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沼-作物”生态消纳农牧对接循环标杆
常山十里山农养殖场
一、基本情况
常山十里山庄养殖场建于2005年,位于金川街道十里山村,占地面积360亩,建(构)筑物总面积10600平方米,其中猪舍面积9900平方米,现存栏母猪240头,生猪2400头,年出栏商品猪5000余头。2006年3月被常山县人民政府评为农业龙头企业。采取“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厌氧发酵、土地消纳”的技术方案,实行生态化治理模式,以“猪-沼-作物”生态消纳循环模式的农牧对接的绿色循环体。2014年3月通过无公害生猪产地产品双认证。2016年被评为省级美丽牧场。法人代表王贤林,曾获2010年度常山县“十佳”农民致富能手,2005年被常山县科学技术协会评为第三批(2005-2007年)县级农村科技示范户。
二、主要做法
1.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2018年该场充分利用十里山养殖场养殖生产区周边有大片茭白种植土地的自然资源优势,通过协议流转养殖场周边低小散半荒芜种植土地建立消纳基地,形成以养殖场主导,低小散茭白、水稻基地配合的模式,复垦周边荒芜坡地,建成210亩胡柚基地,提高畜牧业附加值和种植业产值。
2.农牧结合模式
养殖场采用干清粪工艺,“消防栓”式便捷取用模式,进行生态化治理。养殖废弃物经储液池、沉淀池多级处理后,从山坡储液池利用消纳管网采用自流的方式输送到消纳基地。种植基地、合作种植户通过“喷灌”、“滴灌”、“墩灌”的方式自取沼液。
3.生产清洁能源
该厂采用干清粪工艺,实行生态化治理模式。建有厌氧发酵池900立方米,储液池800立方米,预处理池200立方米,贮粪池60立方米,干湿分离车间120平方米。生产产生的尿液和污水进行厌氧发酵处理,产生的沼气用作生产生活能源,供给周边近120户农户。沼液贮存于储液池,通过精准定点对接,定期定量灌溉利用,实现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零排放无污染。
三、取得成效
农牧结合模式,加快了先进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改善了生产防疫设施,提高了养殖技术水平,实现了养殖场至建设以来无重大动物疫病、无畜产品安全事故、无养殖废弃物污染事件发生。农牧结合,变废为宝,实现养殖废弃物肥料化,每亩消纳基地每年减少200斤肥料投入。同时减少农药用量70%,减少了农作物病虫害,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品质,提升了农业效益,带动当地农户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当地农民就业增收、创业致富,为推进常山县农业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发挥了良好的辐射作用。减少了农作物病虫害。“猪沼茭白、猪沼胡柚”的经典模式,树立了农牧结合的优秀典范,创造了农牧结合的成功样板,拉高了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