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养有“智慧” 尽显“科技范”
——贺州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综述
这农产品,都是设施农业的结晶。在贺州大地,设施农业的分量越来越重,成色越来越足:小猪住上了“楼房”,陆地建了圆池养起生态鱼,温室大棚“长”在广袤田野中。数据显示,近3年来,贺州市设施蔬菜及肉禽蛋产量分别占全市总产量的30%和80%,超过70%的农产品销往粤港澳大湾区。
11月26日中午12点,载满水果青瓜、黄瓜和螺丝辣椒的货车从富川瑶族自治县葛坡镇白牛村万亩蔬菜产业园出发,运往本地市场。
“这段时间每天都能采摘2000斤左右的蔬菜,再过10多天进入丰产期,就更忙了。”蔬菜基地负责人张炳军介绍,基地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以蔬菜育苗为重点,示范推广了青瓜、番茄、辣椒等蔬菜新品种,实现了育、繁、推一体化管理。目前,28户农户通过租赁方式开发大棚36个,种植面积108亩,每年可采摘蔬菜800吨以上,产值超500万元,真正实现“万元田、万元地”。
同样是种菜,白牛村的蔬菜产业特别在哪里?
张炳军拿起遥控器轻轻一按,自动喷淋机便开始自动浇灌菜苗,设备同时对作物生长过程进行智能感知、分析、决策,实现精准化种植、科学化管理、可视化运营,智能化的管理让蔬菜大棚尽显“科技范”。
“白牛村设施蔬菜基地大棚具有密封性好、透光率高、通风面积大等优点,每个大棚只需一两个人管理。”张炳军说,基地规划投资1.25亿元,流转土地1500亩。目前,一期项目基本建成,完成投资3800万元,现已栽种番茄、青瓜、辣椒等5大类10个品种60万株蔬菜。
除了种好蔬菜,平桂区还积极推进生态养猪、养鱼项目,打造设施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京基智农贺州市平桂区100万头生猪产业链项目,采取楼房养殖方式。在这种养殖方式下,断奶仔猪批次分明,便于饲养管理和防疫,能减少外来病原对猪群健康的影响,提高猪群的健康度,进而提升分娩率、存活率等生产指标,最终实现成本的降低。
平桂区还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建设600个直径8米的圆池,打造陆基圆池设施渔业基地,推进水产养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与传统水面养鱼相比较,基地仅占地150亩,节约养殖空间90%以上,100%配备耦联尾水处理循环系统,能够实现零排放,有效破解江河水库水产养殖污染问题。
近年来,贺州市引进深圳京基智农、广东温氏、新希望六和等国内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设施化、规模化、集约化养殖,采用国际先进的“立体聚落式”楼房养殖模式,配备自动投料、环控、清粪等智能化系统,实施数字化管理。设施养殖废弃物集约化处理后可就近满足设施蔬菜种植需求,设施蔬菜产生的废叶废渣循环供给设施养殖,设施养殖和设施种植废弃物利用率分别超过95%和70%。
设施农业发展了,如何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稳定增收是关键。
富川整合资金,与山东寿光晓腾农业有限公司按照8∶2的投资比例合作建设设施大棚,大棚所有权归村集体,企业负责运营管理并每年按6%分红给村集体。设施农业的发展,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实现村级集体增收。
贺州市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实行统一品种规划、统一供应种苗、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培训指导、统一品牌保障、统一价格收购和分包经营的“六统一分”管理模式,让更多农户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据统计,全市通过发展设施农业相关产业,带动农户就近就业2万多人,人均年增收3500元以上。
贺州市还充分扩展设施农业销售渠道,加快设施农业向加工、预制菜、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延链拓链,先后引进深圳德保、广州粤旺等企业,发展初深加工、仓储服务、冷链配送、休闲农业等,提升设施农业产值超150%;用好用足粤桂产业协作机制,与大湾区相关城市海关达成框架合作协议,创建供港澳蔬菜备案基地18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20个,推动农产品从生产基地直供粤港澳大湾区。贺州成为广西唯一实现蔬菜直接出口港澳的设区市,全市每年约70%的蔬菜和畜禽、60%的水果销往粤港澳大湾区。
记 者:赖文艺
编 辑:周荣珍
审 核:黄海文
总监制:李军田
法律顾问:陈胤锋 13321740094(贺瑞律师事务所)
新闻报料电话:0774—5136373

往期回顾:
