1000米范围划定为畜禽养殖禁建区。

6.主要交通干线两侧范围内畜禽养殖禁建区

县主要交通主干道两侧500—1000米范围内区域划定为畜禽养殖禁建区。

7.其它法律、法规、行政规章规定禁止新建畜禽养殖场的区域

(1)县境内各地表水体两侧外延30—100米范围内区域。

(2)企事业单位、居民点等建筑物周围外延500—1000米范围内区域。

(三)畜禽养殖可养区

除禁养区、禁建区以外的区域原则上作为畜禽养殖可养区。当地政府并依法对可养区内畜禽养殖实施严格控制养殖规模。新建、改建和扩建各类畜禽养殖场,必须按有关规定要求,符合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不得影响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

三、实施畜禽养殖布局规划措施

1.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任务重的系统工程。各乡镇、街道,以及畜牧、规划、国土、环保、林业、旅游、交通、水利、建设、财政等有关部门,按各自职责分工,齐抓共管,抓好落实。

2.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以各乡镇、街道为整治工作责任单位,规划、国土、畜牧、环保、林业、旅游、交通、水利、建设、财政等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对位于禁养区已建畜禽养殖场应予以全部搬迁;对位于禁建区、可养区内已建畜禽养殖场限期整改,采取雨污分流、固液分离、污水和废渣无害化处理等污染防治措施,达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综合利用的要求,做到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逾期未整改的由县政府责令限期搬迁或关闭。农业、畜牧部门积极在可养区范围内推广农村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等高效生态立体模式,牵头组织开展生态养殖试点工作。县政府出台相应优惠政策鼓励畜禽养殖方式由粗放型向生态型转变。

3.畜禽养殖场的搬迁补贴标准按照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征地地面物(农、林、畜牧、渔业及坟墓搬迁)补偿指导意见》(政办〔〕81号)执行,畜禽养殖舍的补偿标准由县建设局按有关规定执行。

4.县畜禽养殖布局规划方案经县政府审批通过后,由各乡镇、街道负责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按规划布局新的畜禽养殖场。

(1)畜禽养殖禁养区的要求

l禁养区内严禁新建、改建、扩建各类畜禽养殖场;

l禁养区内现有规模化养殖场两年内逐步实现关停或搬迁。其中500头规模以上的养猪场、1.5万羽规模以上的蛋鸡(鸭、鹅)养殖场、3万羽规模以上的肉鸡(鸭、鹅)养殖场在年6月底前要落实关停、搬迁计划,年底前实现关停或搬迁;其它规模的养殖场在年底前要落实关停、搬迁计划,到年底实现全面禁养目标;

l各类畜禽养殖场在实施关停或搬迁前不得扩大饲养规模,并应进一步加大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力度,减轻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污染物排放必须符合《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

(2)畜禽养殖禁建区的要求

l禁建区内逐步控制和削减畜禽饲养总量,特别是不得新建、扩建各类畜禽养殖场。

l禁建区内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应采取排泄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措施,有效削减排污总量,减轻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其中500头规模以上的养猪场、100头规模以上的养牛场、1.5万羽规模以上的蛋鸡(鸭、鹅)养殖场、3万羽规模以上的肉鸡(鸭、鹅)养殖场在年底前排放的污染物必须符合《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并符合总量控制要求;其它规模的养殖场达标排放期限不得迟于年底,排放标准参照《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执行。要按照“规模养殖、综合治理”要求,逐步缩小散养比例,同时应加大畜禽粪尿综合利用程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l对达不到要求的畜禽养殖场,要依照管理权限,落实限期治理计划,对治理无望的畜禽养殖场,要实现关停或搬迁。

(3)畜禽可养区的要求

l调整畜禽养殖业结构,并优先发展生态型和资源综合利用型的畜禽养殖场,实现清洁生产,生态,立体养殖,种养结合,逐步形成“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新格局,使农业废弃物得到资源化利用,达到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尿综合利用率90%以上。

l可养区畜禽养殖场必须符合城镇总体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环境总量控制的要求,合理布局,不得在城镇上风向2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畜禽养殖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场界周围的卫生防护距离应控制在2公里以上。

l可养区内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要落实污染防治措施,其中500头规模以上的养猪场、100头规模以上的养牛场、1.5万羽规模以上的蛋鸡(鸭、鹅)养殖场、3万羽规模以上的肉鸡(鸭、鹅)养殖场在年底前排放的污染物必须符合《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并符合总量控制要求;其它规模的养殖场达标排放期限不得迟于年底,排放标准参照《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执行。要按照“规模养殖、综合治理”要求,逐步缩小散养比例,同时应加大畜禽粪尿综合利用程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l对达不到要求的畜禽养殖场,要依照管理权限,落实限期治理计划,对治理无望的畜禽养殖场,要实现关停或搬迁。

l新建、改建和扩建各类畜禽养殖场,必须按有关规定要求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水产养殖计划范文4

1 宝鸡市农业污染现状及污染减排基数

2012年,宝鸡市COD 排放总量为49978t,工业源排放14584t,生活源排放14357t,农业源排放20789t。农业源排放的COD占全市总量的41.6%,是工业源COD排放量的1.42倍,是生活源COD排放量的1.45 倍。宝鸡市氨氮排放总量为5355t,工业源排放1071t,生活源排放3090t,农业源排放1153t,农业源排放的氨氮占全市氨氮排放总量的21.5%,是工业源氨氮排放量的1.08倍。通过上述分析,在我市水体污染中,农业源污染成为重要的污染源。

我国污染减排指标中,在“十二五”时期由原来的2项分别增加到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其中,COD和氨氮两项指标涉及农业源。2010年宝鸡市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对农业源主要统计了畜禽养殖、水产和种植业3个类型,统计结果显示,宝鸡市2012年农业源COD排放总量为20789t,畜禽养殖业排放COD总量为20713t,占农业源排放总量的99.6%,种植业和水产业加起来只占0.4%,在农业源污染中,最大来源是畜禽养殖。通过对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进行污染源普查统计,涉及的畜禽包括猪、奶牛、肉牛、蛋鸡和肉鸡,但统计范畴没有纳入散养户。宝鸡农业相比农业发达地区仍有落后,但近年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逐渐形成了以粮为基础、畜为主导、果为特色的优势农业发展新格局。畜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40%,万头以上的大型奶牛基地有1个,万头以上的大型养猪基地有3个,万只以上的大型养鸡基地有6个。

在宝鸡市畜禽养殖业中,所占比例偏高的是养殖专业户,相比之下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部分畜禽养殖业没有对排放的污染物进行有效处理。2012年,宝鸡市畜禽养殖专业户排放的COD共计17459吨,占畜禽养殖业排放总量的84.3 %,其中奶牛的排放量最大,约9244吨,占畜禽养殖业排放总量的44.6%,奶牛养殖专业户排放COD共计7484吨,占奶牛养殖排放总量的81%。对于宝鸡畜禽养殖业来说,减排的重要手段就是畜禽养殖实现规模化、产业化。

2 宝鸡市农业源污染减排任务

“十二五”时期,国家在污染物总量减排领域中纳入了农业源,同时单独下达削减任务,对农业源进行考核。在“十二五”期间,与2010年相比,我省到2015年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氨氮排放量方面分别下降7.5%和10%。在计算 “十二五”期间的农业源污染物排放中,与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染相比,计算方法有所不同,现有状况是农业源污染物排放量的主要依据,通常情况下,通过畜禽养殖的污染物产生量和治理措施的去除量对实际排放量进行计算。

在《陕西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对我市COD和氨氮减排目标、工业和城镇生活两部分的合计目标分别进行了明确,从而可以清楚地计算得出农业源COD和氨氮的目标。即到2015年,我市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应控制在4.98万吨以内,比2010年下降8.2%;氨氮排放总量应控制在0.51万吨以内,比2010年下降11.2%。农业源COD和氨氮要比2010年分别削减9.2%和11.2%,作为新增加的减排领域,农业源COD和氨氮与工业和生活领域减排的任务相当,任务十分艰巨。

3 对我市农业源减排的建议

3.1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按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城镇化建设要求,结合畜禽养殖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发展的特点,对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一批畜牧养殖小区,进而与土地消纳量相匹配。按照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进行统一规划,对城镇、风景区、饮用水源等环境敏感区进行明确。对于不宜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环境敏感区,将养殖场与农田进行统一规划,同时对畜牧业产业布局进行合理调整。提倡将养殖场与农田、果园、山林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的农牧结合的生态模式,力争粪尿全部就近消化,促进我市畜牧业持续、稳定、限量发展。要着重强调“种养结合”的原则,畜牧发展要符合规模化、生态化、无害化、规范化和资源化。畜牧业发展空间规划的制定,不仅将更好地引导我市畜牧业稳步发展,实现一个清洁、健康、生态的养殖方式,也进一步加强了我市生活环境和饮用水源安全。

3.2 由分散走向集中,消灭散户、控制专业户、扶持养殖小区和养殖场

农业源减排任务的重点是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畜禽粪便的排放。但当前我市养殖专业户污染物排放量仍比重较大,应尽快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推动养殖专业户向规模化养殖转变,逐步降低养殖专业户养殖量的比重。倡导有条件的村镇建立粪污处理场,集中收集、处理养殖专业户畜禽粪便,最大程度地降低养殖专业户的畜禽粪便排污强度,逐步提高污染治理整体水平。由分散走向集中,消灭散户,控制专业户,扶持养殖小区和养殖场,让散养向规模化养殖发展。

3.3 扎实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

鼓励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采取全过程综合治理技术。建立雨污分离污水收集系统,采用干清粪的方法收集粪便,污水厌氧处理,沼液经生化处理或多级氧化塘处理后农业利用,粪渣和沼渣通过堆肥发酵制取有机肥或有机复合肥,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大力推行清洁养殖技术,根据种养面积合理确定养殖数量,达到产用平衡。

案例:现代牧业(宝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12月,年存栏奶牛15000多头,公司建设中严格执行了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对粪便实行“干清粪-沼气-沼液还田-沼渣生产有机肥”的处理模式,沼气发电运用的是世界先进的PFR工艺,综合利用沼液沼渣,实现粪污的综合和有效利用,并以沼气技术为纽带,将养殖和种植技术进行优化组合,做到能量多级利用、物质良性循环,形成无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系统。

宝鸡地区主要经济作物就是小麦,因此规模化的奶牛养殖基地可以采用此模式。奶牛产生的粪便进行沼气发酵,沼液通过管道输送到还田浇灌,优质麦草又为奶牛提供了食物来源。沼气生产的沼渣和沼液又可以作为绿色的有机肥料,用于大棚的蔬菜生产,既提高了蔬菜品质,又增加了农民收入,达到了污染“零排放”[3]。

水产养殖计划范文5

加强重点水产养殖区域和养殖户规范化管理,确保全市水产品质量安全,避免发生质量安全事故。一是对重点养殖户进行登记造册,发放水产养殖记录本,督促填写鱼塘日志。二是通过水质检测服务及时检查病害发生情况和用药情况,促进水产品质量安全。与106户水产养殖户签订标准化养殖协议,发放养殖规范操作技术资料210份,发放池塘日志350本,基本涵盖全市高产养殖池塘。

二、引进新技术加强示范基地建设

水产苗种生产供应和示范基地是水产业发展的基础。2014年,争取并实施了省无公害水产品基地建设项目,依据永城市池塘面积大(30亩以上)、水位深(3米以上)的特点,投资10万元,开展了网箱培育鱼种及商品鱼养殖试验,培育黄颡鱼种37.6万尾、黄河鲤鱼种26万尾,网箱养殖黄颡鱼试验产量达到2.7kg/m3,取得理想效果,为水产养殖结构调整积累了经验。实施了农业部渔业标准化健康养殖项目,投资50万元扶持永城市康丰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渔场标准化建设。建设内容分二个方面。一是道路交通、输电线路改造、池塘护坡、仓储房建设、渔业机械、新品种、新技术应用;二是现代渔业信息化装备。完善了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提高对周边水产养殖带动、示范作用。

三、完成了《永城市现代渔业发展规划》

在永城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安排专项资金,委托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在调查全市渔业现状,研究分析永城市现代农业规划、土地规划等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永城市现代渔业发展规划》。经过资源普查、综合评估、系统诊断提出永城市现代渔业发展战略方针、区域布局、建设重点等一系列规划,编写出《永城市现代渔业发展规划》(2013—2030)讨论稿。内容分十部分,包括永城市渔业现状、发展潜力分析、发展思路和目标、区域布局和建设重点、投资规模与资金筹措、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评估、保障措施,以及规划图、重点项目投资核算表。

四、认真谋划2015年重点工作

1.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结合水产技术服务促进标准化养殖,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扩大渔业水质检测范围,把中高产池塘全面纳入检测范围,帮助养殖户池塘水质调控;加强渔业病害检测,促进针对性用药,改变过去凭经验、盲目用药、滥用药物,推广科学鱼病防治技术,推进标准化水产养殖;对河道、沉陷区、人工湖等国有渔业水域水质实施监控,加强渔业资源保护。

2.贯彻落实发展规划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认真贯彻落实新制定的《永城市2013—2030年现代渔业发展规划》,依据规划发展要求,制定年度水产技术推广工作计划。

3.加强水产苗种与高产示范基地建设

继续加强水产苗种与高产示范基地建设,促进永城市渔业产业化发展。指导、帮助现有的三户水产苗种养殖场扩大生产能力、规范培育管理,提高永城市水产苗种供应能力;重点帮助致信水产良种场完成申报省级水产良种场建设,缓解永城市水产苗种不足的局面。

4.充分发挥养殖协会作用

引导水产养殖协会,促进永城市渔业产业化发展。目前,已经起草了协会章程,召开了部分养殖户座谈会,群众反映积极,正在进行会员报名、审查工作。计划2015年初,完成协会注册,召开协会成立大会,推选协会领导机构,建立正常运行机制,确定渔业用电价格优惠政策落实、水产养殖户小额贷款使用、饲料集团购买等几件事实。

5.多元化促进永城水产业发展

水产养殖计划范文6

关键词 生态观光畜牧业;景区设计;养殖模式

中图分类号 F5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248-03

将观光畜牧业和生态养殖有机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新兴的产业模式——生态观光畜牧业,其核心是畜牧旅游的生态性,是利用生态资源的一种旅游活动,因此,生态观光畜牧业示范园区既是观光园又是生产基地,生态观光畜牧业示范区的规划设计必须遵从科学性,使其具有产品生产功能;作为旅游园区,又必须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以满足人们的视觉亲历和心灵感受[1];示范园区的景区设计就是利用农村养殖设备与空间、农牧业生产场地、农牧业产品、农牧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适当的规划设计,以发挥生态农牧业生产效益,在满足游客旅游休闲需求的同时,给游客带来农村和农牧业的知识,将旅游休闲和增长知识结合起来[2]。

生态观光畜牧业园(区)建设,应因地制宜进行设计,位置可选择自然风景条件较好及畜牧业资源丰富的风景区周围,还可在草原、山地草场、养殖牧场、农场、林地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可选择利用周围已有的名胜古迹、人文历史或现代化农村等地点建设园(区),展示农村悠久古老的历史文化或崭新的现代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观风貌;园址选择应结合区域的经济技术水平,规划相应的园区,水平条件不同,园区类型也不同,要规划用地,留出适当的发展备用地;景区设计在考虑其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保持园区与外部区域的联系与协调,营造优美宜人的绿色景观,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园区园林化”。

1 景观规划功能定位

在进行规划前,首先要明确景区规划的功能[1,3]。虽然观光园区是将休闲和生产相结合,但其功能依然有侧重点。如果园区侧重观光旅游,在设计时,就要注重植物搭配,营造良好的景观,愉悦身心,以旅游带动畜牧业的发展。如果园区侧重产业生产,应该将重点放在养殖园的生产和示范方面。确定园区的发展重点之后,就可以打造园区的主题形象。主题形象是根据市场调查情况,结合园区本身的资源状况确定的。一个立足自身资源,适合市场需求的的主题形象可以使示范园区的特色得以凸显,能够打造自己的风格,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4]。一般情况下,景观园区的规划可以分为以下4个功能区:一是生态环保种养区。该区域主要包括种植区和养殖区。种植区可以种植蔬菜、水果、饲草等;养殖区主要是生态养殖各种动物。种植区和养殖区合理布局,种植区可以作为畜禽养殖隔离带,起到工程防疫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将养殖区的粪污进行处理后,施用于种植区,促进其发展。二是能源循环展示区。该区域主要包括新型能源区和有机果蔬区。新型能源主要是指利用作物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生产沼气和发电,用于生活燃料和生产用电;有机果蔬区是指有机肥用于饲草、饲料和果蔬种植,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三是安全食品加工物流区。设置于种养区,基础设施配套到位。四是商务休闲服务区。设计办公、旅社、会议中心、现代农业科技展览中心、素质拓展基地等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以户外休闲、旅游度假、现代农牧业为核心的休闲商务中心。

2 生态畜牧业观光景区布置原则

传统的畜牧业发展以生产畜禽产品作为最终目的,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生态观光畜牧业与传统的畜牧业其共同点是其主要内容都是畜牧生产,但生态观光畜牧业不以生产畜禽产品为最终目的。生态观光畜牧业是在进行生态养殖的基础上,通过观光休闲,在获得畜禽产品的同时,满足游客休闲娱乐的需求,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发展观光畜牧业,先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营造有特色的景观,才能吸引游客[5]。生态畜牧观光园区布置要遵循以下原则。

2.1 突出特色

生态观光畜牧业的目的是吸引游客前来开展观(赏)、品(尝)、娱(乐)、劳(作)、科(教)等活动,以农牧业为基础,以旅游为手段,以城市为市场,以参与为特点,以文化为内涵;为使园区在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看农家戏、观农村风光、带农特产品”的旅游消费中实现增收,必须在生态原则上集中建设一批养殖、种植园区,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带;规划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当地资源的潜力,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养殖园区。要避免生态观光畜牧业园区设计千园一面、缺乏新意和吸引力,营造出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种植养殖景观,如特菜种植、特禽养殖、牧区天然草原草场和自然人文景观。

生态观光农牧业旅游资源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模式,要树立绿色经营理念,包括培育绿色观念,推行绿色标准,实行绿色开发,生产绿色产品,开展绿色经营[6];在观光旅游经营中充分利用生态畜牧资源和乡土资源(如特色畜产品、特色蔬菜、尝农家饭等),既体现对资源的深化利用,提高附加值,又可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2.2 以人为本,注重文化景观的营造,做到景观风格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规划生态观光畜牧业园时,需要游客更多地参与到种植、养殖、畜产品加工、乘骑、使役等劳动中去,体验自己动手的乐趣,游客的行为活动成为构成景观的重要要素,规划要充分考虑人的行为活动空间,使之成为景观的一个重要部分,真正体现劳动+休闲的模式。

在规划考虑人景交融的同时,尽可能保持养殖区、乡村等原貌,体现人与自然的天然和谐,远离复杂,远离功利,远离雕琢,远离装饰,保持乡土文化的简略和淳朴;保持原生态是生态观光景区设计大原则;生态观光旅游景区一般都面积广阔、村寨相连、山水相依,有田舍、牧场、圈舍、森林、草场草地、动植物、山崖巨石、溪涧港湾或者江河、大漠、海洋等,这些“原生态”旅游资源都是不能过多人为干涉或扭曲的旅游资源,尤其是富有地方特色的节日民俗更是不可替代的原生态旅游资源,因此生态畜牧业观光规划设计必须突出原生态性,留“乡味”,传承乡土文化[7]。

2.3 兼顾生产与观光的功能

生态观光农业的重要特点是将生产和观光功能结合起来,相互融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生产是基础,只有在生产基础上,开发其生态观光功能,将传统的生态畜牧业生产通过规划设计融入周围环境,使其景观满足游客的观光需求,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例如,挖掘地方文化底蕴并结合当地产业传统,实施特色种植养殖产业,不断开发农牧业生态和休闲功能,大力开发山、水、场、园、林、庄等旅游资源,鼓励发展“名特优”特种养殖,形成由几个特色产业为主导的区域特色经济架构[8]。推行健康养殖方式,按草牧、农牧、林牧、渔牧、牧沼等相结合模式发展生态循环养殖;坚持非均衡发展,打造优势区域,一园一品或一园多品;或推进专业化养殖,建设优势产业村镇,形成一村一品、数村一品或一乡一品,大力发展生态示范户、示范村、示范乡镇,逐步建设成生态家园小区、生态畜牧养殖小区、生态农业小区、旅游观光农牧业小区。

3 生态农牧业观光园区养殖模式

生态观光农牧业是将观光与休养、体验与游乐等结合在一起,农牧业既具有丰富膳食的功能、动物生产功能、社会生活服务功能、调节生态功能,也具有旅游观光功能、文化功能和示范教育功能等,融生产、生活、生态和示范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生态观光畜牧业是对有明显优势的生态畜牧业和观光旅游业进行综合开发,使种草、养畜养禽、林业、种植业、旅游等作为一完善产业链条,形成种植业、养殖业和旅游业共生关系的良性循环,做到资源共享、统一规划、相互利用、相互促进,形成“1+1>2”的开发模式[9-10]。

3.1 区域开发模式

生态观光畜牧业的养殖模式要以畜禽养殖为中心,重点解决养殖中的粪污问题,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当地风景区,因地制宜配置其他相关产业(种植业、加工业、服务业、无污染处理业等),形成各个环节相互平衡、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正常、高效、无污染的配套系统工程体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生态流循环再生原理为指导设置生产功能区,涉及产业有种植业、林果业、水产养殖业、畜禽养殖业、蜂业等,在提高农业景观生态、经济效益的同时,注意提升景观美学价值,为生态旅游营造出更优美的环境,根据不同区域选取相应模式[9];观光生态畜牧业具体主要有山地、平原、山塘库区等3种形式:一是山地模式。山区区域多林木、果木,园区模式建议以放养为主,与林果业相结合,达到生态、观光、畜牧三者结合的目的。游客在园区可以采摘、山间游玩、购买农牧产品。林区养殖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注重疫病防治,强化防疫措施,做好林区防护设施,避免游客在游玩中发生危险。该模式建议以林下养禽为主,以避免小型园区在屠宰过程中产生问题。防护林的建设还可加速土壤脱盐熟化,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起到良好的生态保护作用。二是平原模式。利用荒滩植草发展牛羊为主的牧业生产,油葵与养蜂相结合;利用滩涂草地资源和作物秸秆,扩大以牛羊为主的畜牧业规模经营。平原地区经济作物多,应以果蔬为主,可考虑通过以沼气工程建设为纽带,用畜禽粪便、秸秆生产沼气,用沼液灌溉作物,沼渣作有机肥,形成畜种、沼气、作物的良性循环,形成“牧—沼—果(蔬)”的循环生产格局。建立林-菇型、林-鸡型复合生态系统,突出生态养殖理念,特别注重种养结合、生态养殖,把实现粪污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作为项目建设目标。结合现有的采摘形式,鼓励有机认证、绿色认证,以有机水果、绿色食品、生态肉蛋奶为卖点,吸引城区游客消费。三是库区模式。对海河泽等滩涂可采用农牧渔工多种模式进行综合开发[11]。库区渔业推行健康养殖模式进行鱼塘标准化建设,在鱼塘周边建排污渠道,实行污水与养殖水分开,以保证生产养殖达到无公害标准,同时排污水可用于农作物灌溉,对鱼病采用中草药防治方法。这一模式可以充分利用鱼塘污水灌溉作物,达到生态循环,同时可建设树下垂钓、作物采摘、全鱼宴特色餐饮等项目,吸引游客消费。

3.2 生态养殖模式

设计生态农牧业观光示范区或园区要因地制宜,以生产为主体,提供游客休闲、产品为主线,突出生态养殖;选择合适的生态生产模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生态农业生产设计,以此实现农业系统结构的合理[12]。一是种养结合,养殖项目必须和种植项目结合,做到粪污无害化循环处理,形成绿色或有机种植如蔬菜、水果、菌类、温棚种植蔬菜园,可以提高商品自给率,做到吃得好,拿得走。在养殖和体验区域,其设施要考虑安全性,同时应确保整洁。建设农业循环经济体验园、有机水果区,温室蔬菜园区等,瓜果成熟季节可以进行采摘体验;养殖服务内容有奶牛养殖、乳品加工、乳制品品尝、奶吧;生态养鹿,开发鹿茸制品,鹿产品、喂鹿童趣;养羊如绵羊、山羊、奶山羊,羊肉或毛制品、羊奶等。二是与林木结合的生态养畜和生态养禽,如林下养鸡,河塘养鸭养鹅,特种家禽养殖;畜禽粪便直接用作农作物有机肥,达到生态循环经济的要求,并使畜产品品质得以提升,提高了经济附加值,肉蛋奶受到游客欢迎,提高园区收入。三是畜禽、土地认养,开辟出租服务,为游客提供种植、养殖天地,平时代管理,如宠物代养、代管理等。四是各种特色服务,游客可在园区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游玩,有自助烧烤、采摘、垂钓、园区劳作、体育运动等多种娱乐项目,利用农家餐饮、山间野味吸引了大量游客如野地种植的蔬菜、野地圈养的鸡、鸭等;该园区依山而建,游客可以随时到山中游玩,同时园区为游客提供KTV、棋牌室等多种娱乐方式,使游客有多种休闲方式可以选择。在生态园景观的规划区让游客品尝以绿色、无公害为特色的农家餐饮,使游客通过品尝该农家菜的新鲜和美味后,感受农家的气氛,放松心情,享受农家的自然与纯朴[11-12]。

4 结语

观光生态农牧业开发模式主要依托生态村、风景区和农牧业园(牧场、林场、生态菜园、茶园、果园及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建设兼具生产和旅游功能的农牧林渔业观光生态园,将生态农牧业与旅游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生态环境作为第一要素,以达到充分利用农牧业生态、土地资源和太阳能,延长产业链的目的。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经营管理生产,以获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

5 参考文献

[1] 曹琼,李雪娇,麦热耶木·艾散,等.城市观光奶牛场发展策略探讨——以深圳光明农科大观园为例[J].绿色科技,2012(6):10-12.

[2] 郑军和,史建民.山东省区域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探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2):203-206.

[3] 李同升,马庆斌.观光农业景观结构与功能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2,21(2):77-80.

[4] 徐海顺,卞新民,汤国辉.城郊矿区废弃地观光农业生态规划[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2):275-279.

[5] 李彦苇,陈霞.休闲观光农业规划布局的原则--以赣榆县观光农业发展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2(8):362-363.

[6] 尹华光,王晓彤.试论绿色旅游的实现形式[J].生态经济,2006(3):114-116.

[7] 汪升华,陈田,刘洋.都市郊区生态旅游地规划与开发的核心理念[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1):49-52.

[8] 李晓颖,王浩.“三位一体”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探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5):300-306.

[9] 李金才,邱建军,任天志,等.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功能与效益分析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0(3):46-50.

[10] 刘常珍.镇江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践与对策建议[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2(4):52-54,59.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